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是处世智慧,也是入世的修行。 01 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一个人内心不静,就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往往会骄矜、浮躁。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安静的人会在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深入思考,感悟人生的道理。所以儒家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守静,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在纷扰中坚持,在进退中自在。 《晋书》七十九卷《谢安列传》记载了谢安“围棋赌墅”的典故。当时,前秦皇帝苻坚率百万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驻扎,京城震惊恐慌。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其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玄向谢安问应敌之计,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过后默默不语。 谢玄不敢再问,就让好友张玄再去请教。谢安遂带着他们来到位于山间的一处别墅,召集亲朋好友,以别墅为注和谢玄下围棋。谢安平常棋艺不及谢玄,这一天谢玄心慌,因此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了。”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将帅,面授机宜。稍晚时候,谢玄等人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旁边,全无喜色,下棋如故。客人问他情况如何,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 关于谢安的沉着冷静,还有一则故事,一次谢安与人乘船出游,突然风起浪涌,同行人神色惊恐,高喊着要回去。然而谢安游兴正浓,泰然自若,继续吟诗长啸。而后风势转急,众人喧动离座。谢安则缓缓地说:“如此,将无归!”大家这才回到座位上。 一场影响存亡的战争,捷报传来,理应欣喜若狂、举杯共庆,谢安却“默然无言”;一次关乎身家性命的旅行,风急浪骤,本该心惊胆颤、打道回府,谢安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谢安临大事而不形于色、意定神闲的沉着冷静令人折服,无愧于“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之赞誉,他的从容镇定,取决于内心的静气。 02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 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心浮气躁之人,做事容易出错,而内心安静之人,身上往往有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木匠在干活时,将手表掉落在满是刨花和锯末的地上。他当下焦急如焚,寻找自己的手表。可他越是着急,就越是找不到。天色逐渐变暗,几个徒弟也一起来找,仍一无所获。木匠便让他们回家,明天再找。可一会儿的功夫,他的小儿子便找到了手表。木匠惊奇问道:“我们那么多人都没有找到,你是怎么找到的?”儿子便说:“夜深人静之时,我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顺着声音,就找到了。” 安静,往往比喧嚣更有力量。《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意外发生时,唯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心中若是被烦扰打乱,结果就会越来越乱。 抛开纷扰,回归平静,多听从自己内心。静下来,一切豁然开朗。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也说:“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棘手难解的事情。若是心乱了,不能静心思考解决方法,事情就会越来越乱。反之,心静则清,心清则明,静心思考,事情才会出现转机。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乘胜追击,而诸葛亮手中无兵无将。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逼自己冷静下来,思考退敌之策。计上心来,他大开城门,亲自登上城楼焚香操琴,迷惑对手。司马懿见此“空城计”,果真踌躇不前,引兵退去,这才化险为夷。 《昭徳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水面平静,倒影才会清晰;心中平静,方能增长智慧。 静,是临危不乱的气魄,也是渡过难关的智慧。唯有心静,方能洞察事情的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使得诸事顺利。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