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防师对多域作战的影响

 吴开龙 2023-03-17 发布于四川

美国陆军协会陆战论文栏目2022年4月发表了美陆军中校南森·詹宁斯(Nathan Jennings)博士撰写的论文《思考突防师,对多域作战的影响》。论文对美陆军新规划突防师发展的理论历史脉络、突防作战在多域作战中的地位、突防作战需要考虑的要素进行了阐述。本文对于进一步理解美陆军突防师的作战运用有借鉴意义,全文编译如下。

美国陆军在中东地区历经20多年的平叛和反恐行动,为了能够在 21世纪继续赢得战争,已欣然接受多域作战(MDO)的新理论。这一开创性理论从组织架构上赋予战区部队联合与跨部门协同的自主权 ;主张对部队进行现代化改革,以击败对手严密的防御;赋予特定战术配置的师多种功能,以实现大范围跨域火力打击和机动。

美国陆军机构正在组建一支具备多域作战能力的编队,称为突防师。在此前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陆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旅战斗队(BCT)的作战能力,而现在组建突防师是为了向最适合高强度作战的地面梯队转型。美国陆军合成兵种中心表示,新组建的突防师代表了“陆军对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所有思考”,将被专门赋予增强的合成装甲配置,以“执行联合部队最艰巨的任务”,包括撕破防线,率先突破敌防线缺口等。

以组建具备梯队火力和侦察能力的专用编队为重点,形成纵深区域,架起沟通战术和作战的桥梁,这不仅体现陆军组织架构上的现代化,也体现陆军多域作战思想的转变,在战争中除采取传统的侧翼包抄或包围行动外,还采用突防的机动形式。在远征背景下,敌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防御严密复杂,新组建的突防师洞悉击败这种防御的需求,它使陆军具备一种专门的跨域能力,以执行突防攻击,从而全面瓦解(而非侧翼包抄和包围)敌人,同时避免自身消耗、疲惫和被终结的危险。突防师以及与之类似的空降部队、空中突击部队能够更好地实现突袭,也能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战术工具,无论是对美联合部队还是盟友都将产生根本性影响。

在历史上,新组建的装甲编队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需要凭借系统整合和非对称优势取得胜利,它既有增强陆军作战能力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潜力,又有限制陆军作战能力的可能。作为新兴的多域作战理论的一个新因素,突防师是美国战争方式的延续,即重视火力和技术以避免消耗和失败。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了解该概念背后的理论和由来入手,对新组建突防师展开思考分析。

01

理论和历史背景

使用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机动部队突防敌人完备的前线,这并非新作战概念。历史上若干突防编队曾实施过纵深作战,它们突破敌狭长防线中的缺口和防御间隙,打击敌司令部、通信网、后勤节点及其后方,从而达到造成敌军混乱、心理崩溃的目的。这种作战策略使用的理论是,优先使用速度优势和突袭作战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同时避免长时间的消耗战。

尽管突防作战行动带来的战果令人鼓舞,但其本质却给进攻部队带来巨大风险。沿着一条相对狭窄的轴线展开纵深攻击,进攻部队侧翼不断扩张,很容易受到敌人反击,因而进攻部队必须具备足够的作战范围和打击敌人要害的能力,以全面系统地击溃敌人。此外,突击部队必须以必要的行军速度、穿越缺口的能力和冲击效应对敌持续攻击,在敌指挥部的决策周期内推进,以阻止敌军的恢复和反击,从而让友军部队能够利用这一“优势窗口”。

纵观历史,一次成功的突防攻击面临诸多挑战,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大多数将军的目标是以一种更加“间接的方式”(由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提出)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随着战争的工业化,正面进攻的代价越来越高昂。依靠迂回机动的侧翼或包围式进攻来避免正面进攻这种作战方式被汉尼拔大帝、腓特烈二世、冯·毛奇、尤利西斯·格兰特、乔治·巴顿和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等著名将军运用得炉火纯青。如果说公元前 216 年汉尼拔在坎尼对罗马人的钳形攻势是数千年来“间接进攻方式”理想的例证,那么 1991 年施瓦茨科普夫对固守的伊拉克军队展开的“沙漠风暴”行动则是它最近一次的体现。

然而,风险尽管存在,但历史上那些最高效的指挥官利用突防战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本文对一些战役进行过简要研究,它们包括 :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集结重装骑兵击败规模远甚于己的波斯军队,拿破仑·波拿巴在奥斯特里茨以精准果断的中心突击击溃奥俄联军,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盟军在亚眠发动机械化进攻击溃德军。上述每一个战役中,获胜的部队都是沿着一条相对狭窄的轴线展开纵深攻击,打击敌人坚固后方的关键要素,最终导致敌方战斗力和抵抗力的瓦解。

法国战役中德军在作战层面平衡运用火力、策略和风险的有效程度,历史上恐怕没有任何其他成功的突防攻击能与之媲美。1940 年,德军仓促更改作战计划后就付诸实施,旨在将英法联军的主力牢牢地困在比利时边境北部,同时在战区中心发动大规模装甲师进攻。由于攻击的速度、冲击力和纵深前所未有,这次进攻被称为“闪电战”,其目的是通过联合大规模装甲力量和专门的空中支援力量,在马奇诺防线以北的一个接缝处实现作战突破,避免重蹈一战覆辙。

德军的关键行动是克莱斯特率领装甲集团军在色当附近展开进攻,这需要集团军强渡马斯河。海因茨·古德里安率领第十九装甲军作为先锋部队,通过盟军认为坦克难以横越的阿登森林,德军在法国领土获得立足之地。紧接着,德军放弃所有常规战法,凭借装甲师良好的机动性能,在法军强力阻击下冒着风险直逼英吉利海峡。法军错失良机,而德军大胆泼辣,加之一定的运气成分,遂掌握了一系列原先被认为不可能的作战主动权。

突破色当,为德军突破、瓦解法军整个战略防守创造了条件。德军察觉到法军凝聚力正在瓦解,而且他们未能对德军暴露的侧翼发动实质性反击,德军先头装甲师沿着轴线向西北方向进攻亚眠,意图切断比利时境内盟军主力的后方。德军高层指挥担心部队被袭击,试图阻止古德里安部队继续前进,此时古德里安误报部队在进行“行军侦察”,结果就有了一场向英吉利海峡推进的竞赛,它让德军用最小的代价孤立比利时境内的法军主力,同时催生了法军高层领导的混乱与绝望。

随后德军完胜比利时境内的盟军部队,为震惊世界的战略胜利创造了条件。然而,尽管大规模的装甲部队被证明是德军取胜的关键,但如果没有以下两个因素,突防策略就不可能成功:一是德军在所有战车中安装新型无线电装置,机动部队之间可以互相通信;第二点也许更为重要:“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为前进中的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这两项创新,就像合成兵种机械化师本身一样,都以火力与机动结合提供关键的不对称优势,使德军能够阻止法军反击,避免损耗和失败。

图片

1940 年法国战役期间,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在指挥车上指挥第 19 装甲军实施“闪电战

02

突防作战和多域作战

当代美陆军组建突防师,与德国在二战初期实施闪电战类似,成为一种解决强大对手的特殊机动作战方案。正如美陆军第40任参谋长詹姆斯·麦康维尔将军所言,它反映了多域作战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即“为联合部队提供作战范围、速度和凝聚力”,这将为“未来赢得下一场战争提供压倒性优势”。美国的主要陆军机构通过将突防作战置于其不断扩大的作战概念的中心,再次优化自身形式和功能,以期在极具挑战的情况下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种大胆与风险并存的作战方式,需要从基于理论和历史经验的角度进行审视。首先,从最基本的战术层面讲,本文对以往大规模突防作战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突防师必须实现机动性和打击能力的统一,才能完成对敌后方的纵深打击。虽然防御和火力仍然至关重要,但维持加速行军能力能够让进攻部队在敌人的决策周期内占据主动,古德里安在英吉利海峡的闪电式行军就是例证。尽管被敌人终结的风险越来越大,但持续的推进会给敌人带来重重压力,因为此时敌军凝聚力开始逐步瓦解。

突防师需要具备战术机动能力,其中包括在有争议的缺口执行穿越行动的关键能力。河流是实施突防作战的关键障碍,尤其是当敌方已经建立起完备的纵深防御时更是如此。就像古德里安强渡默兹河行动,起初被认为是一个绝望和疯狂的行动,因为他的 3 个装甲师当时还正在努力建立立足点,无论出现何种原因导致渡河行动失败,都会减缓进攻速度或将进攻导致扼杀在摇篮之中。由此产生的任务风险表明,必须精确地同步联合部队和陆军的火力,构筑战斗工事,确保突击部队持续的推进速度。

突防作战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战术支持。由于其不断拉长的交通线很容易受到敌人攻击,受到恶劣天气、不利地形影响,主要突防编队必须利用其编制内的列车中携带大量燃料、弹药和补给,以确保能够持续推进。1940 年,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在突防色当的战役中,德军最高指挥部加强其后勤列车运力,增加 3 个机动运输分队,额外增加 4800 吨运载物资。结果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一路进攻到加莱,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计划外的补给中断事件。随着地面和空中作战范围持续扩大,此背景下的后勤补给工作使当代美国陆军陷入巨大困境。极高的消耗已经给陆军的装甲旅战斗队和重型师带来极大挑战,突防师对燃料、弹药、耐用品和补给的大量需求将使快速延伸交通线上的补给困难成倍增加。与 1940 年德国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的后勤解决方案类似,陆军主要的装甲师很可能要携带大部分所需补给,这样既能避免在前进的关键时刻出现补给中断,又能让多域作战概念得以实施。

第三点考虑超越战术层面,转向战役设计。本文对成功的突防策略进行分析,发现仅仅拥有一个机动和持续进攻的突防编队是不够的;突防策略必须被整合到一个条理清晰、强调全域作战的概念中,从而给敌司令部制造无法回避的困境。此外,正如德军创新性地使用俯冲轰炸机为机动提供火力支援所证明的那样,任何围绕突防作战建立的概念都必须具备显著的非对称优势,抵消敌军在作战武器、作战功能和其他作战领域方面的优势。这将为地面突击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纵深推进,从而系统性地摧毁敌司令部。

这种需求意味着突防师必须在多域作战概念进化框架内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作战概念。尽管美国陆军正在将人工智能、机器人、超远程武器、无人机技术、电子战和太空能力等新兴技术应用到作战中,但它应该像德军一样,将战术通信和空中力量结合起来为地面推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陆地、空中、海上、网络和太空领域的联合火力创造同步的优势窗口。快速的突防可能需要绕过敌人的战略要点,这会迫使前方指挥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指挥理念以保持计划规定的推进速度。

第四点考虑是突防作战的目的。其目的是促使敌人的作战序列发生系统性失败,这一点也涉及到作战设计。虽然历史上有一些战例,如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的骑兵攻击,通过打击一个确定的重心,如指挥和控制节点取得成功,但其他战例,包括法国战役中的德军,则是利用突防来孤立敌军主力,造成敌身体和心理双重崩溃。在法国战役中,德军的欺骗计划完美地引诱盟军主力野战军进入比利时,为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在盟军背后机动创造了机会。德军切断盟军回到法国腹地的重要交通线,并迅速让法军领导层相信战略失败已不可避免。

突防作战要实现准确的作战设计,需要对敌人的作战重心、关键漏洞和心理依赖了如指掌。对于美国陆军而言,随着其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地面机动必须同时利用联合火力、多国能力和跨部门协同,通过打击或孤立敌关键要素,瓦解敌方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对敌造成致命干扰,使敌无法认清战场态势。突防作战着眼敌后方目标,因为敌后方目标系统性瓦解将迅速影响并动摇前线作战部队。运用高超的作战艺术实现突防和随后的错位打击,可以避免军队在势均力敌的对称冲突中出现消耗战。

第五点考虑重点关注突防作战的欺骗手段。突防部队常利用作战欺骗手段为实现其目标创造有利条件,这一点也与作战设计有关。从历史上看,获胜的指挥官为实施重心打击,都成功地安排了专门欺骗敌军的战术行动,或者诱使敌方部队在前线的关键缝隙或突破点减少兵力。马其顿军队用包围性的佯攻引诱波斯骑兵延长战线,拿破仑故意削弱他的右翼,以引诱俄国人从他们的中心地带调动部队展开包围,而1940年德军欺骗法军,使法军相信德军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比利时展开进攻而不是进攻色当。

要想在21世纪取得突防作战的胜利,上述考虑同样至关重要。虽然未来的欺骗手段将更新为新兴的电子战、信息战和政治战,以加强地面部队在传统攻防的排兵布阵,但其目的仍将保持不变:欺骗或诱使敌军,让敌军不经意间暴露某个切入点或提供某条途径,以便突防部队对敌人的重心进行破坏性打击。就像以前的时代一样,在作战层面上,成功的欺骗要求指挥官培养自身的作战直觉,对战场地形、敌人意图、敌人文化偏好和系统性弱点了如指掌;只要正确地理解所有这些因素,就有可能为实际筹划的机动形式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一点考虑是突防作战与军事战略的关系。突防作战是一种谨慎的作战方法,无论是作为一种临时作战手段还是被置于一个理论框架内,它在多域作战中的潜在应用都为战略成功的前景带来高风险和高回报。一方面,由于“克劳塞维茨摩擦”的多个方面可能会阻碍部队前进,突防作战的作战空间存在被消除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它为远征部队提供了一条以最少伤亡取得安托万·亨利·约米尼式胜利的路径。如果说前者需要对概率和敌人的意图进行理性分析,那么后者对于承受消耗能力有限的老练军队而言仍然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03

结论

战略效用的问题、战略风险与回报平衡的问题意味着,突防师概念的整合必须最终让美国领导的联盟占据“持续优势地位”(引自军事理论家埃弗里特·多尔曼)。突防作战是未来作战艺术将不断发展的战略和现代化的战术联系起来的一个新兴因素,美国陆军把突防作战作为其作战理论的一个基本要素,将对它如何参与美国式的战争产生系统性影响,甚至影响其作战文化。考虑到大国对抗的核背景,以及多域作战概念将挑战并适应当前的战略范式,对上述因素的认识变得尤为重要。

归根结底,正如美陆军在其转型愿景所阐明的那样,陆军机构必须实现现代化,以便“锻炼部队多域作战能力,赢得竞争与冲突”,“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速度和射程辗轧对手”。突防师的采用是多域作战概念的一个重要补充,反映出美国陆军有可能效仿以往那些军队,通过追求战争史上一些最苛刻的作战方法取得决定性战果。如果对突防作战的一致关注为美国联合部队提供了一条在未来取得胜利的途径,那么实现这种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作战策略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多样化视角,不代表本公众号赞成其观点

图片

THE  END

图片

文字 | 转载自“国防科技要闻”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