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权代持还原的25个IPO案例:52%的案例要交税,12%还交了滞纳金

 静思之 2023-03-19 发布于上海

股权代持一直是常见的商业安排,基于2020年12月29日最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1]除非存在法律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形,股权代持关系原则上合法有效,这也是司法实践早就明确确认的基本原则。

随着企业的发展或被代持人实际需求的变化,股权代持关系须最迟在企业IPO之前解除[2],代持人需要将经工商登记的代持股权以股权转让的形式来解除和还原股权代持关系,由被代持人以自身名义登记为公司股东。

1
股权代持还原的税务实践概览

股权代持还原过程中,代持人向被代持人转让代持股权、恢复股权实际归属关系的行为是否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项下的财产转让、是否需要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立法层面授予税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各地税务机关暂未形成统一的监管口径。

基于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案例的梳理和分析,简要总结如下:

图片

2
股权代持还原的相关法律法规
税务机构的实践态度显示,股权代持还原原则上构成财产转让,代持人应当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除存在正当理由外,不得以明显偏低的价格或零对价进行转让(“低价转让”)。关于低价转让是否存在正当理由,以主管税务机关判定为准,需结合个案情况与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具体沟通。

税务机关前述态度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下:

图片

3
股权代持还原的常见处理方式

鉴于法规层面对于低价转让是否存在正当理由的判断标准并无清晰界定,导致大量的股权代持还原行为面临较高的税务风险:被主管税务机关要求补缴个人所得税并支付高额滞纳金。基于市场上的公开披露信息,我们整理了股权代持还原的常见处理方式和典型案例如下:

图片

4
股权代持还原的相关上市公司案例

基于对部分上市公司的案例统计,初步得到的数据如下:48%的企业在股权代持还原时,代持方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上市前也未被要求补缴;52%的企业被要求缴纳或补缴个人所得税,同时还有12%的企业被要求缴纳滞纳金;主管税务机关通常以净资产法核定相关股权转让收入。前述数据的统计基础为部分IPO案例,显然并不准确,仅供各位读者对实践中的整体情况有个初步的印象和判断。

相关案例具体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1:根据伟创电气[688698]招股书披露,代持人在股权代持还原时自行申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税务主管部门随后认为其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偏低,要求代持人根据净资产核定后金额补缴税款,经中介机构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并提交相关股权代持证明资料后,税务主管部门最终没有要求代持人补缴个人所得税。

注2:根据远翔新材[301300]招股书披露,福建省邵武市税务局于2020年11月24日出具《证明》认定,该次股权变更系代持股权还原,不涉及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注1:根据伟创电气[688698]招股书披露,代持人在股权代持还原时自行申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税务主管部门随后认为其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偏低,要求代持人根据净资产核定后金额补缴税款,经中介机构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并提交相关股权代持证明资料后,税务主管部门最终没有要求代持人补缴个人所得税。

5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股权代持还原是否需要缴税以及按什么标准缴税,目前暂不存在统一的答案,各地税务机关在实践中的监管口径并不一致。鉴于各地税务机关监管实践的差异性,我们强烈建议企业在进行股权代持安排时签署书面代持协议、对协议进行公证并留存投资款、分红款的往来凭证,当发生股权代持还原时,积极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证明低价转让的合理性,争取按照实质课税原则实现低价或无偿转让。我们也将对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监管实践保持密切关注,及时向广大创业者和投资人同步最新动态。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