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建国:大地的凝视——周蓬桦和他的《大地谷仓》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3-03-23 发布于山东

【建国评书】

喜欢作家周蓬桦兄的散文很长时间了,一开始在各种杂志上读,后来认识他以后,专门要了一本签名书,即他2021年底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散文集《大地谷仓》。

或许是喜欢读写的原因,只要有可能,对喜欢的作家我尽量求要签名本。作品是有生命的,如果有了简单的签名,这种生命的气息更为蓬勃,是我读写喜欢的情致。

蓬桦兄是写乡村散文的高手,对于乡村题材,我就写不好,原因是我在家乡待的时间太短,一直求学求学,工作之后又在小城,对乡村的了解只能是半生半熟,所以,一直不太敢写这。

有过一些乡村生活经历,再加上工作后受到种种挤压,于是在年长之后,十分怀念慢节奏的乡村生活,蓬桦兄流淌、明净、开阔的乡土散文便打动了我的心,在繁忙的工作、读书、写作之余,我慢慢读完了这部22万字的厚重作品。

蓬桦兄老家山东聊城,离我们东平很近。在文化背景上,我们同属于鲁西文化带。他生于1964年,年长我两岁,我们的成长时代也大体相仿。但是,不同的是,由于认知差异,我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文史研究和历史散文创作上,蓬桦兄则把主要经历投入到生态文学的创作上,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知音与读者。

《大地谷仓》共五辑72篇,内容的排列是有着心灵移景关系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主要是“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有机统一,蓬桦兄的这些生态文学创作,无疑在当下的新产业时代,用诚挚的笔触,呼应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我们走得这么匆忙,很多人已经无暇看看前方的道路。

《河灯》一辑描写的主要是自己幼时在鲁西家乡沙河的所见所感,瓦与沙,翁与马灯,干葵和打麦场,这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通场景,占据过很多童年的心灵。在岁月的反哺中,蓬桦兄用一个没有长大男孩的视野回味这个做过的心中的世界,让人们通过这些质朴的往事,咂摸这些清澈的句子,在当下快节奏的忙碌里,悄悄用蓬桦兄文中的句子提醒自己:“好好地活着,知道那么多事情有什么用途呢?”

《森林响了一夜》和《运草车》两辑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在这些有关长白山和天祝草原的生态文学写作中,展示了他对生态文学写作的思考与做法,是蓬桦兄近年来创作的重头戏。

自从崇拜上俄罗斯生态文学的先驱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的作品后,感觉遇到创作瓶颈期蓬桦兄开始尝试生态文学的写作,他从2011年起背起行囊,深入到大兴安岭、长白山、呼伦贝尔草原等地,开始寻找自己心动的土地,最终选择了以长白山为营地,观察、记录、采访和写作,与山中的劳动者采药人、捕鱼人、猎人交往,和他们同吃同住,很多人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

《森林响了一夜》中,有独自活动的白狐,有看山人乌力炖烂的猪头肉,有白山桦树皮制作的灯罩,有野山参,有松塔上的雨滴,有清奇特别的同道,有彻夜阅读的诗与火的元素,让蓬桦兄在仰望星空的时候,热爱并宽宥了时间的一切。而祁连山深处的天祝草原,有着淳朴的牧民生活,这里的白云,白的没有杂质;这里的羊群,像从天上落下的云朵;草原上的人们,淳朴的像一株株草;这里冬天雪大,马蹄印把白茫茫的草原压扁;这里的水泡子,清澈的可以用水珠做项链。在这些深情的寻找中,蓬桦兄从心底认识到:世界上最美好的气味,莫过于泥土与草根结合产生的气味。文学是可以带给人视野与气味的,让人有阅读后的思考与改变,读着蓬桦兄的这些有关长白山和天祝草原等生态文学的散文,我真的涌出了浓重的去看看且保护生态从自己做起的念头,这就是文学的光芒与力量。

一个作家,作品是其心灵呈现。《野果穗》主要回忆青年时的一些日常生活,《遥远的火光》主要描写近年来疫情下的种种生活。1980年,14岁的蓬桦兄喜欢上了文学,学会了蒸馒头;爷爷、父亲、姑姑、哥哥和我,还有写作的老师和朋友。他在思考后呼喊:“我已找到了爱情,她是属于大家的。在路上到处都有,爱人呀,在路上到处都有。”近年来,疫情成为影响深远的公共事件,也为人们关注生态自然敲响了警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角色是什么,需要所有人思考与回答。在这种疫情肆虐中,周蓬桦兄小心地住在临淄小城,偶然到过青州南部山区,还到过拉萨大昭寺等,在对传统与自然的思考中,回味灾难与前行,他认为人生如竹,无论是做成梆子,还是成为吹箫,还是做成器皿,甚至是一盏竹灯,最后化为灰烬之时,竹子都成为铁的模样,火,成为竹子的升华溶器。

读周蓬桦兄的散文,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应思考未来的路,知道保护自然不是哗众的口号。蓬桦兄不是汩汩而出的快手,而是将自己的所见一点点吸收,经过心灵的碾压,在用血管和笔尖轻轻落于纸上。那轻灵,就如落在草间的小小蝴蝶。读着蓬桦兄的散文,我在欣赏技法的同时,感觉到了做人真与深的别样美丽,也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和照己镜子。

蓬桦兄,学习你,做保护生态的践行者。

(本文作者 颜建国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