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她,是志愿军英雄心中的女神,赵忠祥的领导,罗京的伯乐,如今92岁

 DJ雅清 2023-03-25 发布于重庆
打开记忆,重温经典。
别忘了每天的相约,咱们不见不散
文丨DJ雅清 阿杰

先请大家欣赏一张老照片。

照片上,是两位著名播音员的身影。

男声是齐越,身着中山装,器宇轩昂。

女声是潘捷。一袭花蔓镶边的深色锦缎旗袍,将她白皙的脸庞衬托得更加秀美,尽显中国女性的优雅和端庄。

这张照片拍摄于64年前的10月1日。这一天,是国庆十周年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70万人同欢聚的庆祝活动。

能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面向全世界进行直播,那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喜悦的事情啊。

对于齐越,我想大家对他都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从1947年就在陕北新华广播担任播音员。1949年10月1日更和丁一岚一起面向全世界直播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曾深深感染我们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报告文学,也是由他播讲和朗诵的。

然而说到潘捷,大家还记得她吗?

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但又感觉特别遥远?

是的,她也是我国第一代播音员。而且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有声小说《小英雄雨来》,就是由她播讲的。

是不是记忆的闸门,瞬间就打开了?

那时,我们对她的声音,是多么熟悉,宛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时,有多少小伙伴,跟我一样,对她充满了崇拜和喜爱之情。

而且总在脑海中想象着她究竟会是怎样的模样?

却没想到,看到她的照片,竟是如此温婉美丽。

她娟秀的颜值,不逊色于任何电影明星,而她清雅的气质,更令在场的许多外国友人纷纷侧目。

关键是,当我了解了她的人生故事之后,愈发觉得,她这一生,真是充满了传奇。

她不仅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播音员,而且更是志愿军战士最喜爱的“明星”,还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代的播音组长,赵忠祥的领导,发现和培养罗京、张宏民等优秀播音员的伯乐。

只是因为她一直工作在幕后,所以大家对她知之甚少。

不如今天,让我们走近潘捷,来听一听她的人生故事,来了解一下她的美丽与传奇?

一、“林道静”式样的进步女青年

潘捷出生于一个富贵的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位银行高管,在三四十年代的北平,有着较高的地位。

然而她的父母,却非常支持革命。1946年,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解放》三日刊所需的印刷纸张,就是潘父利用关系搞来的。他还秘密为地下党保管活动经费。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潘家的几个孩子都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

潘捷的三哥,在18岁那年就投奔了解放区,后来又被党组织派回北平从事地下工作。而潘家,便成为了地下党的活动地点。那年潘捷才14岁,可是在三哥的影响下,她却已经表现出了革命积极性。三哥在家印刷进步刊物和书籍,她就负责散发。

当时的环境特别恶劣,四处都充满了白色恐怖的气息。然而潘捷却不怕,她坚定不移地跟随三哥的脚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干劲十足。

用现在的话说,她就是一个典型的“林道静”式的进步女青年。

潘捷所做的一切,也被党组织看在眼里。

所以1948年11月的一天,还在北平贝满女中读书的她,便被一位地下党叫到角落里,悄悄地问她,愿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潘捷当时很诧异。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而且还有“娇生惯养”的毛病,还老爱生病。可是那位地下党却告诉她: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对革命的忠诚和热情,所以决定发展她成为共产党员。

潘捷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从此,她从事地下工作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这时,地下党的负责人专门吩咐她,要多听延安的广播,多学革命歌曲。当时潘捷有些懵懂,心想,这本来就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直到多年之后,她才突然明白了党组织的真正用意。

那是因为她天生嗓子好,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再加上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她具备了成为一名电台播音员的素质。

所以北平解放后,刚从贝满女中毕业的潘捷,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选中了,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播音员。

然而潘捷还未到中央台报到呢,却又碰上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到贝满女中招人。而且东北台的台长见到潘捷之后,更觉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在潘捷没跟家里人商量,也没跟学校打招呼的情况下,便“软磨硬泡”地将潘捷拽上了北去的列车。

潘捷正是在如此懵里懵懂的情况下,开启了她的广播生涯。但她很快就在话筒前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这得益于她之前经常收听延安的广播电台,对其中播音员的声音和表达方式非常熟悉,总结起来就是从容、平稳。所以当她的声音出现在广播里,立刻就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大家都觉得她就像是个没见面的好朋友,那么亲切,那么平易近人。

小小年纪的潘捷,还被任命为了东北电台播音组的组长,不仅自己要播音,而且还为电台培养新的播音员。

那时,全国各电台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潘捷他们也不例外。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一顿下午一顿,其他的时间就算再饿,也没什么东西可吃。所以很多时候,这边还播着音呢,那边肚子就“咕咕”响了,也没办法控制,就直接播了出去。

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听广播,经常会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那便是播音员饿肚子的声音。

不过纵然如此,潘捷和她的同事们却照样将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一心扑在工作上。

而正当潘捷在东北电台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二、50年代,她是无数志愿军心中的“明星”

1951年,全国召开第一届广播会议,潘捷代表东北电台参加,还登台进行了发言。

而正是这次发言,使齐越发现了她,无比欣赏,于是就打定主意将她调回中央台。可是东北台怎么能舍得这个“金疙瘩”呢?所以怎么也不肯放人。最后还是中央台下发通知到东北台,指定潘捷调回北京,这才使她在1952年年底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年的“老家”。

潘捷回到中央台所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夏青一起,担任《对志愿军广播》这个节目的播音员。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节目的影响力会有那么大。

她刚开始播音没多久,就陆续收到了许多在前线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来信。这些来信有的是写在纸上,有些是写在白桦树皮上,还有的是写在所缴获的敌军尼龙衣上。信中那些朴实的话语、浓烈的情感,常令潘捷泪如雨落。

其中有一封来信,被潘捷珍藏至今。在信中,这位叫陈驭强的志愿军战士,对潘捷和夏青写道:祖国的广播,鼓舞着我们,安慰着我们,我们从您们的声音里感受到了力量和温暖。出国以后,听到祖国广播的机会很有限,但每次听到,就像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小心翼翼地把手搁到收音机上,生怕它跑掉了似的。

这样的信件,别说是潘捷,就是如今我们再看到,也同样热泪盈眶。

那时,在更多的志愿军战士的心中,代表祖国声音的潘捷和夏青,就是大家所热爱的“女神”和“男神”,是真正的家喻户晓的明星。

以至于战争结束后,有众多的志愿军英雄,专门来到北京,找到中央台传达室,表示想见一见潘捷。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接待这些“最可爱的人”,然后陪着他们去天安门广场,听他们讲述战斗的故事。

那时候的明星与志愿军之间真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距离。不像现在,那些个“明星”,一个个的全都高高在上。

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自然也鼓舞着潘捷,做好自己的每一次播音,来回报志愿军英雄们的热爱。

大概从1953年的五一劳动节开始,每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齐越和潘捷都会来到天安门城楼,进行现场播报。这是多么光荣而重要的任务啊,潘捷每次都很激动,但面对话筒,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她又能做到无比镇定。

11年时间,25次现场直播,潘捷从未出过任何纰漏。这需要多么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啊。

而这一切,都是潘捷在实践中摸索和锻炼出来的。他们那一代播音员,不像现在有打印稿,全是手写稿,而且经常会被修改得密密麻麻,可是每次潘捷都能做到准确无误。因为“一个字都不能错”,这是硬规定。而潘捷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她说,那就是要“精神高度集中”。

潘捷永远也忘不了1964年10月1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原本她正在家休息,突然就接到通知,让她和夏青马上前往新华社。到了之后就看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潘捷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了,但她很快就平稳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接到了任务,要在当天18点钟,准时将这一喜讯报道给全国的听众。

这一天,正是潘捷和夏青,用他们掷地有声的声音,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递到了千家万户,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那时没有电视机,报纸的报道也没有广播快捷,所以在更多老百姓的心里,中央台的播音员,才是大家更为熟悉和喜爱的“贴心人”。

只可惜对他们,大家一直以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想有很多听友跟我一样,都在想象着,那些在“匣子里”说话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对吧?

潘捷原本是应该出现在电视屏幕前的,但她却把“露脸”的机会让给了更多年轻人。

三、发现罗京、张宏民的伯乐如今92岁

1978年,潘捷被调入中央电视台。当时中央台没有播音组,包括赵忠祥在内的所有播音员,都分散在各个部门中。潘捷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组建了播音组,由她担任组长。第二件事儿就是壮大播音队伍,发现和培养更多人才。

当时赵忠祥是中央台的资深播音员,播了20年新闻,很有经验。潘捷发现他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脑子特别聪明,还多才多艺,于是就提拔他成为副组长,协助自己完成工作。

然后她又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发现了罗京、张宏民等人才,充实到播音队伍中,并使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新闻联播》的金牌主播。

团队搭建好之后,潘捷便选择了悄然隐退。她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播音岗位。

当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赵忠祥、罗京、张宏民等人的身影时,恐怕没有人会记得在他们身后为他们助力、推动他们前进的潘捷吧?

她这一生都很低调,就像一个栽花人,让人们欣赏满园芳菲时,她却悄悄地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但我们并未忘记她,也不该忘记她。

尤其是曾经那么喜欢听广播的我们,怎能不记得她从容镇定的声音呢?而听过《小英雄雨来》这部有声小说的我们,又怎能不记得她那绘声绘色的播讲呢?

离休之后的潘捷,从此就很快再出现在公众面前。她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多时间重拾年轻时就喜欢的爱好。她特别爱看电视,尤其是体育节目,百看不厌。她也爱看电影,像《乱世佳人》、《罗马假日》、《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中外佳作,她也如数家珍。

尽管她现在已经92岁了,可她依然关心着播音事业和下一代的成长。比如去年,有媒体举办了《小英雄雨来》的诵读视频展播活动,她听说后就无比激动,还专门写下了“向小雨来学习!”这几个字,与10后的孩子们进行共勉。

1962年,由著名播音艺术家潘捷所录制的有声小说《小英雄雨来》播出后,在社会上尤其是孩子们中曾引起过巨大反响,而潘捷那声情并茂的朗诵,也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共同喜爱。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那么今天,当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当熟悉的画面重现眼前,各位的童年记忆,是否又重现打开?听着《小英雄雨来》,看着潘捷老师的老照片,大家是否也同样感慨万千?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互动和交流吧。

文/DJ雅清编辑部:小静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同时招聘视频剪辑师。合作作者有很多商单可以接哦。

欢迎阅读:

80年代,“京城五美”争艳记,刘晓庆相貌平平,为何能成最大赢家?

22位老戏骨颜值巅峰照,陈瑾英姿飒爽,马晓伟貌比潘安,刘晓庆清水出芙蓉

80年代风头无双的周里京,他的“沉没”,是娱乐圈的悲哀与损失

张连文:被遗忘的70年代头号小生,我们都欠他一张最佳男演员的选票

1974年,六朵大牡丹花绽放中国影坛,英姿飒爽的大美女,如今真少见

八一厂 北影厂 长影厂 上影厂等7大电影厂的老片头 唤起60后70后童年记忆

同为金鸡奖影帝,把李仁堂、杨在葆、李雪健等放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70年代,上海滩四大美人的发迹史,全都出身不好,却全都成功逆袭成大明星

《北洋水师》30年,豆瓣8.4分,集齐5大影帝视帝的国产神剧,不该被忘记

堪称“神仙组合”的6对明星夫妻,不仅婚姻美满,而且大多高寿,子女也好看

王馥荔的儿子王骁,他的自知之明,让多少滥竽充数的“星二代”无地自容?

《小花》:43年前的好电影,那时刘晓庆很真实,陈冲像花骨朵,唐国强还是小鲜肉

长得像张勇手?演技不输杨在葆,演完《红日》去哪了?晚年演过丘处机

难忘马骥,昔日上影厂演员,一生演配角却被秦怡张瑞芳赞不绝口,80岁去世

罗天婵:一生都感激施光南,80年代和关牧村平分秋色,如今88岁精神矍铄

昔日央视主播薛飞:蹉跎半生,归来仍是男神,儿子已成耀眼明星,比王骁更帅

方舒与屠洪刚离婚20年:她至今为情所伤,他三婚娶娇妻却对亲儿子太“吝啬”

梁波罗的爱情故事,曾经历过生死考验,但一直不离不弃,如今已是金婚

15年后《加油好男儿》十强选手现状迥异,李易峰曾经最红,塌房速度也最快

清纯女星张桂兰:颜值不输黄婉秋,人生比杨丽坤更幸运,可惜68岁便去世了

夏梦拒演谢芳接棒,康泰演帅哥却遭诟病,这部42年前的老电影真那么糟糕?

看完右下角点个在看,谢谢哈

好不好看,你说了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