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部落在孛儿只斤·铁木真强力整合下,成为了一支横扫亚欧大陆的上帝之鞭,在一路向西,直达欧洲大陆尽头之后,成吉思汗率领他的百胜之军回师草原,并一路上对那些不臣服的势力,以犁庭扫穴之势进行了彻底的清除。 在途中,成吉思汗的怯薛军,不可避免地再次和西夏遭遇,而这一次,再没有一触即分的曼古歹,蒙古军队爆发出了极高的战斗力,从黑城一路破袭,在顺河西走廊直达河套后,劳师远征的蒙古军队,急需要休整,对于沿途征服的归附者,也急需整合。 此时,距离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加成吉思汗号,已经过去20年了,经年累月的征伐,带给蒙古人的是无尽的财富和荣耀,而留给铁木真的却是一身伤病,但蒙古人气势正盛,绝不可能就此停下征战的脚步。 套外的蒙古大军,几乎每天都在和西夏和附属西夏的部落在交战,并逐渐将西夏人压缩到套内。进入套内的蒙古大军,继续四处掠夺给养,铁木真在一次追击当中,不慎落马,腿部再次受伤,只好和他的汗庭,暂时停留在阿拉塞。 阿拉塞就是现在的阿尔寨,又称百眼窑,是套内部落民众的宗教圣地,这里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还是一处扼守辽夏直路的军事要塞,在将原来的零散部落和西夏力量消灭殆尽后,蒙古汗庭移至此地,环绕阿拉塞的数千蒙古军帐,让这里成为了最安全的地方。 庞大的军队仍然需要四处搜集军需,而铁木真则安居于阿拉塞的佛窟中,休养病痛,汗庭众臣和铁木真的夫人子女,随汗庭一起,围绕在铁木真的身旁,让铁木真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悠闲时光,直至伤愈。 在养伤期间,蒙古军队频频与西夏军交战,几乎每天都有前来报功的战士,往来于阿拉塞,小型骑队扬起的黄尘,经久不散,西夏军终于被驱于一处,西夏朝廷也终于派来了他们的军神嵬名令公到达了距离阿拉塞两百里的克夷门。 聚兵一处的西夏军,相对于蒙古大军,开始有了人数上的优势,加上有军神坐镇,西夏军的胆气开始雄壮起来,沿着辽夏直路开始频繁发动反攻,蒙古大军和西夏军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开始了战略上的相持。 伤愈之后的成吉思汗,开始发出了聚兵的命令,星散的蒙古大军,云集于阿拉塞,向着克夷门进发。在克夷门之战中,成吉思汗发挥出了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利用诈败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将西夏军神嵬名令公一举成擒,西夏在套内成建制的军队终被聚歼。 通向西夏精华地带兴庆府的通道被打开了,在留下汗庭和诸夫人继续驻扎在阿拉塞后,蒙古大军长驱直入,在看到兴庆府高大巍峨的城墙和严阵以待的城防后,即便是横扫欧亚的蒙古人,也消散了一鼓而下的雄心,于是大军继续星散,开始剪除兴庆府周边的军事力量,利用降军消耗西夏仅存的军事力量。 成吉思汗兵围兴庆府,对于攻城战一筹莫展之际,就有降人献计,可采用掘河灌城的方式,突破兴庆的城防,成吉思汗欣然纳之,于是,沿途被收拢而来的降民、降军开始挖掘引水通道,但蒙古人显然对此很不专业,在掘开水道后,水没有流向兴庆府,反而将蒙古大营灌成了泽国,死里逃生的蒙古大军于是放弃兴庆府,开始转向兴庆府以南,继续大搞破袭战。 在对兴庆府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当中,成吉思汗不幸再次被流矢所中,更加不妙的是,西夏人显然在箭头上加了料,导致成吉思汗箭伤经久不愈,自感时日无多的成吉思汗,在留下屠尽西夏人的遗言后,就此病逝于六盘山。 成吉思汗的意外病逝,留下了太多无法解释的谜团,除了山崩地裂的大地震疑云,就数成吉思汗的丧葬地了,古今中外,无数人都有着自己的猜测,很多人还将猜测付诸实施,但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失败,那么成吉思汗到底埋葬在了什么地方? 作者认为,成吉思汗的葬地,必然在阿拉塞附近,作者这么笃定的理由有五个。 其一是蒙古葬俗。无论是在哪里亡故,蒙古人都会把战友的遗体带到草原安葬,成吉思汗虽然是大汗,但仍然不能免俗,而距离六盘山最近的草原就是套内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况且成吉思汗在阿拉塞养伤期间,曾多次向随从表达了死后埋葬在阿拉塞的愿望,对于自己最景仰大汗的遗愿,蒙古人自然是会毫无理由予以满足的。 其二是习惯使然。大汗的夫人尚在阿拉塞,大汗的遗体必然会运往阿拉塞,无论如何,都需要让家人最后瞻仰大汗最后的遗容,汗庭设在阿拉塞,在大军遭受主帅病逝的大变之后,回师是必然,将大汗的遗体运往阿拉塞也是必然。况且,成吉思汗病逝于酷暑之时,环境也不允许做更多的处理,对于身处前线的大军来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其三是西夏初定。对于一个军事势力来说,将己方统帅埋葬在尚不稳固的交战区,是万不可取的,那时候的军将即便是战死,也能获得马革裹尸的殊荣,对于蒙古军事集团来说,谁敢提出将大汗的遗体就地安葬,必然会招致众口一词的讨伐,而处于后方的阿拉塞,对于此时的大军团来说,自然而然地选择将遗体转向后方。 其四是利益分配。汗王新逝,而且是突逝,各方都需要调整,面对如此巨大的权利再分配,必须得在后方处理才行,其中更是涉及新汗的册立,今后的战略目标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都需要在后方逐渐进行平衡,灵州、夏州这些新占之地显然不合适,而此刻的汗庭还在阿拉塞,于是回师阿拉塞,或者护送灵柩转回阿拉塞。 其五是天灾变化。夏灵全境几乎都遭到了大地震的破坏,人心惶惶加上疫病流行,兵无战心,此时此刻最优的选择就是回转草原,利用广大的空间,避开疫病,在这个方面,曾经在中亚地区利用疫病攻城的蒙古人最有经验,于是回转鄂尔多斯草原,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即便是那些想继续征战的将士,也找不到效忠的对象,况且在攻占西夏之后,庞大的战利品,也需要运回后方,所以借由安葬大汗回师,是大军最好的选择。
按照蒙古葬俗,历来不树不封,所以从地表来看,毫无破绽,在阿拉塞就地安葬的成吉思汗,必然陪葬了大量的战利品,无论是从欧亚大陆还是从西夏搜刮来的各式奇珍异宝,在这一敏感的时间,没有一个人会将其作为私藏,必然是全部贡献出来,以示忠诚之心。 保守估计,成吉思汗随葬的珍宝达到了惊人的上百吨,这些珍宝,绝大多数都是亚欧大陆各大势力的珍中之珍,宝中之宝,而仓促的下葬,这些珍宝也不可能埋藏很深,所以其将来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大。 阿拉塞作为区域的宗教中心,在经过蒙古人的驻扎后,此地就逐渐沉寂了下去,直到清代后期开边之时,才逐渐重新有了人迹,蒙古大军显然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让这片沃土在这上千年的时间里保持了渺无人迹。 在成吉思汗安葬之后,蒙古汗庭仍然在此留驻了很长时间,成吉思汗的夫人们甚至在此开凿了新的洞窟,在洞窟中描绘了不少关于蒙古人的壁画,而其中的几幅壁画,利用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成吉思汗在阿拉塞接见各部族投诚之人,甚至有一窟壁画当中,绘制了据称是成吉思汗丧葬图的大幅壁画。 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做如此多的建设工程,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绝对做不到的,按照作者的推测,更多的洞窟和壁画,很可能会开凿在阿尔寨的下半部分,并在绘制壁画之后,进行了深埋,或许,成吉思汗的一部分战利品和各军头的贡品,会被遗留在这些洞窟之中。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成吉思汗的墓葬区随着大草原的季节变换,不停地轮回在荒野之地,在这片承载着古老历史的地方,仍然散落了大量的石圈墓,这些石圈墓,都是曾经在这片秀美草原上生活过的部落留下的遗迹。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一名横扫亚欧大陆的人雄,成吉思汗在鄂尔多斯留下了太多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成吉思汗是人杰、是战神、是神灵,因为灭绝了本地土著的缘故,那些曾经攻击成吉思汗的传说,都随着其主人的逝去而消散在朔风之中,而臆想中的成吉思汗巨大的覆铜雕像,仍然雄踞在黄河岸边某座石山之顶。 历史果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果然是不受谴责的,因为那些谴责者,早已被胜利者一股而灭,永远地闭上了嘴巴,那些没有闭嘴的,也只会把自己打扮成胜利者的后人,在对后来者反复絮叨祖先的丰功伟绩,至少,曾经阔过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