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到许多读书app或知识在线课程的消息,有人还天天打卡,而当我问起他们学习效果如何,给我的回答却吞吞吐吐、漂浮不定,不禁让人疑惑。当今时代“知识焦虑”、“能力焦虑”十分显著,我也是其中一员。我曾不断思考怎么突破知识的诅咒、突破低水平重复的局面,让学习效果及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而最近有了可靠的答案,秋叶大叔的《高效学习7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以下便是我的学习及思考所得: 1 首先,题目即为“高手是如何学习的”,那什么是高手,怎样的人才称之为高手?其实高手不同于“大师”,并不需要成为独树一帜的顶尖,也不需要每项全能,只需在某个领域钻研精通即可,那已足以让你成为多数人敬仰的“大神”。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个人愿景的展望及行动目标的确定上要精准定位,我们不需要成为大师,只需要选择好的赛道,修炼内功,争当高手就行了。 好,问题来了,那么怎样才算精通呢?秋叶老师说,以10000小时定律为准,是最高的“专业”级别,而要达到“精通”,只需要3000小时。假设平均每天额外花2小时学习,只需要1500天,大约4年多一点的时间。 用4年的时间来习得一项技能,并达到精通级别,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持之以恒,有目标、有系统、有实践、有复盘。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学习效果常常差强人意。原因出在哪儿? 2 我来说说两种动物,一是蜜蜂,二是松鼠,各位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种。蜜蜂去到一个新地方,会先将采得的蜜用在搭建蜂巢上,一点一点的搭建框架。随着框架越来越大,就能养育更多的蜜蜂及存储更多的蜂蜜。等到蜂群够大了,会去开发新领地,按照整套模式再复制一遍,继续繁衍。松鼠呢,会在冬天来临前到处去寻找松果,并存在认为适合储藏的地方,每天都找,但每天都藏在不同的树洞。结果冬天来了,它却已经忘了把松果都藏在了哪里,只记得最近存储的树洞。而且明年还是如此,重复一遍。读到这里,你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像哪种动物? 有朋友和我说,他身上有着强烈的松鼠的影子,常常临时抱佛脚,想起了才去学习,而且这里音频听一点、那里的讲座学一些,都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以致也常会忘记,暗自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而秋叶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手刚开始是笨拙的,因为他需要一点一点打基础、搭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就像蜜蜂一样不断地搭蜂巢,虽然慢,但是会很稳、很扎实,而且蜂巢渐渐多了,可以繁衍容纳的蜜蜂(知识点)也就更多了。确实如此,我家阳台的盆栽上曾有蜜蜂安家,我是一天一天看着蜂巢渐渐变大的。 再讲一个爱因斯坦与司机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给爱因斯坦开车的司机听了他很多次关于相对论的演讲,认为自己也可以讲得很好。于是到了下一站,爱因斯坦让他代替自己登台演讲。演讲过程确实很精彩,全场掌声雷动,但是讲演结束后有一位专家来问他一个专业的问题,他一头雾水,只有请扮演司机的爱因斯坦来回答。 这个故事说明司机只是表面简单复制爱因斯坦的言论,却并没有深入理解内容,知识之间没有产生很好的联系。就像不少朋友的学习一样,只是机械地背诵,却没有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结构不稳固,因此常常学了又忘。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高手,必须要系统化、结构化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地铁线路图一样,有多条串接的线路,每条线路有可互通的站点,彼此有紧密的联系。如此学习才能既稳固,又不易遗忘。 3 那么应该怎样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树呢?专题阅读。可以选择一个想要学习、尝试的领域,找到该领域当中最经典的几本书籍进行深度阅读,然后在当中选择其中觉得最好的一本,将其目录摘抄下来、背诵下来,并以此为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在随后的阅读、实践中继续调整和完善。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例子。去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接受了一个挑战——以演讲为主题输出一堂为时4小时的公开课。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在一个演讲俱乐部中锻炼了快两年,对于演讲有一定的认知,且也学了一些演讲课程。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迅速地找出《演讲的力量》这本书,把目录粗略地翻了一遍,对照着目录和我自己的构思,重新写了一个课程的大概提纲,随后再结合实际的案例、反复的斟酌,做成了题为《如何成为演讲高手》的课件,并顺利地对总公司的二十来位同事进行输出,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当然,因为我已经有了积累和沉淀,所以在构建演讲领域的知识框架时会比较迅速。但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研究,慢慢构建框架。一旦初步框架搭建好了,就如同在脑袋里编制了一张网,在日后的学习积累中,这个网会不断地变大,在接触新的知识点时也可以迅速纳入到网中来。 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让这张网更大更牢固呢?关键词搜索。准确来说是带着问题,剖析其中的关键词到各大知识平台搜索干货文章,并将习得的内容总结成新的知识点,补充到知识框架树中。秋叶老师提供了一个搭建知识框架树的方法,叫SLIP方法。首先是S(sort,分类),将素材按结构分类;其次是L(label,标注),给每一类特征命名,贴上标签;第三是I(integrate,整合),把这些类别整合到大类中,或建立从属关系,易于记忆;最后是P(prioritize,排序),对大类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把当前最需要的、领域当中最关键的排在优先级,后期可重点先解决优先问题。 这个时代变化极快,我们经常被笼罩在焦虑当中,但只要肯学习、不放弃,积极践行精进的方法,我相信是能在时代大潮中站稳脚跟、有所建树的。 附: 在秋叶书友会《高效学习7堂课》共读营的两篇手写作业 今天(11月16日)广州秋叶同学会与秋叶大叔的合照 |
|
来自: 碧海蓝天kx32di > 《2修行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