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

 求是1025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封于舒、荆,又谥为文,故亦称王荆公、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4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变法改革: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理财观,采取“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等举措,制定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新法,开展军事制度改革,提高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实施科举、学校制度改革,并为之撰写《三经新义》作为新教材。王安石性格刚愎峭拔,用粗暴的变法方式否定北宋的“祖宗家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致使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次年复相后,又因变法派内部骤然分裂,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与宋神宗产生分歧,未得神宗支持,以致无法将改革继续推行下去,遂于熙宁九年(1076)二度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政局逆转,此前的新法皆被废除,王安石郁然病逝。

王安石被誉为“通儒”,一生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倡导“唯理之求”与“兼收博采”的问学精神——“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促进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和宋学的展开。早年所著《淮南杂说》,见者比拟为《孟子》,天下之士因之“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

在散文、诗词等文学方面,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文学核心主张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

在哲学上,王安石提出元气为体、冲气为用的本体论(“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以“五行相生相克说”阐述宇宙生成之过程,并提出“尚变”“新故相除”的天道观为其变法张目。他认为“天之为物也,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天地的运行“咸法于道”,“道”以“元气”为“本体”,天地运行不以人的意志、情感为转移,世间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等元素构成,世间万物变化的依据是“元气”内部存在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五行的变化推动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天没有意志、没有情感,不能对人的善恶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强调天人的区别,反对天人感应说。

在人性论层面,他提倡“性情一”,即“生而有之”的性与“接于物”的情是一“体”一“用”、一内一外,实则是“一也”。“性”是感性和理性的合一,“情”是“性”在接于物后产生的感性活动的外显。他认为“性”无善恶可言,善恶是有了情以后才产生的,情本身也无善恶可言,而是通过修习,并根据是否“当于理”才有的。这对以后的“性习”之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道德规范问题上,他认为在“道”的统帅下,道德就是“仁义”,并构建了以“仁”为主的“五常”规范体系,这成为划分善、恶的基本标准,即其所说的“理”。其“仁义”的内容糅杂进了功利主义的新义。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根据他的“性习”之辨,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成才的道德教育思想。从“习”以成德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事成性”的道德修养论。王安石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经世致用的特点,他的变法思想成为宋代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结束汉儒的“章句传注”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