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提出哪些建议?

 文明苑 2023-03-18 发布于山西

一、概况

梳理黄河流域近十年的协调发展状况,分析其时序演化特征及空间格局差异。总结出以下主要结论。

(1)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调,效率发展>质量发展>动力发展;空间差异明显,呈“下强上弱”格局。在二〇一一—二〇二〇年十年间,黄河流域9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上涨趋势,但十年间各省水平存在较大变动,河南省由排名第九上升为第一,山东省由第八上升为第二,说明这两个省份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重视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图片1

内蒙古自治区从全域排名第一变为全域第九,一部分原因在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难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处于北方边界,区域经济特征不明显,不利于依靠沿省来带动发展。

从子系统看,效率子系统发展最快,主要在于近几年我国在科技与人才方面大力投入,使得产出效率大幅上升,而动力发展最慢,总体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说明黄河流域虽然一直在经济方面持续输出,但缺乏有效力度、动力不足,难以跟上国家整体发展进程。

文章图片2

从空间上看,黄河流域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下强上弱”格局。二〇一一年,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低迷,上游及中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水平均处在低区间,下游处在弱区间;

到二〇二〇年,下游的经济高质量水平大幅上升,内蒙古、甘肃、青海依旧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地区经济高质量水平均达到了高等水平。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但仍存在空间差异,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致使全域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2)环境承载力总体呈下滑趋势,环境治理能力提高,生态压力承载力下降;各省区环境承载能力不平衡。在二〇一一—二〇二〇这十年间,黄河流域全域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内蒙古与山东的环境承载力下降最快,而甘肃与山西省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在九个省(区)中下降最慢。

文章图片3

且明显看出,在二〇一五年与二〇一六年各省(区)的环境承载力均出现大幅度下降,说明“十三五”规划以来,黄河流域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牺牲掉了生态环境。

从子系统看,环境治理承载力一直在稳定上升,在二〇一一—二〇一五年期间低于全域平均水平,在二〇一六—二〇二〇年间高于平均水平,而生态压力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在二〇一六年下降幅度最大,二〇一一—二〇一五年间生态压力承载力高于全域平均水平,二〇一六—二〇二〇年逐渐低于全域平均水平。

(3)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间的协调水平明显改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将黄河流域9省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与全域平均水平对比分析发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有所上升。在二〇一一年,除内蒙古自治区综合协调水平在全域平均水平之上外,其余8个省(区)均低于全域平均水平;

文章图片4

二〇一二年,全域9省(区)的协调水平明显上涨,其中青海省上升幅度最大,达到全域平均水平之上;在二〇一三—二〇一七年期间,除河南省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外,其余省(区)呈现不同程度的阶梯式波动;在二〇一八—二〇二〇年期间,除山东省波动较大外,其余8省(区)的协调水平均稳步上升;

至二〇二〇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山东省仍低于全域平均水平,青海省和陕西省与全域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其余5省(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均高于全域平均水平。这说明“十二五”规划初期政策实施卓有成效,但旨在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承载力逐渐下滑的不平衡状态。

文章图片5

其中,甘肃和河南这两个省在二〇一一年均处于临界失调阶段,内蒙古位于初级协调阶段,其它六个省(区)均位于勉强协调阶段,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两系统之间在最初存在较大差距,彼此之间发展不平衡。至二〇二〇年,除山东省依旧为勉强协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整为初级协调外,其它地区均调整到了中级协调阶段。

总体上看,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表现出“下强中弱”的格局,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环境承载力的上升速度。

(4)由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向环境承载力滞后型转变。在研究期间内,各省(区)基本上是由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向环境承载力滞后型转变。在二〇一一—二〇一五年间,全域基本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这是由于黄河流域本身的经济基础就比较差,且前期的环境容纳量比较高,所以基本属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

文章图片6

在二〇一六—二〇二〇年期间,全域基本上向同步型和环境承载力滞后型转变。至二〇二〇年,除甘肃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和青海省为同步发展型外,黄河流域其余地区均为环境承载力滞后型,说明黄河流域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对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全域的经济水平有很大提升,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环境承载力逐步下降,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

同时也表明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容纳量也越来越小,即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环境容量恢复速度。因此,应在充分了解区域环境承载力前提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政策建议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的难题与挑战。基于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相关部门施策监管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实现全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针对上述评价结果及结论,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

文章图片7

(1)统筹区域内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从上述分析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水平差异明显,当前黄河流域的经济形势主要表现为下游发达、中游崛起、上游落后的状态。从某种角度上说,各省(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是造成黄河流域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一个缩影。

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政策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要统筹区域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方面有利于黄河流域整体实现崛起,不同区域实现新旧功能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缩小中东部与西北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促进西部地区形成新发展新格局,进而促进我国整体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依据区域功能特色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地方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黄河流域在全国中处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其本身缺乏先天的发展优势,需要依靠合理的产业布局与差异化发展思路,依据地域特色和区域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地方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文章图片8

上述研究发现,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水平的贡献率较大,其中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与产出效益是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的关键。所以,需结合区域发展特点,一方面积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新型产业腾挪空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及员工的创新活力,提高产出效益。

(3)依据区域内发展差异,探索分类发展新路子。黄河流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整个流域经济高质量与环境承载力协同发展,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游区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是主要的水系生态区,可以着重开展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区域水源涵养功能。

文章图片9

中游包括内蒙古、山西是主要的农产品产业区,应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方面可通过退耕还草还林,减少生态环境压力,恢复自然植被可生产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地方高质量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黄河下游作为发达的中心区域应集约发展,提高经济质量与人口承载力,重点帮助西部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保障,致力于改善民生。

(4)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实现全域共同发展。黄河流域本身的经济基础较弱,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进程中,要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推动全域实现共同发展。

就黄河流域的发展现状来看,西部地区中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状态较好,而甘肃、青海与宁夏的经济发展状态相对较差,可以把四川作为经济中心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周边省区的发展;而中东部地区应把山东省作为增长极,有效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山西与河南等周围省区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就生态环境来看,山西、青海和甘肃省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较好,因而环境容纳量较差的山东省可以依靠其自然资源带动自身发展,同时借鉴其环境保护制度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实现全域共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