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和机理

 元亨技术 2023-03-22 发布于贵州

一、因素

机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引起受损伤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甚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引起损伤的因素有如下这些:

1 缺氧和缺血

心肺功能衰竭使动脉血氧含量不足,或贫血和一氧化碳中毒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或血管阻塞使血液供应量下降,均可导致细胞和组织内氧气及营养供给减少,引起细胞和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

2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

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造成机械性损伤,诱发变态反应,释放毒素或分泌某些酶,可能迫害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 物理因素物理性因素超过机体生理耐受引起细胞损伤

如高温、高辐射导致中暑、烫伤或辐射损伤,寒冷导致冻伤,强大电流冲击造成电击伤,机械力破坏引起创伤、骨折等

4 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包括外源性物质如强酸、强碱、铅、汞等无机毒物,胡桃磷、氰化物等胡桃毒物,蛇毒、蕈毒等生物毒素;见源性物质,如细胞坏死的分解产物,尿素、自由基等某些代谢产物等,引起细胞损伤性变化。药物、卫生刺激等可治疗和预防某些细胞损伤,也可能细胞产生毒副作用

5 营养失衡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病变。

如维生素D、蛋白质和碘的缺乏,分别导致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 rickets)、营养不良和地方性甲状腺肿;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红细胞和脑细胞发育障碍;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产生肥胖、肝脂肪变和动脉粥样硬化

6 神经内分泌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和溃疡病发生与迷走神经长期过度兴奋有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机体细胞和组织对感染、中性的敏感性增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胰岛素分泌不足,全身尤其是皮下组织易伴发细菌感染。

7 免疫因素

机体组织细胞对某些抗原刺激反应过度,引起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自身抗原引起组织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引起淋巴细胞破裂和免疫功能受损。

8 遗传性缺陷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直接引起子代遗传病,如先天愚型(Down syndrom)、血友病(Hemophilia)、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

遗传物质缺陷使子代产生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的倾向(遗传易感性)。

9 社会心理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甚至某些肿瘤,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称心身疾病。

医务工作者防止因卫生服务不当引起的医原性伤害,如医院获得性感染、药源性损伤等

二、损伤机理

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和线粒体损伤、活性氧类物质和细胞质内游离鸟瞰增多、缺血缺氧、化学毒害和遗传物质等

(一)损伤细胞膜

机械力直接作用、酶溶解、缺血缺氧、活性氧类物质、细菌毒素、补体成分和细胞质内游离钙增多、离子泵和离子通道的化学损伤等,破坏细胞膜膜性结构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影响细胞膜的信息和物质交换、免疫应答、细胞分裂与分化等功能

早期表现为选择性膜通透性丧失,最终导致明显的细胞膜结构损伤。

形态学:细胞膜相结构损伤使细胞和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小泡形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脂质变性,呈螺旋状或同心圆状卷曲,形成髓鞘样结构。溶酶体𣬰破损,释放大量酸性水解酶,导致细胞溶解。细胞坏死大多从细胞膜通透性功能紊乱开始,以细胞膜完整性丧失为终结。

(二)损伤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ATP产生的主要场所;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

线粒体损伤: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线粒体嵴变短、稀疏甚至消失,基质内出现含钙无定形致密体。

线粒体 ATP生成下降、消耗增多,致使细胞膜钠泵和钙泵功能障碍,跨膜转运蛋白和脂质合成下降,磷脂脱酰基及再酰基化停滞。

线粒体损伤常伴纵横细胞色素C向细胞质中渗透,启动细胞凋亡。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中止后,细胞产生酸中毒,最终细胞坏死。

(三)活性氧类物质(AOS)损伤

AOS又称反应性氧类物质,包括处于自由基状态的氧(如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次氯酸自由基、一氧化氮自由基及不属于自由基的一氧化氮等

自由基是原子最外层偶数电子 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基团,具有强后半体活性,可被铁和铜离子激活。

AOS可以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内源性产物,也可以由外源性因素产生,极易与周围分子反应释放能量,促使周围分子产生产生毒性自由基,形成链式放大反应,进一步引起细胞损伤。

细胞内同时存在生成AOS的体系和拮抗其生成的抗氧化剂体系。正常小量生成的AOS会被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维生素E等细胞内外抗氧化剂清除在缺血、缺氧、细胞吞噬、化学性放射性损伤、炎症及老化等过程中,细胞内AOS生成姿色,通过生物膜脂质过氧化、非过氧化线粒体损伤、DNA损伤和蛋白质交联等几个靶作用点,改变脂质、蛋白质、核酸及碳水化合物分子构型,引起膜相结构脾支以层稳定性下降,DNA单链破坏与断裂,促进含硫蛋白质相互交联,直接导致多肽破裂成碎片。

(四)细胞质内游离钙损伤

细胞内游离钙与细胞内钙转运蛋白结合贮存于内质网、线粒体等处钙库内。细胞膜ATP钙泵和钙离子通道,参与胞质内低游离钙浓度调节。细胞缺氧、中毒时,ATP减少,钙离子转换蛋白被激活,细胞膜对钙通透性增高,钙从细胞内泵出减少,钙离子内流净增加,加之线粒体和内质网快速释放钙,导致细胞内游离钙增多,促进酶活化而损伤细胞。

(五)缺血、缺氧损伤

局部细胞组织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称缺血。缺血引起营养物质和氧供应障碍,前者称营养不良,后者称缺氧。缺氧指细胞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或者氧利用障碍。

细胞缺血、缺氧会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抑。ATP形成减少,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 PFK,6-磷酸果糖激酶-1)和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活化。细胞膜钠-钾泵、钙泵功能低下,细胞内钠、钙离子蓄积,水分子增加。

缺血缺氧使活性氧类物质增多,引起脂质崩解,细胞骨架破坏。

缺血后血流恢复

(六)化学性损伤

化学药物包括药物造成化学性损伤:全身性化学性损伤如氯化物中毒;局部性化学性损伤如接触强酸强碱对皮肤黏膜损伤。某些化学物质对器官有特异性:如四氯化碳引起肝损伤。

化学性损伤途径:

化学物质本身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如氰化物迅速封闭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导致猝死;氯化汞中毒,汞与细胞膜含硫蛋白结合,损害ATP酶依赖性膜转功能;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通过类似作用伤及细胞;

代谢产物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肝、肾、骨髓和心肌为毒性代谢产物的靶器官;细胞色素P450复合功能在代谢中重要作用;

诱发过敏反应等免疫抑制损伤,如青霉素引发Ⅰ型变态反应;

诱发DNA损伤。

(七)遗传变异

先天遗传或胚胎时期及生后。

化学物质和药物、病毒、射线等,损伤核内DNA,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细胞发生遗传变异。

结构蛋白合成低下,细胞缺乏生命必需的蛋白质;

阻止重要功能细胞核分裂;

合成异常生长调节蛋白;引发先天性或后天性酶合成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