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禹伐三苗 国家和民族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尧、舜、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时期,我国正处于夏族建立国家和华夏族形成的前夕。各个地区性的氏族、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加剧。各个部落联盟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已的势力。华夏部落联盟是中原地区最大最强的一个,而活动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部落联盟的势力则是南方最强的一个。三苗,在古史书中又称有苗、蛮、南蛮,相传为颛顼的后代。华夏部落联盟要向南扩展势力,受到三苗部落联盟的阻挡;而三苗部落联盟要向北越过长江扩展其势力,也必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就这样,在尧、舜、禹作部落联盟领袖期间,与三苗部落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争夺战。 禹对三苗的征伐,势力已经达到江淮流域,而且北方和东夷的许多氏族部落,也都纷纷向禹表示愿意归顺。这些地区的氏族、部落的人民,后来就成为夏王朝的国民。 由于对三苗征伐的胜利,以禹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禹的个人权力也远远超过在一个地区部落联盟中行使的范围,四方归顺,疆土得到开辟,禹开始称王。夏王朝这样一个早期国家的雏形已经形成。国家代替部落联盟,奴隶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洪流。 二、涂山大会 相传舜推荐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时,已经是83岁的高龄了。他仍按照部落联盟中的传统,让位以后,出外巡守,表示不再参预联盟中的政事。 舜死后,禹的势力已经很大,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表示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住到老根据地阳城去。但是这时的形势已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所谓天下诸侯皆去商钧而朝禹”(《史记·夏本纪》)。也就是四方拥护禹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不去朝见商钧,而去朝见禹,表示拥护禹做领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 从时间上来推算,这是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某年。夏后即夏王,古书中称的夏后氏,就是指以禹为首的姒姓夏族。 涂山大会以后,禹为了纪念这次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青铜)铸了九个青铜鼎,象征着统一天下九州万国,为夏王朝镇国之宝,这就是所谓的“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左传·宣公三年》)。(现在常说的九州、九鼎也由此而来)
三、诛防风氏 涂山大会后数年,禹为了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再次出外巡守。地处江淮流域的东南地区是夏建国后禹所经营的一个重要区域。这里分布着古夷人的许多氏族、部落。在古书中称这些夷人为东夷或夷方,有的记载中又称为“九夷”。 禹来到了越地(今浙江境内)的苗山(在今绍兴境内),并下令传喻各地诸侯、方伯于第二年的春天来苗山相会。 到了相会之期,禹先在苗山的行宫接受诸侯、方伯们朝见。然后举行祭祀,告祭天地山川和祖先。祭祀以后,宣布了自涂山大会诸侯数年来每个诸侯对夏王朝贡物和其他贡献,按其贡献大小会计赏物和加封号。在计功封赏和庆功会之后,才见一个叫防风氏的诸侯姗姗来迟。防风氏的族居地就在距苗山不远的地方(在今浙江德清)。此人原是古越人部落一支的一个酋长,曾表示臣服于夏。 防风氏生得高大健壮,常自恃其勇力而欺凌其他部落,在越人各部落算是一个有势力的部落酋长。他早就有建国称王之心,可是他得知三苗是一个比他还大得多的部落都被禹率军打败,只得到涂山参加朝见禹的大会。在那里他受到禹的封号,列为夏王朝的诸侯,他也表示愿意听禹的教化、号令,臣服于夏。但是他总想独霸一方,只有为越人诸部落之长或称王才甘心。禹巡守到苗山时,他本应先去朝见,可他不但没有先去,反倒有意在苗山会期之后才到达。而且见禹时不但认为自己迟到无罪,态度还十分傲慢。 防风氏的所作所为,禹在越地巡守时已知道,为禹的政令所不容。为了警告各地诸侯、方伯,禹毅然命令将他杀了,并且暴尸三日。诸侯、方伯们见此情况,深知夏王朝的国威和夏天子的权威是神圣不可冒犯,所以都一致表示防风氏该杀。 诛杀防风氏是禹行使王权的开始,也是第一次以天子的威力诛杀诸侯。这说明,国家产生,王权出现,从夏禹就开始了。 小结:可见,大禹并非我们通常印象中只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的大禹,他是夏王朝的创始人,他征伐四方,威权凛冽。他也不是暴虐之人,他只是顺应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开启了华夏历史的奴隶制时代。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