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6张楚笛:碎片化时代对教育有何挑战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3-20 发布于江苏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碎片化信息、碎片学习和碎片化阅读充斥教育领域,给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下文从“学习资料”“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教育内容”四个方面,具体阐释碎片化时代对教育有何挑战。

学习资料割裂:

碎片状态缺乏触点而孤立闪现

      如今,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看到各种新闻和信息,并且可以随时在百度、微信、微博、读书软件上进行阅读。在此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是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的是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学习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正如特伦斯·莫兰所说,“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尼尔·波兹曼认为现代人是“拒绝记忆”的,这并不是他们认为历史不值得记忆,而是人们已经被改造得不会记忆了。他说,“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论、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但是,图像和瞬间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语境。”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我们所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赖我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而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并不能和我们现有的知识连接在一起。

知识结构缺失:

瞬间满足而无法生成知识结构

      为什么在学校中,一门课程要设置一个学期而不是一节课?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因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知识。而“碎片化”则恰恰走在了“结构化”的对立面,对人们结构化信息和结构化知识的能力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当此之际,教育应该挺身而出,帮助学生们提升结构化信息的能力。

      为了解决知识结构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这些碎片化知识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之后,再将已有的知识和这些知识进行勾连。这种关联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新的知识不能很快地建构在你的“知识树”上的话,你会很快忘记它,碎片化的学习也仅仅变成了对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而并不是学习本身。

思维能力退化:

沉溺肤浅丧失探索意识与能力

      需要警惕的是,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导致人们的思维变得狭隘,缺失深入、复杂而有逻辑的思考。点开百度推送,我们看到的是一句话的标题,它们或是博人眼球的感叹句,或是简要描述一个事件;点开微博热搜,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概括来说,碎片化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往往简短精炼、对事实的描述或堆砌以及角度单一乃至夹杂主观色彩。碎片化信息虽然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和知识,让我们的知识面变得很广,但是,碎片化信息展现出来的,是处于表面的事实,而非处于深层的东西。深层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是具体的思考过程。当我们吸收到碎片化信息之后,我们仅限于“肤浅的知道”,而缺失了“背后的思考”。我们难以花时间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教育内容迭代:

亟需知识树及思维解析与授受

      在碎片化时代,教育必须做出努力,促进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构建联系的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深入思考的途径,如,在了解到现象后,追问背后的原因;在看到他人的推理时,深入思考背后的逻辑是否合理;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等等。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增加知识的“广度”,不要一味追求知识的全面,浮光掠影,而要尝试完整而深入地思考某一件事情。

      总之,碎片化信息出现于当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存在于未来。对此,教育不应该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而要与时俱进,做出针对性的改变。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