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随笔】李宝玲‖尴尬的年龄

 纪实纵横 2023-03-23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简介

 

  李宝玲,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原临河区直单位工作,中共党员,退休。

尴尬的年龄

李宝玲

傍晚,迎着夕阳的余晖去散步。路边,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映入眼帘,杨树粗壮的躯干褪去了冬日的皱褶,泛着饱满润泽的青白。柳树摆动着柔软的枝条,摇出满枝的芽苞。山桃花的花苞露出了淡淡的粉色,垂榆的枝条绿了,春天的气息浓了。
昨天的大风留下了来过的痕迹,垂柳被风梳理下的枯枝,又被风蓄积成一团一团,干树枝留给我们这代人的印象很深。那时,家家户户烧火做饭,唯一的燃料就是柴禾,一日三餐顿顿需要,而树枝又是所有烧火柴里,火头硬且比较耐烧的一种,抢手程度显而易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记忆中我最早能干的活儿就是提篮拾柴,睹物思情,小时候捡拾柴火的情景闪现出来。到了怀旧的年龄,总爱回忆过去,有时还会升起一丝丝莫名其妙的伤感。
夜幕降临,折返回家。霓虹灯闪烁的步行街,店铺仍在营业中,餐饮饭店的街路两旁停满了车辆,各种聚餐回暖了餐饮业。旧的一年已成过往,新的一年希望的种子已发芽,伴着主人的勤劳经营聪明打理,定能生根,开花结果。
想着我的一年之际能做点什么?退休后规划着出去转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疫情,嘎然止步。浑浑噩噩中时光就像溜索一样滑过了三年,各种愿景想的多,付诸行动的少。旅游业已经复苏,身边的人陆续规划着走出去,我感觉自己习惯了三年的懒散生活,双脚被家庭的琐事缠绕着,剪不断,理还乱,迈不出脚,苟且中度日,没有了当初的激情,诗在心里,远方在梦中。
绕着走到超市门口,买点豆子生豆芽吧,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吃点芽类蔬菜有益健康,也不负春光。操持一家人的饮食,在这个健康第一的时期,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把主入口是维护健康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超市里面顾客不多,理货员已在清扫着地面,选了几样东西赶忙去付款,收银员和旁边的女子谈兴正浓,言语间听出是抱怨母亲或是婆婆年老没文化,与自己的育儿观不一致,家常家里短鸡零狗碎的事情。我的付款干扰了她们的谈话,年轻的收银员面带不悦。
可能是同龄相惜,回家的路上我思忖着,两位女子谈话中对老人的不满,也是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生活习惯、价值观和认知的不同。其实,人的文化素质和年龄无关,但是文化素质能决定一个人的认知和修养。穿着光鲜亮丽的年轻人,自认为比父辈接受的教育多,接纳新生事物快,有超前的思维,但是,缺乏生活的磨练,不谙世事的艰辛,稍有不悦就来吐槽抱怨老人,却从来没想过自己比父辈优越的生活,吃喝用度还有父母的补贴。农村有些父母吃了自己没有文化的亏,全力培养子女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这些从小在父母的娇惯,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她们,看重物质享受,以自我为中心。一边是习惯了中国父母保姆式的给予,另一边又是对父母诸多的看不惯,对父母的付出没有任何感恩之情。
老年人从苦日子中走过来,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秉持勤俭持家过日子。生活中对自己苛刻,对家人包容,与下一代相处隐忍的多,要求的少,看重亲情,满足感强,对物质享受要求少,接受新事物慢,固步自封,不服老还有点自以为是。除少数人以长者自居,对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让晚辈的生活不顺畅。多数50、60后乃至70后人,在家庭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看孙辈,打里照外,买菜购物,洗衣做饭,默默地维持着家庭运转,为儿女腾出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
她们不只是操持家务,利用空闲时间,还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还有了出彩的晚年。你看,每当重大活动和节日,除了个别专业的团队,基本都是这群所谓的老年人倾情奉献。秧歌队,鼓乐队,走秀队,广场舞,保健操,合唱团等等,活跃支撑着当地文体活动的门面。
巴彦淖尔女作者群里的老师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有高校的教授,有个体经营者和地道的庄户人,她们打理好家庭的一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用知识充实生活,用文字记录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有许多人出版了自己的小说、文集等。其中的四位老师,用她们的智慧和大爱为家乡巴彦淖尔写史立传,占据巴彦淖尔文坛半壁江山。
老年大学的摄影前辈们,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走南闯北,翻山越岭,发现捕捉精彩的瞬间,呈现给大众一帧帧美丽的画面。实时记录家乡的四季风光,风土人情,时事大事,人文历史,为宣传巴彦淖尔出力发热。
妇女书画协会的老师们,用手中的笔挥毫泼墨,书写讴歌新时代,翰墨丹青,绘就家乡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带动下一代。
做养生保健的朋友,突破自我搞直播,用身体力行示范引导身边的人,重视健康,爱惜身体。学健康管理的同学,用学到的知识为亲朋好友,传播健康知识和观念。
还有身边许多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们退休后,上赡养老人,下照看孙辈,在家庭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把年龄看成一个数字。这些老年人的所做所为和闪光之处,不知年轻一代有所发现吗?
昨晚,不知是梦还是阅读时留在脑海的记忆,棉大衣里裹着一个装满热水的塑料壶来取暖,一个在不足一平米的小车里伏案写作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有什么比富足的精神生活更让人心安充实。
窗框上爬来一只七星瓢虫,我唤孙女来看,孙女用手中的玩具将瓢虫触碰下来,瓢虫触脚朝天一动不动,孙女红着眼眶哭腔说着瓢虫摔死了,我安慰着她说:这是瓢虫的假死症,小小的瓢虫也有自己的生存本领,它用这种假象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你耐心地等等看。孙女仰着头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我们再看过去,瓢虫已翻过身体,开始爬行。
窗外玻璃上,落着一只背着两扇大翅膀的小昆虫,小小的身体不知哪来的力量,在玻璃前飞来飞去伺机遁入。这种昆虫身体很小,透明的翅膀,轻如鸿毛,深秋时候的窗外也能看到,感觉温度一降就会冻僵的那种,生命力却很强,也不知寒冷的冬季在哪里蛰伏?被春的气息早早唤醒。瓢虫,昆虫动起来,燕子飞回来,真正的春天来到了。
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要不会有“代沟”一词。“我的世界你不懂”,每次和孙女尝试一个新的玩具,品尝一种新的美食,孙女都会好奇地问道,奶奶你小时候玩过没?你小时候吃过吗?我的回答都是,奶奶小时候见都没见过。孙女总会说你们太不幸福了,这也没玩过那也没吃过,我告诉她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穷,但也很开心,自己动手做玩具,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玩打沙包,抓齿齿(羊拐子),扇纸包,跳皮筋,跳绳,玩的不想散,回家还要帮助大人干营生,瞅空写写家庭作业。粗茶淡饭能吃饱,新旧衣服能穿暖就觉得很幸福。不可能!我不相信,孙女怼回我,说她们有好多的玩具,好多的零食,能去游乐场玩耍才是最幸福的!
早晨,我被楼上楼下的响动惊醒,安静的楼道传来匆匆的脚步声,进出车辆的喇叭声,整个小区动起来了。星期一孙女要去幼儿园上学,一切进入正常的轨道。童真陪伴,亲情环绕的日子暂时告一段落。
春暖花开,我将开启自己的生活。忘记年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品链接


【身边故事】李宝玲‖忐忑

【身边故事】李宝玲‖我阳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