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19年之前,我对那些一大早冒着星光和露水跑步的人,和夜里八九点钟在路上奔跑的人,充满了极端的“鄙视”。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在心里骂他们“神经病”。跑步又苦又累,费力不讨好。早晨何不多在床上赖一会儿?而晚上本应该是休息的时候,这么违反人体生物钟,不折损健康才怪呢。 不想,这三年以来,我彻底改变了对跑步的看法。虽然我自2011年起就开始锻炼身体,到2015年走上正轨,这一路走来,有过受伤,也有成绩,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彻底的改造,但我对跑步仍然是“不怎么感冒”。特别是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年初,因为雾霾大,晚上和早晨跑步伤了呼吸道,对跑步的印象就更差了。我自认为,只要有力量训练,就足够了。像长距离跑步这种有氧训练,会让我掉瘦——我原本就偏瘦,再练跑步,好不容易用力量训练累积起来的这点肌肉,恐怕会很轻易地流逝。因此,我对跑步充满了恐惧。 直到某一天,当我奋力奔跑200米,气喘吁吁,感觉整个人好像要死了一样,我这才慌了神:我的身体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强壮。尽管我做了十几年的力量训练,但我的身体还有很大的弱点,就是不能跑。李小龙说,作为一个武术家,你首先要开始跑步。李连杰也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跑个五公里。我想,他们说的有道理。作为武术家,首先要有奔跑的能力。在逃离危险这一项基本的能力上,不能显得太狼狈。于是,我开始跑步。 初次开跑是2022年9月下旬。10月正式开跑。连续跑了一个月。接着,又跑了一个月。2022年的第四季度,工作相对清闲,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跑步,速度并不快,有时候也偶尔挑战一下配速。就这样,三个月下来,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当跑步成为了一种寄托,一种放松自我的方式,一种上瘾行为,不用任何人催促,我都会每天去跑步。除了那些实在不适合跑步的日子,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到室外跑个3-5公里。一般以6公里为主,偶尔跑8公里,10公里。 终于,我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我对跑步的偏见,也自此烟消云散。由于工作原因,我也是夜跑者。我并不觉得晚上跑步是对身体的折损,反而很享受。 2022年10月18日,一时兴起,完成了第一个半程马拉松,成绩倒也不是很差,配速6’05’’,成绩2小时08分21秒,突破了个人极限。虽然腰酸腿疼了好几天,但超越了自我,这种感觉很爽。 2023年3月16日晚,再次挑战半程马拉松。这次,先是在网上报名了线上跑,这就定了个目标。这天晚上天气还算好,除了三分之一里程有大风外,道路通畅平坦,人流量也少。也正是有比赛的目标,让我对21.095km半程马拉松跃跃欲试。稍作犹豫后,立即选择了参赛。想到一旦开始,就要跑完21公里,不能停,也不能中途退出,这种感觉很好。 一个人的半程马拉松,轻松自在。拿着手机,放着音乐,里面有180的节拍,还有每公里配速提醒,这再好不过了:我可以根据每公里配速提醒,适当调整速度。如果没有这样的辅助工具,我就无从得知跑步速度如何,是快还是蛮。 跑完半程马拉松的诀窍:1、始终用鼻子呼吸。偶尔会用到口鼻同时呼吸,但很快又调整为鼻子呼吸,这样,心率失踪保持在156左右,没有超过160。鼻子呼吸时,是有氧运动,心率没有超标,也就能长时间运动。2、保持节奏感,速度始终保持在目标区间内,比如保持在4’40’’左右。首公里配速4’15’’,后面不断掉速,但都在5’配速以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路程逆风而跑,心中并不慌,保持5’以内配速坚持跑。3、将21公里分解成小目标,达成一个个小目标。我绕着2公里的跑道,跑10.5圈,先跑三圈,然后我告诉自己,还有8圈,就这样,一圈圈征服。4、自我激励:该加速的时候加速,因为“你没有太多的机会像现在这样奋斗”。觉得跑不动的时候,咬牙坚持,因为目标还未达成,不能轻言放弃。 一直跑,跑21公里,或者登上一座海拔三四千米的山,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神经不正常,是不是闲得没事干,没事找事,自己找罪受?有人会回答说,我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还有人回答说,登山是为了征服,人类有征服大自然的欲望。换个角度,说是征服我们自己,也说得通:征服懒惰、恐惧和借口,勇攀高峰。 登山或是马拉松运动于我的意义:一件事如果是你的目标,那就要无条件去达成;如果一件事可做可不做,那就不是真正的目标。重任不会交给一个随时准备放弃的人。 马拉松极限运动于我,是自我意志的磨炼和挑战,是自我潜能的唤醒和激发。我需要这项运动来激发生命的活力,这就是马拉松对我的重要性。我从跑步这项运动中,领悟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目标”,“目标一旦定下来,就要全力达成”的道理。长距离跑步,挑战速度,让我放下了无边无际的妄念。跑五公里,我放弃解释;跑十公里,我放弃思考;跑二十一公里,我切断了过去的思想包袱,身上的衣物都可以抛弃,只想要跟随我的呼吸。 这一次半程马拉松测试,平均配速4’44’’,成绩1小时40分。 美好、丰盛、富足的生活,从跑步开始。 |
|
来自: 布鲁斯邓bdtci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