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城的斧头

 杨家白屋 2023-03-24 发布于安徽
▍修订一篇旧稿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顾城是一种奇异存在,舆论对他似乎总是不忍责备。

1993年的10月8日,这位“童话诗人”在遥远的新西兰激流岛上,杀死了妻子谢烨后自杀而亡。对于这一暴行,当年的中文媒体少有苛责,以至于谢烨之母心绪难平,发出悲鸣:“那么多写文章的人,那么多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他们都是很有学问的,很会写的,神志也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顾城那样的,怎么都写了这么一些绕来拐去地为凶手的犯罪行为开脱、辩护甚至还有滋有味地说三道四的文章呢?明明是杀了人,居然还有人专门作'悼念’,愿他'安息’;明明是从背后活活地劈杀了我的烨儿,却说成是什么'殉情’……那些文章,就像砍到我的烨儿头上的斧头,如今天天在砍着我的心,我的头!”[1]

时过境迁数十年后回看,谢烨母亲的控诉仍未过时。无论当年还是今天,总有些人对那些所谓“艺术天才”犯下的罪行不忍责备。某位与顾城同时代的女诗人,便曾撰文感叹道:“我选择了一种平凡庸常的生活,工作、丈夫和孩子。而顾城比我更诗人,他不甘委屈,就算饿肚子,也不能忍受红尘。”

所谓“更诗人”,正是舆论多年来对顾城不忍责备的主因之一。“更诗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女诗人没有细说。但顾城有自己的解释,1986年10月,他在漓江诗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

“伟大的诗人都不是现存功利的获取者,他们在生活中一败涂地,而他们的声音,他们展示的生命世界,则与人类共存。”[2]

这种表述,看似带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实则使人胆战心惊——在“自我牺牲”的表象下,诗人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极度冷漠,对抽象的精神世界则异常狂热。他奢谈自己的艺术要与抽象的“人类”共存,却将具体的现实生活视为艺术追求的对立面。

与顾城生前有过密切交往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曾如此描述诗人的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与痛恨:“谢烨需要衣服,顾城又一步都离不开他妻子,只好陪她去了市区的一家时装店,他一声不吭地坐在地上,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生活的具体化更可恨的了。穿衣和吃饭,他后来总是说,在他看来毫无实质”;“顾城谈到他的矛盾:被母亲惯坏了,他贪爱却不愿给予。他有贾宝玉情结,像是《红楼梦》的主角那样,对他来说少女的世界是纯洁的,他想活在其中却做不到,因为他是男的。女人只有无所事事才显得美,因而他要求谢烨什么都不干,呆在家里,也不去看电影。”[3]

由这两段回忆,已不难窥见顾城夫妇的凄惨结局。一方面,顾城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对谢烨有着无尽的依赖;另一方面,诗人又奢望谢烨能够在抽象的理想世界里承担角色。前者要求谢烨全盘负责诗人的衣食住行及其作品的整理、出版,离开了谢烨,诗人将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创作也无法继续;后者却“要求谢烨什么都不干,呆在家里,也不去看电影”,因为“女人只有无所事事才显得美”。

这种冲突,时时刻刻存在于顾城夫妻之间。顾彬说,1992年3月份的一天他们去顾城家做客,“谢烨很高兴,因为她又可以烧菜了,不是来了客人嘛。在新西兰顾城不准做饭,规定全家人吃植物、野菜。”不许做饭烧菜尚在其次,诗人甚至不允许妻子过一种“相夫教子”的正常生活:“塞穆儿寄养在一户毛利人家,当亲儿子一样。他早就被送去了,顾城讨厌这孩子,……谢烨临死前的几天总是问她在新西兰的朋友,是自己还是孩子死了的好。她总是想方设法与孩子在一起。顾城离开北京到明斯特前爱上一个叫李英的女孩,他在新西兰开始缠她。谢烨给她出了机票,一个冬天都把丈夫让给她,自己好跟孩子在一起。”[4]

顾城曾经说,谢烨是他在人群中的一见钟情。但顾城后来有了“英子”,谢烨据说也另有一位“大鱼”。谢烨曾主动把英子接到激流岛上,三人共同生活。此种纠纷,曾被当年媒体爆炒,其内在逻辑则始终模糊不清。唯有一点是清晰的:谢烨满足不聊诗人分裂的需求,无法既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诗人的保姆,又在理想世界中扮演诗人所喜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中,谢烨写道:

“其实我是个俗人,一个女人而已,真不该闹什么事业的。人间事对我来说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要木耳(注:顾城夫妇的孩子),事业是可笑的。我是个好人,应该有好报才对。”[5]

谢烨是个好人,一度“好”到愿意主动与“英子”分享顾城,在“英子”视顾城为神经病弃之而去后,谢烨还曾做过说客,尝试使二人和好。谢烨为什么这么做?顾彬的判断极有可能是对的——她“一个冬天都把丈夫让给她(英子)”,是为了让自己“好跟孩子在一起”。因为孩子的缘故,夫妻二人常常爆发尖锐冲突,顾城曾“威胁说要伤害他(孩子)”。

顾城也曾多次殴打谢烨。殴打的肇因,谢烨不说,身边亲友无从得知,但伤口是清晰的,很多人见到过。只有当谢烨终于决定终止这段婚姻时,顾城才终于不得不从“暴君”的位置上走下来,以一种乞求的姿态尝试挽回,他精神世界里的“英子”已经消失,断不容世俗生活的支柱再次坍塌。于是,在顾城姐姐顾乡的采访记录里,出现了这样奇特的情景:

顾城最后和谢烨每天写孩子。写到最后,就是星期四晚上,他就受不了了,他觉得伤心得受不了。然后他就说他再也不写了,就停止了,就不写这个东西了。……就是顾城说,谢烨给他打字(电脑打字)。……他就想呵,离婚,他说办离婚,离婚之后,他就觉得谢烨就离开他了。……然后,这样星期五上午,他说他好了。然后他就说他要学驾驶。然后他不是已经开始学驾驶了吗?他说学驾驶,等到离婚以后,他就可以不见谢烨,自己开车去接孩子。过去他都不做这些事,全是谢烨给他做。他做的都不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事他都不做。……然后星期五上午他就读交通规则,……那天下午,就出事了。”[6]

一个忍心长期将孩子寄养在别人家中的父亲,一个可以因妻子回家晚了,就把妻子出门时给孩子准备的奶糕抢吃掉的父亲,在那场家庭惨剧发生之前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每天写孩子”,自己口述,妻子敲字,如此反常,无疑是在向妻子展示自己对孩子的“深厚感情”,以求挽回这段行将崩溃的婚姻——顾城自己也说,这次写作,是为了最后给一本书让谢烨“出气”。但终于,失控的诗人,还是把谢烨打了,用顾乡的说法:“没打死,就打了,打了——顾城就吊死了,吊死了。谢烨送到医院救也没救成。”[7]

反省顾城之死,当然不是为了在时隔多年之后,重新勾勒诗人的“桃色家庭纠纷”。当诗人因岳母劝妻子去上学,而把一碗面条兜头泼到岳母头上,那时刻,这个家庭已显出了悲剧收场的端倪,只是少有人能够想到这收场会如此惨烈。这场惨剧里,真正引人深思之处在于:一个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句子的“童话诗人”,一个在诗歌中孜孜于传达“本真”、传达美与爱的人,何以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了别人的噩梦?

顾彬也有类似的疑问。在与顾城夫妇的交往中,他常听到顾城的抱怨:“从没人说爱他,最多说'多吃点’、'穿暖点’。谢烨也从不说爱他”。当噩耗传来,顾彬很疑惑:“为何那些最渴望爱的人,自己却不能给予爱?为何他们,视美高于一切,却如此不美地离开人世?”[8]

顾彬的疑惑有点不完整。诗人并非“不能给予爱”,只是他的爱大都给了自己营造的抽象世界。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里,有无数自命伟大的历史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爱抽象的人类,但不爱具体的人”这样的矛盾理念,招致万民涂炭;顾城不是手操天下权的伟人,造不成万民涂炭,但他是谢烨的噩梦。他把太多的爱灌注在自己用诗歌构筑起来的抽象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他只是一个自私的爱无能患者。

海子自杀后,王家新曾对多多说:“海子是替我们去死的”[9],言辞间有对一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切体认。顾城的死大约也可以如此理解。作为反抗“暴力美学”“政治文学”的先锋,朦胧诗一代在美与爱这个层面,有着与上一代迥异的追求——顾城之父顾工也是诗人,写过文章《两代人》,其中就沉痛谈及了父子两代在诗歌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但世间事往往恰是如此吊诡:许多反叛者在立场上虽与旧时代全然相反,思维逻辑却仍惊人地一致。这一点,在1976年之后的历史脉络中已有相当充分的展示,不必赘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对许多人来说便只不过是解放了立场与结论,并没有解放获取结论的思维逻辑。朦胧诗一代、先锋一代中的许多人也大致如此。宏大词汇看似已从他们诗作的意象中消失,但那些由新意象构筑起来的诗作,仍是具体现实生活的对立物。

故此,在抽象的诗歌世界里,顾城是爱与美的传道者;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他却成了别人的暴君与噩梦。他摆脱了宏大词汇,却没有摆脱由宏大词汇构筑的思维逻辑,他依然是一个“爱抽象的人类,却不爱具体之人”的爱无能患者。

当抽象的信仰与具体的生活无法兼容时,他举起了斧头。

注释 [1] 《那斧头,天天砍我的心!——顾城之妻谢烨母亲的控诉》,收录于郦国义、田永昌主编:《文学报创刊二十年独家特稿 1981-2001》,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2] 顾城著,顾工编:《顾城诗全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16页。[3] 顾彬/文,张呼果/译:《回忆顾城和谢烨》,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月10日。[4] 顾彬/文,张呼果/译:《回忆顾城和谢烨》,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月10日。[5] 《那斧头,天天砍我的心!——顾城之妻谢烨母亲的控诉》,收录于郦国义、田永昌主编:《文学报创刊二十年独家特稿 1981-2001》,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6] 黄黎方:《朦胧诗人顾城之死》,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7] 黄黎方:《朦胧诗人顾城之死》,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8] 顾彬/文,张呼果/译:《回忆顾城和谢烨》,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月10日。[9] 王家新:《火车站,小姐姐》。收录于氏著《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