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表扬与批评

 一中大语文 2023-03-26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2022年闵行区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毛姆的名言,意思就是当人们请你批评指正的同时,其实他的内心还有一个渴望需要被看见,那就是赞扬。

这则材料,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着赞扬和批评的关系,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从请求批评的人的角度来说,当他请求批评的时候,其实他内心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这是人类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一个人做事,不是想得到别人的否定和指责,而是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样可以让他更有自信,更有动力,能够更加努力地去做完甚至做好一件事情。从被要求批评的人的角度来看,当别人请你批评的时候,你首先应该看到他所做事情中的闪光点和值得认可的地方,并给予及时中肯的赞扬,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身上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事情的完成和他未来的发展。在赞扬的基础上,再对其不足和错误给予委婉的点评,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于人于事都有益。也就是说,批评也要从赞美和谦卑开始,这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从“谈谈你的看法”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真正的批评应该是先从赞扬开始,这样做的意义和好处是什么,如何将赞扬和批评融合在一起。考生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结构来谈。总之,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求批评的背面是求赞扬,在认可中更有前进的动力。

2.求批评的潜在需求是求认可,这也是对自信的一种求证。

3.批评,也要从赞美和谦卑开始。

4.一味批评只会适得其反,赞美中的提醒才会事半功倍。

【佳作展示】

1、表扬与批评并举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中国也有句谚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足见人们对表扬的充分肯定,但爱默生却这样说:“非难比赞美安全。”可见爱默生更看重批评的作用。而我认为,表扬和批评都不可少!

表扬,可以激起人们的信心,使人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更好地保持自己的优势。但是单纯的表扬,不加批评,则容易使人自以为是,变得骄傲自大,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历史上有此等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唐玄宗就是其中的一个。执政前期的唐玄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使唐朝步入“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大臣们的歌功颂德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坐在龙椅上的玄宗皇帝开始飘飘然起来,再也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他开始不理朝政,任用奸相李林甫,使得忠臣遭到罢黜,小人受到重用,朝纲败坏,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一个强大的唐王朝走向了衰落。

这也许正如科尔顿所说的,“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那么,批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批评,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人们的斗志,使人们勇于向自己挑战。但是如果只是批评,则容易使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低落,最终一事无成。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也是举不胜举么?三毛不正是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怀疑和批评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吗?在当今的校园中,又有多少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变得好学上进呢?

由此看来,表扬与批评,谈不上谁比谁更好,两者的结合才是最好的。面对真诚的表扬不骄傲,面对客观的批评不恼火,就像齐威王那样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闻过则喜,才能最终“战胜于朝廷”;就像唐太宗那样,能够接纳魏征的直谏,并能真诚地褒奖魏征,才有了“贞观之治”。如果他们一味沉迷于大臣的歌功颂德声中,或者永远板着面孔冷对所有的真诚的表扬,他们也不会成为贤明君王。而现代的教育,更需要表扬与批评的完美结合:单纯地夸奖培养不了好孩子,一味地批评,也不能造就人才。只有两者并用,才是最好的选择。

表扬是必需的,它能使人们树立信心,鼓起勇气;批评,也必不可少,它让人们懂得不断完善,不断进取。

不要轻信“表扬总比批评好”,也不要偏听“非难比赞美安全”,只有表扬与批评并举,才能不断拥抱成功,走向辉煌。

2、放下傲慢,拥抱真诚(63分)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戳破了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肆意变换的假面。

表面请他人批评,实质是渴望听到他人的夸赞,这是一种戴上面纱的傲慢,是将他人的礼貌与客套拿来满足自我的虚荣,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实现”。

该种心理,这类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无非是在于——人的本质是利已的。而同为灵长类高级动物,对于人的劣根性,人最了解。提出“批评请求”的一方潜意识里希望听到的不是真切的批评,而是另一方对于自己的肯定;接收到该请求的另一方出于对彼此表面关系的维护和对于自我的社交保护,通常不是正面地回应,而是用普适性极高的赞扬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彼此推诿,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我们戴上面纱遮掩傲慢与偏见,去演出一场盛宴。这样的推诿确实维护了表面上的和谐,它使得不甚相熟的人们保有了进一步相处下去的空间;避免闹剧的经常上演;维护懦弱之人的自尊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有话可聊。

可反观当下,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理念的迅速显现使得人与人之间迅速分化为各个不同的派别。各人据占自我的认知,信息茧房无处不在,大数据的推送无所不用其极地强化个人的傲慢。于是我们更加偏听。向他人请求批评之时,我们所渴望听到的支持与认可都无一不在加重傲慢。若我们带着寻求认同的出发点发出“请求更多解”,若我们以省去自己麻烦的目的去附和他人的请求,那么大家各自便会在自我的茧房中越发自大,越发傲慢。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愈加减弱,世界的联系愈加薄弱,人类命运将分崩离析。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顶层是“自我实现”,可借他人表面之附和得来的认同,是虚假的“自我实现”。我们有多不接受他人锋芒直指的审判,我们就有多傲慢。将此傲慢披上面纱以“请求他人批译”的指令发出,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而对于接受“请求批评”的一方来说,我们要明白利他即是利己的本质。打开一座茧房,世界就多一座灯塔,真诚便是连接彼此的钥匙。我们要洞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放下傲慢,拥抱真诚,保持谦卑,打开信息库房的大门,源源不断地接收新鲜事物。让世界变得更加鲜活,作为当代青年,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3、对批评的复位(63分)

如毛姆所言,当人们请他批评时心里想要的不过是赞扬,私以为该现象源于社会环境中心理效能降低引起的批评的“错位”,亟需复位。

诚然,人们表面请求批评,内心渴望赞扬的现象有其合理性,甚至有其时代必然性。就个体而言,如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所述,批评往往会对个体心理效能造成打击,人的心理本性促使个体逃避不友好的言论;就社会而言,在这个存量竞争的时代,随着肩上担荷的累加,人们的抗压能力,忍耐能力,都与工作熵呈负相关。比起铺天盖地的批评,我们希望它转为“好,但是”的形式,这种普遍的现象,反映的是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尽力避免打击,寻求激励,为自己赋能的求生本能,所以说人有这种心理无可厚非。

然而需要警戒的是,一旦这样的请求,批评的姿态,寻求赞扬的社会风气形成,我们将不可避免的进入由称赞代替、掩盖批评的乌托邦,试想如果有一天,人们都是一副虚假的谦卑之心,去骗取讨要他人的称赞,众人相互逢迎,彼此掩饰不足,彼时他们已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牢笼,难道不指出问题不批评,问题便会随之而去吗?当然不是。不仅如此,人在逃避批评的过程中,也在逃避自己的不足自主舍弃改善的机会,自顾自的做一只鸵鸟固步自封,逐渐丧失对错误、不足的接受能力,又反过来促使人只追求称赞,是谓恶循环。审谛之,不难发现这种批评与称赞的不对称性,源自人们对批评的错位。批评不等同指责,他应当是个体从客观出发理性分析得失的过程,退一步而言,即使批评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认可,我们不应该把它视作否定,而应视其为机会——可以进一步完善提升自我的契机。

实际上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其原因在于完美是杳不可得的。如果一个人达到了完美,他便停下了,但人生就是持续攀登的过程,完美就是那个我们不断靠近又始终达不到的顶峰,正是因为高不可攀才激励我们不断向前,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批评就是助我们调整方向提升能力的“甘露法”。我们应该正视批评,接受批评与自己的不足和解,才能不断提升。

毕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被众人捧得多高,而在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多稳,基于此作为批评的接受者,应将其视作沉淀自己,升华自己,让自己走的稳妥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只看到他人的否定,并尝试做到真正诚挚的寻求批评,主动磨砺自己,作为批评的发出者,则应在客观评析之余顾及接受者的感受,适当给予鼓励促成,勇于乐于迎接批评指正的风气。

只有基于此才能实现批评的复位,只有基于批评的复位,个体乃至社会才能在螺旋中不断上升。

4、批评与赞扬(63分)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毛姆之言在日常生活确实有迹可循。当人们请求批评时,动机可能有多种情况。如若是出于展示炫耀之心而又不便直接,披上请求批评的外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此时提出批评需求之人所想得到的便不过是赞美之言而绝非作为借口的批评。如若动机出于想要提高、改善现状,真诚请求批评时,此时虽然批评已是请求人预想答案中的必要部分,但极大程度上赞扬是修饰该批评部分的“沟通润滑剂”,同样是被期待的必要答案组成。不可否认的是,人本能是渴望得到肯定的,而批评恰与其相悖,是为人下意识所排斥或逃避的,故而在提出或接受批评的交互过程中,赞扬充当的角色便如送服药剂的温水,起到了磨合的作用,目的是使批评更易于被采纳。

由此毛姆所言的合理性便可见一斑了,针对提出批评需求之人,无论动机如何,赞扬貌似都是被渴求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对于情境中的另一人——回复该要求之人,如何应对又是另一个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提出批评需求者的动机与本愿对于回复者来说是模糊的,甚至可能两者兼备而复合对于批评和赞扬同等的渴望。毛姆之言除了点明这一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外,实际上是对回复者提出了个巨大的难题:是选择迎合还是批评,是选择表面的赞扬还是真诚的批评?

由于人类所具有的社会性,人际交往中人们比起所谓得罪对方,更倾向于委曲求全,为的是建立或维护一段关系,达成必要的社会合作。所以当批评需求者的动机不明时,赞扬貌似是最“稳妥”而没有错处的选择,可是长此以往,当赞扬成为下意识,批评被扼杀在咽喉中,回复者成为赞扬者,再不输出必要的批评,需求者成为被蒙蔽者,被表面的赞扬捧杀,这对于交互的双方都绝非益事。我们用赞扬去换取的,是稳定的关系,而稳定关系要承载的应是必要而真诚的批评。

现代社会中建立浅层交互关系轻而易举,互联网为每个个人终端都牵上了线,我们享受并维护联系的建立,但这并不能支撑赞美的泛滥。赞美可以是批评的润滑油但断不能够取代必要的批评成为主体。作为个体,我们要成为的应是有思想、会批评、能助人进步的益友,而非一味输出赞扬的机器。

批评为剑,赞扬为鞘,斩除交往中的乱麻与误区,见得理性的理想交往。

5、奖惩错位,真诚复位(63分)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赞扬。”批评与赞扬,当这两个动词脱离宾语、孤零零地出现时,它们强调的已经不是事实判断的正确或错误,而是被“请”这个词联系起来的,“人”与“你”的交往原则与心态对局。追溯批评的前身——公开,而公开潜含着自我的勇气与肯定,这就趋向了赞扬的初衷。在批评或是赞扬这个舆论场中,舆论已经脱离了公众的意见、公平的意见的原义,演化为公开的意见。而“请你批评”之前已经发挥了社会的“皮肤”的功效、感知了社会意见场的导向;是我们已经在沉默的螺旋中压制了批评的缺点,收获了蝼蚁化为巨龙的信心与赞扬本意。因此由赞扬萌生的公开,期待在批评的伪自歉中“荣归故里”。

回归中国文化的传统历程,批评的请求早已把握了世人圆融周全的处世观与人伦逻辑。当批评的直指痛处被认为不合时宜,请求批评是遵循着相处法则,将批评错赞赏对的对等逻辑,改变为了赞美“已存在”的整体中,批评瑕疵的整体——局部的强弱变化。所以,批评赞扬潜表不一,在人伦交流的逻辑中完美化解。

然而,这句世纪之前的言论,是否适用于今朝?毛姆的时代是像他所写的:满地都是六便士,无人抬头看月亮的时代。那个充斥着功利、个人的社会风气,如何可跳过时代的变迁史,象征现代人的心态与潜意识?

在现实的维度里,上海疫情已然延续着、牵动着,难道官博致歉信的“认真听取批评的意见”这句话在要求赞扬?这样的武断又会抹杀这座高傲的城市在卑微中坚挺的意志,让多少你我心寒无力?我们将时代再追忆,或许一年前的一条请求批评的诚恳会被贴上“凡尔赛”的标签:或许一句谦逊的批评请求又深化着仇视的隔阂·····不是每一句请求批评都是索要赞扬,我们不该低估任何一颗真心的诚挚,当我们从“请你批评”的第二视角跳出,徒留变化揣测、身份错位的空壳。是啊,真正的矛盾冲突、真正的不堪虚伪,从不是人心,而是“你”对人心的剥夺。这句话悲喜参半——悲于那个时代面具下的人的虚假心境与人情对决,喜于那个时代正在抽离,这句话悲喜的尽头,又让我们有幸重见真挚的心、丰满的灵魂。

批评赞赏的错位下,我们愿意相信并等待,人诚挚灵魂的缝补。

6、批评与赞扬(63分)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诚然,人们知晓批评有其价值。批评意味着将自己摆至客体,接受更全面、多样的审视,获得他人的批评视域,有助于自身的完善与成长。在社会交往中,虚心求教的态度更是一种良好的社交姿态,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对多元观点的包容与尊重。

然而,人仍从内心中渴望着赞扬。一方面,人有维护自身主体性和正确性的需要,因此对于异己、批评性质的观点下意识的会产生害怕心理;另一方面,霍布斯曾指出“人为他人的认可而斗争”。出于虚荣和对认同感的认同,人们渴望从毛姆此类权威人物中获得对自身的肯定,本身无可厚非。

人们请求批评所要的却是赞扬,其中的割裂说明人终究是情感的动物。正如齐泽克描述的那般“从理智上认同批评的价值”,但不将其纳入自身符号体系与意义网络。我们需要明确这种现象是有普遍存在的理由,更需知晓的是该种落差愈演愈烈后会带来何何种后果,以及正确对待它的做法。

若太过执着于索要赞扬,使请求批评落于形式礼仪,便会使个人落入固步自封、“自矜者不长”的陷阱;如果在社会文化中偏重于赞扬而轻视批评,那么缺憾会很难从内部发现,缺乏对错误的批判,也难以产生新变革的曙光。揆诸当下,不难发现“毛姆”们批评声音的减弱和对赞扬需求的迎合。面临部分社会问题时,有些意见领袖却极尽粉饰太平之能,无疑是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失范;而网络社区中出现的极端吹捧、不接受异已反对乃至于中立观点的现象,引人反思“赞扬”和“批评”两极化、对立化后造成的混乱局面。

批评与赞扬,究其本质都是外部世界的回音,我们应当用何种态度面对它们?面对异己批评的颠覆,乃至于挑战,人们应当意识到有时真正的美恰是震慑的、引起不适的,正如康德所言“崇高之美”。在被挑战、被批评之后,人们应将对批评的尊重落入实际,用更客观理性的观点看待批评的合理可取之处,从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而知识分子对于批评时代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应明白赞扬有其必要,但非必需之物。

其实,批评和赞扬都视作外部的回应后,二者的地位是等同的。以平和心态面对批评,以冷静头脑面对赞扬,同时不吝批评与赞扬的给予,于是人与人间息息相关的生动联系得以建立。

7、批评无罪,赞扬亦非善(63分)

历史车轮浪滚向前,人们对批评和赞扬的认知不断迭代:昔有毛姆曾言: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他们要的不过是赞扬。私以为这并不尽如此。

批评,批意谓审阅并思考,评可谓进行评价;而赞扬,是指对某些部分提出肯定。这种心态的出现,应当有两方原因:从个人角度而言,避利避害,本是人性,寻求赞赏亦或自然。但如今倡导谦虚知进取的理想人格,“请指正批评”成为常说的话,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依旧未能完善到所有批评都能对其坚不可摧。追求着理想人格的浮云表面,却仍怀有脆弱的内心,造就了批评实则求表扬的心口不一。

社会层面而言,更有超乎个人之上的虚伪、浮躁风气。德波曾提出累观社会的概念,在迷幻的景观中,人们难以找到自己真实的核心,对深层思想上对批评的吸收与表面的请求批评产生了认知偏差,孜孜不倦地接连赞扬。

究其这种心态本质而言,是人们在变迁中将“批评”这一概念本身神化、扭曲了,从个人主义的视角看,批评近似于贬低,否定了曾储存的经验与付出过的努力。但批评本身,并不是出于否过去的目的,而是为了改善未来,创迈新的可能性与赞扬。

当这种心态在社会上被推至极限,其恶果难以想象:即使批评与表扬被同时提出,人们依旧顺从自利性的扭曲汲取赞扬。当批评、赞扬不再能成为社会认同,善恶良知的标准,价值观的天平便开始失衡。到那时,我们如何挽回已经消弭的价值框架?

幸运的是,仍有人在请人批评时,同时愿意接受批评与赞扬。袁隆平团队中的相互反省检察、天宫号,福建舰在批评中不断进取,莫言与余华的相互评价,我们仍然看到直面批评,接受赞扬的人类身身影熠熠生辉。

因此,我们应对批评与赞扬抱有端正清醒的态度:请求批评时,既接受赞扬,也接受批评。如今的的批评成就未来的赞扬,不断汲取经验,从批评中回收教训,如今方能超拔于逆境之上,用批评与赞扬为自己、社会、乃至历史编织认知的苍穹。

如今,当疫情反覆,国际形势风雨飘摇,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更需我们青年人一日三省吾身,在批评与赞扬里依旧相爱,坚定地自立、相前。

批评无罪,赞扬亦非善。在信息的浪潮里,我们唯以批评与赞扬携手并进,成为自我实现的殉道者,为人类的认知画上一笔浓墨或重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