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 《蜀江云》原画用泾县生产的“镜片”创作,没骨重彩,以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空间关系,寓清丽典稚的格调于雄伟博大的气势之中。 没骨山水画的特点是省略了以墨为骨架的皴擦点染步骤,画法与水墨设色画法相反,先铺画面底色,然后依底色的肌理效果和构图需要,以色代墨,勾勒整理山形结构,使画面逐渐定型、完整。 (图1) 用较粗的羊毫,锋颖不要太长,调花青、褚石和墨(图1),色和墨不必调得很均匀,画出来有色差变化。笔上水份充足,笔端蘸浓墨,直接晕画近景山体。画时笔触纸可重一些,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不怕复笔。从山头画起,墨色重一些,画到下部自然较淡、较轻。 (图2) 以酞青蓝加石青(原画用日本颜料、凋成较鲜亮的青色,乘湿罩在山体上。仍然保持上重下轻的感觉(图2)。 (图3) 以淡墨晕画中景高耸的山峰(图3)。蘸墨时不必将笔上剩余的青色洗去,因此画出的山峰略呈青色。 (图4) 再以较浓的湿墨分出山锋的层次(如图4),留出山腰处的空白为云气,山根用墨较淡。云气的流向要依山的结构和江的走势而策划,因此留出云气的空白时,对画面的安排务需心中有数。 (图5) 中景山峰罩一层适当的青色,色度比近景略灰暗,可用石青加少许墨,调得淡一些(图5)。中景下部略加些褚石或朱砂,显得上重下轻同时,根据构图需要整理山形、画出山势,此时画面尚未定形,不要怕打破原先的结构。山顶用墨用色较重,以利于突出山的基本轮廓。 (图6) 整理底色(图6),以石青、赭石等颜料及少许墨调和画面的总体气氛,使画面统一在青灰色基调之下。实施这一步骤要乘湿进行、充分利用“镜片”渗透慢,吸水力强的特点,使画面显得柔和,看似一次染成。整理山头、山脚及云气的边沿应格外用心,使之形态饱满生动,层次分明。最后以淡墨及少许赭石画出江流转角处的滩影和江边的矶石。至此,铺底色基本完成,画面大体定局。 (图7) 以色代墨,色勒皴点(图7)。没骨山水不以墨笔皴法为骨架,但必须用色彩勾勒,将山体支撑起来,否则画面瘫软无力,立不起来。用中小号狼毫笔调墨、花青、石绿等勾勒皴点。近景山体,自上而下,先淡后浓,边勾勒边点苔,逐层相加,线条的色度有深浅变化。 (图8) 局部可点染些石绿(头绿)提亮一些,加强体量感。点苔时手感轻重也很重要,重一点颜色就深,轻一点颜色就淡。近景山体下部底色偏暖,用赭石或朱砂兑少许墨勾勒石纹。底色冷暖交结处要特别注意,冷色边缘用暖色加皴点,暖色边缘用冷色线勾勒,作为过渡,使之衔接自然。山头加树和房子,山体形象更显得饱满(图8)。 (图9) 勾勒中景山体(图9),用色彩较淡的线条先分出大块结构,再逐块细致整理。勾勒整理时也应有疏密不同,有的块面勾皴浓而密,有的块面疏而淡,分别形成不同的层次。 (图10) 沿勾勒线加散锋干皴及苔点,苍毛而略淡,起加强质感的作用。近景山脚下加小树,树叶的颜色要与环境相适应,这里用红色相宜,如果用青色或墨色,则会使画面显得零乱。房屋用纯赭石染屋顶,既鲜明又突出,又与山脚的赭石相呼应,画面显得协调(图10)。 收拾画面。用较淡的青灰色(花青加墨)湿笔拖出几层远山,色彩上少许加一点变化,但不可太零乱。右下角加船和小鸟,船用淡墨勾画,赭石轻染。注意船的组合,不要画得太多。小鸟沿着山边从远处飞来,亦有一定的秩序,不可随意添加。这时近景山林与后面的景色显得有些脱节,衔接不自然,在近景的山头加出一层淡淡的树影,调和前后的关系。画面各部妥帖,即可落款,此画告成。 附泼彩作品 宋文治 庐山晴晓图 宋文治 云雾山中 宋文治 泼彩山水 宋文治 天都积翠 宋文治 青山白云图 宋文治 洞庭泛舟 宋文治 红树青山好放船 宋文治 春江帆影 宋文治 万山晴雪 宋文治 云雾山中 宋文治泼彩山水 宋文治泼彩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