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清明

 平型关杂志 2023-03-24 发布于山西


话 说 清 明

田全新

清明节,孙子问爷爷,人死后会变成什么?爷爷说,变成天上的星星,天上最亮的那颗星便是爷爷。爷爷死后,孙子在之后所有的日子里,记着他的爷爷,清明节到坟头祭拜,思念了,就看天上的星星。

真的会得到爷爷的庇佑吗?会的,只要记得爷爷说的每一句话,记得爷爷做的每一件事,爷爷的魂灵会和孙子说,什么话应该说,什么事应该做。

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为了记住,祖先发明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寒衣节……每一次祭祖,便是为了不遗忘,从古至今。

                            ——题记                             

1、清明

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在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是气清景明之意。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

“清”,干净,单纯,无杂质,这是从物质上说。清楚,不糊涂,做事有原则,这是从做人的原则上说。

“明”,明亮,清晰,这是从判断上说。明智,明了,开明,这是从人的气质和精神上说。

“清明”是外表和内在的统一,外表清洁纯净,内在光明智慧。《礼记·孔子闲居》里说:“清明在躬,气志如神。”一个“清明”的人,他的意志和气度都会清静睿智,如有神明相助。

《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人达到虚心、专心、静心的境界,便能清彻澄明,不被蒙蔽,谓之“大清明”。

《诗经·大明》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讨伐殷商,一战功成,到明天黎明之时,便天下清明。这里的“清明”便指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人们的生活正常有序,人们的精神世界平静而安祥,社会安定、繁荣。

清明,对事物了解得透彻全面,有远见,人生看得几清明!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须眉而察理。


2、清明节的来历

最早在石器时代,人们还不懂得祭鬼神。祭祀,一是为了繁衍后代,进行的生殖崇拜活动,二是为了避免天灾进行的太阳崇拜活动。到了商朝,人们逐渐认为鬼神是一种神奇和强大的力量,开始祭鬼神和祖先的活动。

当时的人们有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愿降福免灾。到了商朝二十八代君王子瞿【qú】,死后庙号为“武”,祭号为“乙”,亦称祭名。有了祭祀的名称,属先秦“五礼”中的吉礼。天子、诸侯于宗庙祭祀祖先,五年一次为禘,三年一次为袷,禘袷【dì jiá】合称为“殷袷”。

“祫”为合祭先祖,不论亲疏远近,只要沾得上边的先人都一起来祭祀。当袷之年,祝迎高、曾、祖、祢【nǐ】四庙,而于大祖庙祭祀。帝王袷祭则迎六庙之主,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祭祀活动形式隆重,帝王和诸侯在始祖庙举行盛大祭祀仪式。中国夏商两代在春天举行,周代在夏天举行。

清明节祭祀,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轩辕黄帝生于清明节的三月初三,驾崩后,葬于陕西皇帝陵。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zhì】,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每年清明节这天,朝庭都会派人到黄帝陵前来祭祖。

先人祭祀是有讲究的,先斋戒沐浴,洁净自己。过时日,祭祀处击鼓、敲钟,呼吁神灵下降。献上神馔【zhuàn】祭物,祷告、表演、歌乐、舞蹈。

祖先发明清明节后,祭奠去世的人有了更多的讲究,譬如“祭七”,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 共祭七次。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至今有些地区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扫墓祭奠,还有过“三七”的习俗。死者下葬后,子女还要像“复三”“过七”那样去墓地祭奠死者。在死者下葬后的百天之内,穿白鞋,子女的胳膊上戴上“孝”字印章,为死者守孝。在之后的“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都要去上坟祭奠。三周年也叫“圆周年”,这年,到死者的坟头上添盖新土,谓之“填坟”。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清明祭祀的参与者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唐朝,朝廷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不限男女和人数,倾家出动。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始于古代帝王将相举行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2008年4月4日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把缅怀祖先的情感置于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来对待,从而提升了“孝道”的重要性。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淮南子》: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种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名重耳,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随从叫介子推,他看重耳营养不良有气无力,偷偷从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做了碗肉汤给主公喝。事后,重耳知道介子推不惜割肉为自己熬汤,十分感动。当重耳登上王位,想起了介子推,可又找不到他,于是,放火烧山,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都葬于火海。重耳非常悔恨自己的过失,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尽管这只是传说,清明节在周代已存在,故事千年来流传至今,魅力就在于人们相信有重耳这个人的存在,契合“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付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kē】,轿马后挂楮【chǔ】锭,粲粲【càn】然满道也。”农历三月,清明这一日,男女老少都去扫墓,提着酒壶、酒杯,坐轿的、骑马的,都带着祭品和鬼纸钱,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如今,清明这天,人们来到先人的墓前祭拜,摆上鲜花、水果、糕饼,寄托相思。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上香,然后告诉孩子们祖先的故事……



3、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与百家姓有很深的源缘,“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这个符号告诉每个人自己姓什么,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我们孜孜不倦地去祭拜祖先,目的是寻根问祖,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个人与宗族的血脉相连。

比如,李姓,据《元和姓篡》记载:李姓本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zhuān xū】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其后裔以“理”为姓,理征因得罪纣王被杀,他的妻儿逃难时,饥饿难忍,靠吃木子得以活命。因古音“李”和“理”互通,故理氏家族为了躲避灾祸,由理姓改为李姓,从而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人,从理智上说,去世了就不能复活,从情感上说,希望死人能够复活。人,总是希望死去的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噢!原来姓李的祖先是体面的颛顼帝,李姓名人又有飞将军李广、秦代政治家李斯,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搬出来,自豪地说自己是他们的后代。

清明祭祖,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人终会死的,却要后人记的,勿忘清明,且惜当下。在日复一日的年岁里,去怀念,来珍惜,以爱和祖先相处。

百家姓里,每一个姓氏,都有兴与衰的历史纪录,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当自己姓氏的祖先声名显赫,是贤德之人,心里总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个姓氏总有荣耀之感。同时,又会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自己,因为不想让祖先的期盼落空。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是为了记住,记住自己的姓,记住自己的名,记住自己从何而来;记住自己将走向哪里。唯有记住过去,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清明,寂寥的田间里、山坡上、公墓前、陵园中,鲜花祭放碑墓前,每个人以爱的方式告别祖先、亲人,没有把逝去的人当作是鬼神灵魂,而是来到这个地方与亲人相见,这种爱是不会消失的,一直存在,就像清明已存在几千年一样,植入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心里。

个人是这样,国家亦然,记得辉煌的文明史,是为了更繁荣、更文明。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文明得以延续。

清明节,万物清洁,年年清明,岁岁重阳,此时节祭祀、缅怀祖先和民族英雄是炎黄子孙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唤起每个人对家国崇敬的情怀,接通五千年血脉,灌溉华夏儿女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人才有真进步。”鲁讯说。

祭祖是为了追寻中华民族的魂、炎黄子孙的根。祭祀祖先,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祭祀祖先顶礼膜拜,与拜天地神灵一样虔诚,缅怀祖先,让后人明白行孝报恩,载德归厚的道理。载德就是知恩图报,爱家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归厚就是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

亘古至今,国这个大家里有多少华夏的“脊梁”,令我们自豪,崇心追思。我们对祖先深耕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烈的眷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植于每个家庭。家国情怀承载的是家国天下。中华文明漫卷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大一统的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文明延续、文化繁荣的支撑和荫庇【yìn bì】。

“家国天下”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更新换代,忠于孝,忠于家国。孔子在《学而》里同样指出有孝才有仁义,有仁义才有德性,有德性才可以治国,家国相亲,国大一统。“家国天下”这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促使在每一个危难关头,总有毁家纾【shū】难、精忠报国的人挺身而出,汉朝有霍去病、宋朝有岳飞。总有先天之忧而忧的民族英雄,明朝有置身死度外的文天祥,清朝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总有心系百姓尽职尽责的清官,宋朝有刚直不阿的包青天,明朝有廉洁奉公的海瑞。这些人使这个民族具有了不屈不挠、葆有生机的灵魂。

人生无处不青山,史书万卷皆家国。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热爱家园的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尤其在山河破碎,家国生死存亡之际,爱国情怀召唤着无数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是信仰,祭祀是怀念过去,家国情怀是为了面向未来。这种家国情怀促使中华儿女人才辈出,抒写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诗,代代掀起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我们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为国捐躯的将士;更不会忘记抗洪救灾、奔赴抗疫前线牺牲的英雄;他们的英勇奉献与天安门前的烈士纪念碑—样矗立在中华大地的心脏,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不只局限于家国天下,还应有“大天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了对“天下”的关怀,有了对家与国的同构,家国情怀的大思想才可以与世界、与人类文明接轨。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家国理念中去,才显得大气,有格局。

作者简介

超过5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

+

平  型  关

微信号|sxfspx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