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封神榜看到李硕的《翦商》

 知易行难nev5ph 2023-03-24 发布于河南
声明:本文不提倡封建迷信,仅从故事和历史角度讨论文化现象。
01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李硕老师的朋友圈,非常感慨,于是推荐大家去看他的《翦商》。
在我看来,是一本“奇书”。
首先,李硕在书里下了一个很“大胆”的论断:“殷周之变”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替,更是华夏文明形成史上里程碑式的革命。
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
其次,《翦商》成书的过程和作者的经历也很让人唏嘘。
早在2012年,李硕就写了一篇叫作《周灭商与华夏新生》的文章,广为流传,可以看作《翦商》的大纲;但他一直没有时间扩写成书。
直到2020年初,李硕的女儿在成都出生。彼时他还在新疆大学工作,鉴于疫情形势和防疫政策,李硕为了能和家人在一起,辞职回家。
正是在主动失业的窗口期,他花了2年时间完成这本历史著作。
《翦商》火了,超出预期,为“李硕中国史”开了个好头。
我曾经吹过牛,说要写一套关于中国史的书,现在殷周之变写完了,我想接下去写西周和春秋,最好能一直写到唐朝,这样就基本把中国历史的“古典时期”都涵盖了。
然而就在不久前,才46岁的李硕老师突发重病,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图片
作为读者,看到一本好书,于是对作者心生好感和敬仰,接着去了解本人,读其他的作品,乃至生发对相关领域的兴趣;或者戛然而止。
很多时候,作者和读者的联结就是这么开始的。
我以前看历史方面的书相对较少,最初从妻子推荐的《东晋门阀政治》读起,后来“戛然而止”。
前阵子又看《诗经的创制》,结果对甲骨文产生兴趣,才又摸着乱七八糟的线索寻到《翦商》,“读起来就放不下了”。
02
放不下的原因,除了作者把这本历史非虚构写得出奇、震撼,还有几分与“封神榜”有关。
也就是《封神演义》,我看过最多遍数的中国古典小说,其故事主要由神仙和普通人两条线交织。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是段历史,武王伐纣,就是周朝翦灭商朝的起义战争。
而小说着重讲的故事,是姜子牙封神的传说。一帮仙人犯了劫数,正好借助历史时机来化解(应劫)。
如何化解,仙与人殊途,运与命分别
大佬级别的人物,如鸿钧老祖、女娲、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本身不在劫难中,他们定下“封神榜”这个应劫(考核)办法,以及上榜名单,再派弟子们去执行。
小说开篇讲了纣王去女娲宫上香祭拜,结果轻薄冒犯了这位天神。现在很多人解读,女娲找来狐妖们迷惑纣王是出于报复,并不准确。
《封神演义》的一个基调就是“命中注定”,女娲也是先掐算出商纣还有很多年“天数”,她并不能直接插手人间的事情,不过是顺应天数。
(当然,也有自己作死违背“天命”的通天教主)
地位比较低的仙、妖和人们,也分情况。
榜上有名者,必死无疑。像截教门下诸多弟子,任教主再三叮嘱,还是会被忽悠出山帮着纣王打西岐,注定只落得一道灵魂往封神台去了。
周武王的长兄伯邑考,甚至商纣王,都有封神。
不在封神榜内的,通常能逃过死劫。
一种是仙,比如阐教很多二代弟子(广成子等),他们的下场也就是“削去顶上三花”,回山里重新修行。小师弟姜太公自己也没有封神。
一种是妖,比如商纣这边,孔宣被西方教准提道人领走(算是与孔雀大明王融梗)。
一种是人,李靖哪吒父子、杨戬、雷震子和韦护等七人,因为不在封神榜上,没有在伐纣战争中死去,皆为后来“肉身成圣”。
当我们把这几种情况梳理完之后,基于常识也能想到,还有非常多的普通人在这场战乱中很难幸免,比如神仙们动不动就施展的水火、瘟疫,或者商纣王的暴戾虐杀。
但他们不会被封神,只是崇尚暴力和杀戮的商族王朝统治下的牺牲品,一如“牺牲”这个词的最初含义。
在《封神演义》的故事里,有个特殊的存在,就是“清福神”柏鉴。
话说姜子牙领了元始天尊师命,下山之后,忽遇“海水翻波,旋风四起”的怪事,巨浪分开出现一游魂,
乃轩辕皇帝总兵官柏鉴也。因大破蚩尤被火器打入海中,千年未能出劫
姜子牙给柏鉴安排了差事:第一,修建封神台,待命;第二,持引魂幡来引那些前来的灵魂。
在这里就有个“假想”,如果姜子牙是战争的首领(往往兼任祭司),柏鉴就很像那个时期修筑宫殿、祭台和坟墓时候被用来奠基的“人祭”(这正是李硕从考古资料中频频发现的情况)。
甚至再进一步联想,可能在更古老的时期,这位黄帝的将领便是被敌军活生生献祭,因而“千年未能出劫”。
于是也暗合了接下来的逻辑,商纣无道,用了很多酷刑虐杀无辜,所以周文王、武王顺应天数去讨伐之。
这当然有很强的“演义”色彩,其中的“道德观”也是后世加上去的。
03
历史的真相可能更残酷更阴暗。
并非纣王一个人“无道”的问题,李硕在《翦商》的前半部分通过大量考古资料阐述,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个崇尚暴力的民族。
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鬼神喜怒无常且干预人间事务,需要时时向他们献祭生命才能获得福佑;
在商人所创造的“甲骨文”里,征伐和杀戮是最常见的字形;
在商朝开国百年左右,王室开始大量杀人献祭,让人祭成为商朝的国家宗教形态和统治机制;
统治者还通过献祭异族人,区分出“我们”(商族人)和用来献祭的“他们”(非商族人),由此构建族群的认同。
书里讲到,“人祭”的起源很早,在部落文明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只有商王朝把“人祭宗教”当成意识形态和统治手段。
比如早期的夏(二里头文化),人祭现象并不多,甚至在贵族和统治阶层更少,反而在平民和铸铜阶层屡屡发生。
而在商纣王统治期间,周人方伯姬昌被抓到殷都,目睹了人祭的残忍场景;他的嫡长子伯邑考也被商纣王用于献祭。
于是从殷都侥幸逃出的姬昌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并开始用这种占算技术谋划他的“翦商”大业。
在《封神演义》的章回里,第99回是姜子牙归国封神,第100回是武王封列国诸侯。
但是在历史上,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发动“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不久后,他一次性向上天献祭了两百多名商朝贵族和官员。
这又与封神演义中死去的将士们被引入封神台的设定不谋而合。
只不过,周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就死了;他的弟弟、被后世称为“周公”的姬旦在摄政期间迅速禁绝了商王朝残余势力的人祭行为,并将与人祭相关的文献记录尽可能抹去。
甚至到孔子时期,他提倡恢复周的礼乐,也只是到周公,而非武王。
04
这就是李硕在《翦商》这本书中,通过大量考古资料推理,并大胆做出的论断。
专业一点或者上古史爱好者可以把它当作华夏文明起源的假说去看,普通读者可以当作(推理)小说去读。
其中关于部落的兴替、文明的建立和社会矛盾,也有很多对当下的启示。
比如后世孔子时期、历史记录、更晚的民间小说封神榜中,被称为道德和天数的世界观,在当时并不存在。
但是人类文化/文明内部的兴替,部落与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有某种既定的“天数”在起作用,即统治阶层与最底层之间的矛盾。
比如【文明】这个概念——
在考古和人类学里指的是“国家起源”,比较抽象。
我曾多次去了杭州的“良渚”,它不单单挖掘出一些石器瓦片,你能从中看到那些器具和符号后面有一个具体的“社会”,规模庞大、生产力发达、等级分明,还有水利、农业、城市方面的协作工程,于是就会产生非常直观的感受。
李硕在《翦商》多次提到良渚,也讨论过“文明”的定义。
学术界以往对“文明”的界定比较严格,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
参考这个狭义的标准,良渚就还差点,比如上层阶级没有掌握冶炼技术从而打造出更先进的武器,以此镇压因贫富分化而动乱的下层民众,所以它和很多“古国”一样难以长久存续。
再比如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那些高高在上的祭司真的相信他们的神吗?

《翦商》里讲了这么个事情

根据当时的甲骨文记载,一个丁酉日,一名叫苏的占卜师为(商)武丁王卜问:妇好能不能受孕生育?
但是,似乎牛肩胛骨烫出的裂纹不太理想,占卜师不太敢写出结果。于是,武丁王自己解读裂纹的预兆:吉利,妇好会受孕生育。

可见,这个时候占卜师感受到了王而非神的意志,他选择相信前者。

最后

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还原历史现场,看书、读史,无非是想知道那些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开始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能以此为鉴,观照当下,那就更好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