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感受体验的体悟

 心戒定慧 2023-03-19 发布于河北

一、个论汇总分析:

问题已经解决完结思维(为自己的思行起止订立规矩和标准);执念情感感受,浸困入情感中之状态(倾注所有思行在情感情绪感受上的危害);耿萦怵惕之感(简称耿惕焦虑的感觉)。

人每天每时每刻遇到的人事,会诱发情感反应体验感受,自己若不满意,就心生不满芥蒂;

而对于自己生成的芥蒂又心存不满芥蒂;

而对于这二重芥蒂导致的自己的异常状态,脱离空静常态又心存不满芥蒂,这时自己心中是三重芥蒂的叠加;

事情虽然已经完结,但会心生怵惕耿萦如有隐忧之感,为第四重芥蒂;

而人呢,其的情感在每天都是动态变化的,有积极的时候也有消极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的遵循阴阳大道的变化情况,而人莫能知,于是有人也会把这个情况当成心中之芥蒂。

归结来说:第一重芥蒂惊惧、第二重芥蒂嫌弃、第三重芥蒂忧冀、第四重耿萦怵惕不舍、第五重芥蒂心情日常变化之郁闷压抑。

以上是人在遇到人事时的五种情感体验感受,重情感芥蒂的混杂因事生感、厌恶嫌弃不满、忧惧焦虑郁闷,希冀渴求、耿萦怵惕、导致梗芥结、心事存、执着生、情感浸入,执于情感感受而不能自拔。对于这个情况,我们一定要有正确明晰的认知。尽管如此繁杂,但只需对心中对事物的芥蒂,和自己对芥蒂的芥蒂都看清楚认悟明悉了,知道一切皆为定数自然,若介意,耿耿于怀,抓住不放,死缠烂打,则会烦恼无穷。殊不知放手不顾,置之不理才是王道。然后再加上正确的做法,隔绝转注放手了,自己才能真正回归崭然常寂的轻松通透空净常态

(注释:

怵惕耿萦之心:即因追求绝对完美导致的一种担忧害怕感觉有事情需要去解决或事情未解决完的不安的情感感受。《诗经·邶风·柏舟》:“惕惕如人之将捕之,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耿萦怵惕:耿萦,有事情缠绕心中;怵惕,担忧害怕不安;合起来就是由于有事情隐忧(此事情隐忧为担心害怕有事情未解决到或者有事情未解决完)存在心中而导致担忧害怕不安烦闷的一种情感状态。

最后善护念,谨定义,勿PUA; 勿被贪求牵引,心性飘摇不定; 觉知内观转注,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勿被执念困束。从而来防止自己的重蹈覆辙。


事情解决后,其伴随的情感就会成为无皮之毛无根之树,会很快被抹除,消失不见。

由于无明,导致关注介意,把所有关注点精力放在了消极情感体验上,导致沉溺沉浸于消极情感体验困境中不知自拔(因无觉知意识)。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去做其它的应该做的事情,从而体验因为此事情而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把自己从沉溺的情感体验中给拔出来,让束缚困扰自己的消极情感体验自我抹除。从而最终使得摆脱单一消极情感体验的束缚困扰和泥沼。

阴阳是一体平衡的,因此人的情感也是阴阳一体平衡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烦焦这些波动是正常的短暂的异态,而常人长时间的平静的空净心境才是常态。故对于波动的异态不必执着耿耿于怀,抓住不放,其会自我抹除,自身会自动将其抹除,自身有纠正纠偏能力,使得身心重回空净之常态。不要抓住不放,松手让其反复震荡,最终其会回复中庸的中间空净态。

对于一直平静的自己突然出现类似以前的波折,有些惊惧和介意,其实没必要,处理方法自己早已经解密,放手其会自生自灭,自动回复平常态。

对于郑伊健演的那个淫乱的电视剧内容我是坚决抵制反对和不认同的,也不会去做。我的认态已经明确,那伴随其的自己忧惧怕自己效仿的情感也随着这个问题的消除也就会消除了。 而同时伴随有的日常正常的情感感知的变化在自己分辨清楚二者和界定好对其的认态后,其也会自动消除的。 关键问题在于自己对于其的出现,打破了自己常态的空净日常状态感到忧惧,于是就对其揪着不放耿耿于怀了,殊不知这正好违反了隔绝专注时消,导致了纠缠烦恼,放手转注忘了即可。

介意耿耿于怀,成了心中的芥蒂。

对于自己日常空净状态的打破,形成了心结芥蒂梗芥心病,殊不知,空净是常态,但会有其它情感的介入而使得心有起伏,这也是在未修成正果以前的正常现象,所以对于修行过程中的正常心态起伏,没必要介意,耿耿于怀,死抓不放,只需继续努力修行,以求最终达成崭然常寂的最终理想态即可。对于期间的心态起伏波动,要明白这是正常现象,不必介意耿耿于怀死抓不放,隔绝转注时消通过遗忘,任其自生自灭自我抹除即可。

因事情感而生芥蒂,对于自己的因感而生之芥蒂又心存芥蒂,而对于这些芥蒂导致的自己的异常状态,脱离空静常态又心存芥蒂,这时自己心中是三重芥蒂的叠加,尽管如此繁杂,但只需对心中对事物的芥蒂,和自己对芥蒂的芥蒂都看清楚了,隔绝转注放手了,自己才能真正回归崭然常寂的空净常态。这从“常清静经”里的,所空即无,无无亦无,无无即无,崭然常寂可得验证,同时也是对这句话的印证。 通过此次心理波动的劫难,让自己更深入的体悟了常清静经的内涵,善哉!

执念空静状态,对于非此状态芥蒂焦虑。

自己对于事情导致的自己的反应心存芥蒂,同时对于自己的芥蒂又心存芥蒂,而对于这些芥蒂导致的自己的非空静的异常状态,脱离空静的常态又心存芥蒂,心存不满,这时自己心中是三重芥蒂的叠加和因此而导致的挂牵,挂牵导致执念执着不放手,于是心情烦乱,烦恼丛生。尽管情况如此繁杂,但其实只需对心中对事物的芥蒂,和自己对芥蒂的芥蒂及对常态失常不满的芥蒂都看清楚了,隔绝转注放手了,自己就能真正回归崭然常寂的空净常态。

嫌自己非常态。


把精力关注力放在了情感感受的处理上,和其发生关系接触,对其加施敏感,时时关注,在情感感受上追求绝对完美,自会受其反馈,而烦恼丛生; 四重介梗; 善护念谨定义勿自我PUA; 事情到此已经完结的意识,为放手舍弃做铺垫; 事存于心成心结心事坎梗芥;


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情感感受上。

耿耿于怀:意思是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芥蒂//心病: 长时间记挂或堵在在心中的令人忧虑和烦恼的事。

惦记:表达的是一种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的感情。

郁闷 :烦闷;不舒畅。

心病心结,陷进去了。沉溺锐化于情感感受中陷了进去不能自拔。惦记牵肠挂肚。忽视你的情感感受,不要关注在意它的状态及其之变化。挂牵,挂念,惦记。郁闷焦躁。

芥蒂 [ jiè dì ] 梗塞的东西,比喻心中的嫌隙或不愉快。

芥蒂//心病: 长时间记挂或堵在在心中的令人忧虑和烦恼的事。

耿,此字最早字形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耳朵贴于面颊,也有心情不安、悲伤和正直、刚直的意思,还可以用作姓氏。

耿耿于怀,汉语成语,读音为gěng gěng yú huái,意思是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出自《诗经·邶风·柏舟》。 [1] 也作“耿耿于心” [4] 。

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情感感受上。


此心耿耿 : 耿耿:心有所思,有心事,也指明亮,忠诚。表示心里有事,老是放不下,一直牵挂。也形容内心十分忠诚。《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耿耿:有心事的样子。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耿耿;形容有心事。老是放在心里;不能忘怀。形容有无法排遣的心事。

萦绕于心是指某件事情或某种想法一直盘旋在心头,不能放下。

萦,盘旋的意思。 这个词就是说某件事一直在心头,总是惦记着忘也忘不掉。萦绕于心是指某件事情或某种想法一直盘旋在心头,不能放下。不囿于物 不萦于心。

芥蒂、耿耿、牵萦、念念、

惕惕是一个词语,指惊恐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状。

耿/牵萦于心:指事情、念头、想法、情感,因某种牵挂惦记一直盘旋停留在心头,不能忘怀放下。

牵耿,忧耿,忧萦,担心不完美和重蹈覆辙,干任何事情都会伴随情感,问题解决后,情感会有个后延效应,这是正常反应,不必在意,隔绝转注自会自销。忧耿不安,怵惕不安,担心忧虑没处理好,延续和不完结,有事情不安感,惕惕不安:意思是一个人的心中有很多自己担忧的事情,让他整个人心中和过得并不是那么的安稳。惕惕如人之将捕之,

牵萦:某种事情因牵挂而萦绕心头,不能放下和忘记。

隐忧:意思是即内心郁郁寡欢,犹有心事,心中有不可言喻的惆怅、忧虑。《楚辞·严忌》:“夜炯炯不寐兮,怀隐忧而历兹。”王逸 注:“如遭大忧,常怀戚戚,经历年岁,以至於此也。”


心情轻松通透之感。

二、解决之汇总:

  1. 对于自己的思行要有行止标准和规矩,问题解决后要有和其划清界限断绝关系的意识觉知和规矩,这样才能更好的汰旧迎新,而不被旧事物纠缠,为其烦恼。佛家戒定慧的戒也是一样的道理。给自己的思行订立起止取舍规则标准的意义:规则标准可以让人思行有秩序,避免人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混乱和内耗。如果不为自己的思行立下规矩和明确的起止取舍标准,自身就容易陷入思行紊乱,不能终结相关事项,造成自身的不必要的冲突,导致因无序而造成人身精力的浪费及由此引发的烦恼,有助于建立成熟的人格和助于培养自控力等。

  2. 对于情感情绪感受过度敏感,往往会倾注所有身心在其的刻意处理上,痴迷其中,不能如常人那样平常对待它们,导致自己被其反向捕捉俘获,囚困其中,不能自拔,不能得脱。这需要按照隔绝转注时消之法处置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必关注和在意其,将其当成一回事儿,如常人般平常对待,使其自生自灭即可。

  3. 日常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自己心中会升起耿惕之感,这是焦虑的一种,这需要按照隔绝转注时消之法处置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使其自生自灭即可,不必关注和在意。

  4. 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机制:人蛇原理!

人蛇原理:

你看蟒蛇不顺眼,于是你主动掐住了蟒蛇的脖子,蟒蛇受惊奋起反抗缠住了你的身体,蟒蛇的缠绕带给你了痛苦,你渴望摆脱当前的困境,于是你更加用力的掐紧了蟒蛇的脖子,而你越是掐蟒蛇的脖子越紧,蟒蛇就缠的你越紧,你就越痛苦,于是你陷入了蟒蛇给你带来的困境里。

那么这个困境咋来的呢?

(1)、源于你主动地和蟒蛇发生缠斗关系;(2)、源于你错误的采取了对抗的摆脱方法而不是放手。

解决之道也很简单,

那就是:放手脱离和蟒蛇的缠斗关系,蟒蛇不再被袭扰,自会放松和解脱对你的缠绕,而自行离开。

   5.人遇事时混杂交错的五重情感及解决之道:

(1)、人每天每时每刻遇到的人事,会诱发情感反应体验感受,自己若不满意,就心生不满芥蒂;

(2)、而对于自己生成的芥蒂又心存不满芥蒂;

(3)、而对于这二重芥蒂导致的自己的异常状态,脱离空静常态又心存不满芥蒂,这时自己心中是三重芥蒂的叠加;

(4)、事情虽然已经完结,但会心生怵惕耿萦如有隐忧之感,为第四重芥蒂;

(5)、而人呢,其的情感在每天都是动态变化的,有积极的时候也有消极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的遵循阴阳大道的变化情况,而人莫能知,于是有人也会把这个情况当成心中之芥蒂。

归结来说:第一重芥蒂惊惧、第二重芥蒂厌弃、第三重芥蒂忧冀、第四重惕、第五重芥蒂心情日常变化之郁闷压抑。

以上是人在遇到人事时的五种情感体验感受,这五重情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重情感芥蒂的混杂

因事生感、厌恶嫌弃不满、忧惧焦虑郁闷,希冀渴求、耿萦怵惕、导致梗芥结、心事存、执着生、情感浸入,执于情感感受而不能自拔。对于这个情况,我们一定要有正确明晰的认知。尽管如此繁杂,但只需对心中对事物的芥蒂,和自己对芥蒂的芥蒂都看清楚认悟明悉了,知道一切皆为定数自然,若介意,耿耿于怀,抓住不放,死缠烂打,则会烦恼无穷。殊不知放手不顾,置之不理才是王道。然后再加上正确的做法,隔绝转注放手了,自己才能真正回归崭然常寂的轻松通透空净常态

(注释:

怵惕耿萦之心:即因追求绝对完美导致的一种担忧害怕感觉有事情需要去解决或事情未解决完的不安的情感感受。《诗经·邶风·柏舟》:“惕惕如人之将捕之,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耿萦怵惕:耿萦,有事情缠绕心中;怵惕,担忧害怕不安;合起来就是由于有事情隐忧(此事情隐忧为担心害怕有事情未解决到或者有事情未解决完)存在心中而导致担忧害怕不安烦闷的一种情感状态。

6.

“修行”二字听上去很高大上而且很复杂,实际上,所谓修行,就是学会关照本心、收回放心,都是关于“心”的问题。当然,我们所说的心与生理学意义上的心是两回事。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心念动则祸福生,所以,真正趋吉避凶的法门便在于看好这颗“本心”,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调伏,就是修心。

实际上,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调伏内心的过程。心念的产生总有一个根源,或源于外界的刺激,或源于内在需求的表达,有时候,心念的产生是悄无声息的,更可怕的是,我们早已把某些心念合理化、常规化,进而对一些罪恶的念想不再敏感,无法及时提醒自己,最后习惯于此,并形成习性。一旦形成习性,想改变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念,我们或许对此毫不在意,但每一个心念总会对应着某个结果,这样,我们便在心念的引导下发生一系列行为。心念有善有恶,结果也有吉有凶。因而,大多数人每天都不好不差,平平常常,时而顺遂,时而坎坷。或许,这就是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