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神、气、精

 人老颠东 2023-03-19 发布于安徽
 
 
 

阴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药是靠什么治病的?是靠植物里面的化学成份或者微量元素吗?目前对于中药的研究,包括中医学院,大多是这么去进行的。但真的如此吗?然而古人几千年从没有显微镜,也没有现代研究方法,他们怎么知道什么草药能治什么病的?真的如传说般神农尝百草吗?尝一种草药,又怎么知道药在体内去了哪里起了什么作用?或许上古之修道真人可以知道,然后教给了百姓,但即便真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只教结果,经过几千年必然断绝了传承或者出现较大谬误。

    所以必然有一种方法理论存在,即便对于某一种药材的认知出现断层,但只要这种方法理论存在,也可以重新推理而出。这种方法,并不是高人传授,而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体系一脉相承的。这个体系就是:

道—阴阳—三才—四象—五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阴阳 

    如何从道的层面去理解中药?我没有得道,不敢妄言,言之亦无物......

    所谓阴阳,万事万物皆分阴阳:轻清为阳,重浊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外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等,推而广之,任何角度都可以分阴阳。那么中药亦是如此,分阴阳寒热。比如桂枝麻黄之类,因其走表,所以是阳药。附子肉桂之类,因其性热,亦属阳药等等。人体疾病,虽然繁杂,归根结底还是阴阳不平衡而变化导致。所以,阳者以阴药治之,阴者以阳药治之,以帮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才 

    止以阴阳论,有些笼统,再细分则是三才。三才者,神、气、精。大自然赋于万物形体,各各不尽相同。中药取材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数量数之不尽,到底要如何去寻找所需要的呢?一是取其“神”,或者说取其“象”。众所周知的“形补”,就是一种取象法。形补也就是长的像什么就补什么,或者进入人体后起什么功能。比如人参,长的像人的形体,所以补全身元气;鸡血藤的汁像血液,所以补血;腰果长的像肾脏,所以有补肾的功效,类似的还有锁阳、五倍子、核桃等等。

    形补的原理因其物化天成,同气相求。此外,还有说法吃什么补什么,比如吃动物肝脏补肝等等,这一点我个人不认同,原因述说起来较麻烦,不赘述。而中药之取象,不止于形补,思维是更开扩的。比如麻黄,长的发散状,故知有发散之功能,且杆中空,应人体皮表,所以麻黄可以开表发汗。相当于以药力使人体气机发散,出于皮表而为汗。而许多皮肤病也需要用到麻黄,因其走表。此外还涉及到的性味问题目前还没讨论到,暂且不提。

    又如桂枝,因其是树之枝端,对应人体是四肢及肌肉腠理层面,所以解肌要用到桂枝,四枝关节之病也离不开桂枝这味药。

图片

桂枝

    如柴胡,为什么能入三焦,三焦是人的脏与腑之间,是半表半里。柴胡拔出来,地上一半地下一半,差不多长,这不是半表半里吗?而现在中药店的柴胡分两种,有的卖枝叶,有的卖根,到底买哪一种?我是各买一斤,混在一起用,这样才是半表半里嘛。如果需要它的升发之气多些,就多用些枝叶之类。

图片

柴胡苗

图片

柴胡根

    又如葛根,一根藤蔓,再高大的树葛根藤也能爬上去,且葛根的根又深又长,能把下面的水送到树顶的藤尖。于是取这个象,知道葛根的作用是提升津液,能把下部的津液提升到上部,所以葛根能治喉咙干、痛,以及治下利等。还有一些动物类药,比如牛虻与水蛭,可以消瘀血,因为这两种是吸血非常厉害的动物。类似的例子太多,当然单味药都效果有限,所以一般是要多味药形成一个组合,每味药互相配合才能效果好,这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君臣佐使,这里暂且不论。

     神,靠意会,气,摸不着但可以闻,也包括了尝。《黄帝内经》提到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甬泄为阴”,即是对于气的应用。上面提到的桂枝,能走肌腠四肢,那为什么不用别的树枝而要用桂枝呢?用别的树枝不是不可以,但效果一定不如桂枝,为什么?因为桂枝闻之有香味,尝之为辛味,辛香皆主发散。所以桂枝的发散之力是很强的,不仅走肌肉四肢,还能发汗。但如果皮肤表面被寒邪所束缚而紧闭的情况下,桂枝就发不出汗了,因为它只到肌腠,所以这时还需要麻黄来配合开表。同理,麻黄也因其具有辛味,故而具有发散之力。而桂枝与麻黄调动气机往外走,会导致内虚,所以需要灸甘草与杏仁来保住里面,这就是麻黄汤的由来,目的是把刚刚侵入体表的病邪清理出去。
    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泄。甘草味甘,能缓,桂枝麻黄带着气血一个劲往外走时,甘草说唉你们慢点,给里面留点!白芍、乌梅味酸,酸能收敛。桂枝汤里面有白芍,桂枝负责发散,白芍负责收敛,一散一收,气血循环会加快,也是通过发汗的方式把病邪清理出去。需要发散强些,桂枝比白芍用多些,需要收敛多些,白芍加多些。所以同一个人同样克数桂枝,通过控制白芍的量,可以控制发不发汗或者发汗多少。苦能泄,黄连、黄芩、大黄味苦,在药方中起泄的作用,所以六种泻心汤、承气汤等方多用此三黄。

    神气精的“精”,是指有形物质层面的东西。比如汁液丰富的药能补充津液水份,甜味的东西能补充糖份,甚至某些有毒性的药也会利用它的毒性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杀虫等。中药的神、气、精,才是中药的灵魂,所以现在许多研究中医药的,都在检验里面的成分,那是背道而驰。所谓的中西结合,也只不过是商业的产物。西药从来都没有超出“精”的范围,即便它研究的更为精细,到了微观分子层面,但本质依然是有形之物质。而现在许多中医都被西医思维带着节奏走,所以被许多老百姓打上了中医无效,或见效慢的标签。当然这不能全怪西医,在宋明时期,中医就已经发生较大的退步。当然整体的退步不代表传承的断绝,江山代有人才出,使得这华夏千古智慧不曾彻底断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象 

    所谓四象,可以归为形、色、气、味。这对研究中药是至关重要的,是具体应用的根本分析方法。其中原理其实在上面已经讨论到了,但实际应用却有非常多的讲究,或者说规律与总结。以形取象,以色归藏,以气分阴阳,以味知功能。比如味中,酸能收,苦能泄,甘能缓,辛能散,咸能软坚,甘淡利水等等。酸苦甘辛上面已经提到,咸味的药,可以攻坚可以软坚,许多动物性的药都是咸味,比如水蛭之类,所以攻硬块破瘀血常常用到动物性药。另外还有牡蛎、青盐等。

     甘淡利水,中医对气、血、水同等重视,西医以血为主,啥都验血。水之为病西医一般是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严重时则用管子抽出来,那不是治疗。当人体水循环代谢有问题时,会有很多问题。小便不利,积水至咳,积水成痰,严重时胸腹胀大等等。伤寒论里把水饮病分为皮水、伏饮、留饮、支饮等等。水在皮肤则为湿疹之类,在肺则咳,在中膈则呕等等。比如一个常见的与水与坚都有关的问题:结石,就需要用到甘淡利水的药或咸味攻坚的药。较轻的尿道结石之类,用猪苓汤就可以。猪苓汤的组成主要是猪苓、茯苓、泽泻,属于甘淡味的药,滑石阿胶起辅助作用,滑石能让石头顺利排出来,阿胶止血,预防石头划伤尿道出血。而如果石头比较大或比较深的膀胱结石或肾结石,光甘淡味药已经力量不够,排不出来,所以还要用到咸味的药:茯苓戎盐汤。戎盐也叫青盐块,是青海那边高原盐矿产出,不可用现在的工业盐代替。咸药攻坚,能把石头化开,再由利水药茯苓把石头利排出来。

图片

茯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不是指这五种物质,这是古人把万物进行归类的一种方法,在天之道篇有详细介绍这里不赘述。对应到人体,有五藏肝心脾肺肾,对应到颜色,青赤黄白黑。对应气味,酸苦甘辛咸。而每一种药材都具有它的颜色与气味,那么青色的或者酸味的药入肝;赤色的、苦味的药入心;黄色、甘味的药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那如果一种药材多种属性,比如色黑、味酸,那么它既入肾又入肝。
    药材多的数不清,甚至百草皆是药,更甚至大地产出的万物皆是药,只不过经过古人的总结与验证,常用的也就如《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余味药而已。后来虽有删补,但常用也就那么多。古人就是通过取象,通过形色气味、五行去分析归类,去认识药材的。当然也有别的没有提到一些分析归类方法,比如曾经终南山的道长师父告诉我们:对枝对叶可治红(红为血病),叶面带齿可消肿,杆中中空可去风,枝叶带浆拔毒功…

    中药,无处不在,它是大自然的馈赠,你用与不用,它就在那里。哪怕经过了人工种植栽培,它依然有效,因为我们取的是象,观的是形色气味,这些即便经过了人工栽培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是人工种植药材能比的上野生药材吗?还是不能。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
    一,得气不全。有的药材,本该春生夏长秋收经历三季,甚至更长的时间,但通过人工栽培,三个月就采收了,所以得气不全。

    二,化肥农药。残留的化肥农药可能对人造成不良后果。

    三,废时乱日。有的药材,需要在特殊时期采收,比如端午节的艾,夏至的半夏等等。但人工栽培大多不会注重这些。
    四,粗制滥造。药材的炮制方法不对,对药性也会有较大影响。比如有的药需要九蒸九晒,但商业讲究经济效益,很多药商就想了别的捷径。还有的药不可用金属制品接触,这个讲究的就更少了。当然第三、四个问题即便野生药材同样会存在。
    中医博大精深,古人对于中药的研究同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学的完或者讲的清楚,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罢了。我不是中医,只是一名爱好者,此文也仅代表个人观点。【完】

                                          ----李自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