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老北京大杂院冬日取暖

 京城骑士 2023-03-17 发布于广东

       过去,老北京冬季天气甚寒,平均温度多在零下十一、二度。最低时可达零下十七度,可见冬季无火,在北京是不能过冬的。因此冬季日常取暖在北京市民中是一件大事。人们往往在刚一人冬时,老人们便让子女们筹划生火诸事。或砌或搪炉子,或贮或订购成煤或煤渣。

  冬季北京居民住宅中取暖多为三种:一为火炕,二为火炉,三为火盆。

  火炕又叫热炕。旧时北京的炕,多用炕面子和砖坯砌成,内有通往炕四角的烟道,余烟最后从东西山墙处随烟筒排出。火炕一般设在堂屋一进门的窗下,既可做饭取暖,又不占太大的地方。老人们对火炕情有独钟,一是寒冬之时,进屋脱鞋便上炕,二是热炕可治腰疼、寒腿等老年人的病症。

  砌火炕是门手艺,不是个泥瓦匠就能干的。外行人砌火炕不是炕不爱热,便是倒烟,费工费料。行家称砌火炕为“盘炕”,世代在京盘炕的多为京东人,而京东人中又属燕北卢龙人。

       卢龙人盘的土炕,烟顺、火旺且不倒烟,拆炕时炕面子、土坯砖多可再用,省工省料。

       旧时京城居民火炕多在套间向阳窗下,炕内有火道,简单。满族营房内的火炕是统一砌制的,灶多设在外屋的明间。严冬之日,人们进屋后便脱鞋上炕、盘腿一坐,随后便是抽烟喝茶,吞云吐雾。今市内外楼房毗邻,土炕已无踪迹。北郊山区农家虽尚有土炕,却也为数不多了。

       火炉是可移动的取暖设备,可随天气冷暖而定。用时先在院中生火,需用拔火罐配合,待冒完烟后,撤掉拔火罐,再搬进屋内。北京人生火极为熟练,生一次火不过两袋烟的工夫。

       后来,北京实行洋炉子。洋炉子可固定在屋内高约二尺、四尺不等,有烟筒将其烟导排出室外。二者比较起来,还是洋炉子较为实用,但经费昂贵且费煤。

       冬天围着火炉子聊天是老北京人的一大快事,也是户主最为得意的象征。尤其是吃完晚饭后,街坊四邻便开始串门,他们坐在火炉子周围,有的是自家带来的蚕豆、葵花子,有的在胡同口买上点半空(碎花生),最为经济的是喝本家的茶叶。北京人围在炉旁边剥花生、边品香茶,边谈边笑,东南西北,海阔天空的一顿神侃。谈话者以自己深知世态而沾沾自喜,不知者也为自己新增知识而感到满足。唯有小孩在大人身边窜来窜去,寻找自己最喜爱吃的小食品。昏暗的小屋中,倍显炉火的通红。炉火烘热,炉口上的热水壶不断的“扑扑”冒着热气。炉中的火光照在炉边人的脸上,容光通红。大人们将自己白天的趣闻轶事谈得津津有味,而不常出院门的大妈、大婶们则谈些柴米油盐女儿情。人们在这里忘掉了一天的疲劳与烦恼。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新增了知识,丰富了人生的内容,要不怎么还有的人自带凳子到人家的火旁去取暖呢?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炉火旁的情谊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