分享

民国时期公教会在各地的教会学校,到处都有修女的身影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3-03-17 发布于河北

公教会兴校办学到处都有修女的身影——民国时期教会教育珍贵老照片

民国时期,天主教利用教会之所长,大力兴办中小学,在推动中国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民国教会学校学制和课程与普通小学相同

1914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的夏景如提出在租界设立学校。此主张得到天主教会大力支持,在法租界(今和平区)义庆里租校舍招生开学,定名为“圣功学堂”,又名“圣功女学校”。


很温馨的照片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民国年间这些学校逐步改为普通小学,对社会开放,学制和课程与普通小学相同,但仍开有教义课和举行宗教活动。


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女生。摄于20世纪初。

云南公教会学校的修女和学生们

多数教会中学,学生来自各地,学习课程有文学、数学、地理、历史、簿记、家政、绘画、音乐、速记、编织、刺绣等,由外籍修女任教,讲授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家事知识。低年级缝纫课由中国教师担任,高年级缝纫课则由外国修女兼任。

二,民国时期的教会学校规模涵盖中国教育各个方面

民国的教会教育 ,在1912年举办的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约14万人,加上当时天主教所办的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8万人,以及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在华办学学生总数约22万余人。 

根据1921-1922年报告,仅教会学校,包括幼儿园、初等和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大学、神学学校、医学学校、盲人学校、聋哑学校等,已经有7382所,学生总数达21万余人。

修女和女生的野外活动。

​民国时期公教会仁爱会修女们的课堂

到了1926年全国有基督教会小学5000多所,中学200所,大学16所,学生30万名;天主教小学和神学约9000所,中学200多所,大学3所,学生50万名,两者合计,共有学生80万名 。 



三,教会学校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

教会学校因为它在体制、 机构、计划、 课程、 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 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一位玛丽诺会修女在给学生辅导功课


1923年清末民初云南大理天主教修女与女子学校明信片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怀着极大的宗教热情来到广西,但却面临着重重的传教阻力。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思想,吸引更多人的加入,他们创办了教会学校。

民国24年(1935年)天主教会办的圣心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所设课程,每周除一节天主教义课外,另设法文、解剖学、个人公共卫生学、营养学、药物学、小儿科学、急救学、病理学、细菌学、鼻喉科学、眼科学、理疗学、产妇科学、护理学和医务等课。

四,广大修女们是农村教会学校师资的主力军


吉林的贞女会正式建立之后,神父设立男女公教学校,使得村中幼童得以学习经文要理和文化知识。

吉林教区教会学校的贞女女生歌咏团

以后因为有修女的师资力量,各堂都以她们为教师创建学校,教会学校逐步发展壮大,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全国各地的女子学校中,修女更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在开封的盖夏嬷嬷想把中国女性从精神肉体的摧残中解脱出来,让她们接受教育,以觉醒,自强自立,获得尊严。
曾经在静宜女中就学的静宜女性,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新女性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重整奥斯定传教修女会的修女们来到商丘这块陌生的土地,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重整奥斯定传教修女会的修女的女红培训

​她们不仅开展基础教育,还开设女红培训,从心灵上开启孤女们的明悟,引发其爱德精神,使她们得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五,在教会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到处有修女的身影

1920年,天主教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4万余人。到了1922年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学生总数在35万人以上。

修女在给孩子们上课

加拿大斯加尔波罗会修女在丽水教会创办了三所小学,设在丽水的小学名为崇真小学,免费让社会上有困难的老百姓子女入学。

修女与教会学校的学生合影

平凉教区学校的修女与孩子们一起荡秋千

天主教平凉教区是天主教在中国甘肃省东部建立的一个教区。民国二年荷兰传教士来到,身体力行发展传教工作,1910年比利时传教士到平凉传教。

天主教会在平凉创办的晓星女子学校

天主教会积极推行教育,加强提升当时几所教会学校的教学条件,创办公青季刊、明达文化服务社等,创办多所学校,比如晓星女子学校、芳济学校、泾川北部玉都天主教小学等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 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一组组很珍贵的泛黄照片,一幅幅很温馨的历史瞬间,一段段抹不去的久远记忆,一张张不应忘却的亲切面容,一曲曲忘不掉的暖人赞歌。


六,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民国时期天主教在中国唯一的女子大学

1921年,全国公立大学仅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三所,私立大学5所,教会大学却有16所 。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美国圣心修女会在上海创建的天主教内唯一的女子大学。始建于民国十五年。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惠济良交付美国圣心女修会开办。


该学院宗旨之一是“为公教女中培植教员及校长人才”,行政组织在名义上隶属震旦大学,人称“女震旦”,实际校务则全由圣心会修女主管。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属的震旦女中,创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美国圣心会修女管理,校址在今长乐路141号(今向明中学)。校长由时任震旦大学校长 胡文耀兼,实权归圣心会美国修女院长。


该校初办时,有学生282人;民国38年有学生500人,其中天主教徒85人,院长为美国修女费敬如,教导主任为中国女教徒张蔼墨。


1949年后,原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部分美国修女离开上海。几年前台湾学校派员访沪,在向明中学校史馆看到一张老照片,女学生和美国修女在西楼前合照。而台湾学校也藏有这张照片。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篇章, 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