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河边的香油梆子·破铁筐子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招远境内第二大河界河,发源于招远西南20里地的尖尖山南麓,经道头、招城、张星、辛庄四个乡镇,流入渤海。招远南北最大纵距52公里,界河干流全长45公里,占招远市南北距离的86%,河床宽100米,流域面积为589平方公里,是招远与龙口两市的分界线。日夜奔流的界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招远人。

界河流域北端,靠近渤海的西面有个一百多户的小村子,叫贾家庄子,村子里贾姓和赵姓住户占全村总住户90%以上。

根据村碑记载:明末,贾姓由张星小贾家村迁此定居,取名贾家庄子。清初,赵姓由台子李家迁入,村名沿用。35个字的村碑,有四百多年前立村的起源,但贾家庄子靠两门手艺立村的故事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两门手艺,一是敲,二是掂。敲是敲香油梆子,卖香油;掂,这个词是招远方言,招远县志里有解释为:用拳头、砖石等向下打,在这里是指打铁。

敲梆子卖香油、打铁这两门技艺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深入人心,当地人就有了顺口溜:贾家庄子,香油梆子,破铁筐子。

“香油梆子”和“破铁筐子”的故事,在村里代代相传地讲述着。

“香油梆子”的来历

话说明朝时,一位罗姓南方人许是因为战乱,和家人逃到界河流域北端。家人去世,只能就地掩埋,这位罗姓人就留下来看着祖茔,开垦些土地,扎下了根。这位罗姓人会做香油,便以此贴补生活,与张星镇小贾家村的贾姓买卖人有了交往。

小贾家村在界河东,距离罗姓人居住地直线距离不到20里。接触时间久了,慢慢彼此了解后,罗姓人深感贾姓人不错,值得依赖。

有一天,罗姓人要回南方去了,祖茔得找人看守。他就跟贾姓人商量,把他的居所和土地让给贾姓人,唯一条件是看守好罗家的祖茔。他把家里能带走的东西带着,不能带的象征性地收几文钱。为了让贾姓人上心看守祖茔,逢年过节给上坟烧纸,他就把做香油的手艺贡献出来,教贾姓人做香油。贾姓人一看有地种、有房子,还能学一门手艺,就全心全意地接手了,并且起誓发愿照顾好罗家的祖茔,让他放心。贾姓人从小贾家村跨过界河,慢慢迁过来,在这里安居,于是就有了“贾家庄子”这个村名。

旧时香油作坊炒芝麻

罗姓人在这里居住期间,旁边王家村的人看罗姓人是外地人,就觊觎这些土地。他们知道明抢不合规,仍仗着人多,经常占些便宜。现在罗姓人走了,贾姓人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白得了他们垂涎三尺的土地,王家村人心里窝火,经常无理取闹。贾姓人迁入的人数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春天,王家村人的牲口把贾姓人地里的青苗啃了,贾姓人去找王家村人理论,也被骂了回来。正好这天,台子李家村三位姓赵的铁匠来贾家庄子打铁,贾姓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铁匠倒起苦水来。这当口正好王家村又来了人,双方争执中动了手。赵铁匠一看这形势,先是劝,混乱中也被打了几下。王家村人把贾姓人打了一顿,铁匠气不过,仗着年轻气盛,把炉子里烧红的铡刀抡出来,撵着王家村人沿街叫骂。王家村人一看这姓赵的是要拼命的架势,都不敢出声回应。这么一来,王家村人好久不敢再挑衅了。

贾姓人琢磨着,赵铁匠这么耿直又神气,能把王家村的人给镇住,要是赵姓人也在这里住,以后谁还敢来欺负!就像当初罗姓人对他一样,他提出请赵姓人搬过来一起居住,给地种,帮着搭房子,为了吸引赵姓人来,也把制作香油的手艺传给打铁的赵姓人,只要能过太平日子,不受欺负就行。

台子李家村也在界河的西面、贾家庄子村东北面,两村直线距离不到10里地。赵家兄弟一看,贾姓人实在,不难相处,就答应下来,由台子李家村慢慢迁入贾家庄子。这是清初的时候了,打这以后,界河边上贾家庄子的“香油梆子”“破铁筐子”慢慢发展起来。

招远人早已把界河石磨香油的梆子声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油梆子是桑树制作,用枣木棍子有节奏地敲,发出舒缓、厚重、有穿透力的声音,在村东头敲,西头的人家都能听到。

记得上世纪80年代,还有香油匠人挑担卖香油,东北到黄县边上,东面到罗山一带,南到车家坡,西到掖县东面。各家的主妇拿出用口袋或者小斗盛的芝麻、香油瓶子和零钱,换一两香油要用二两半芝麻。先称出芝麻,再用油提子打香油到油瓶,再收芝麻的加工费。有经验的主妇打开香油瓶盖,一闻就知道是不是真正界河石磨制作的香油。改革开放后,人们有钱了,才渐渐地不再换香油了。

古法石磨香油制作中

近年来,界河石磨香油制作技艺被招远市政府、烟台市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破铁筐子”的故事

打铁这个活计,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以前许多村子里都有铁匠,农闲时,各村经常传出打铁的叮当声。

铁匠不仅要有打铁的技艺,还要有力气,能吃苦。铁匠们挂着长皮子围裙,围裙上布满烫得大大小小的窟窿眼,从胸前到小腿肚子都有,戴的套袖上也是被火星子烧得大洞小孔,铁匠的脸上、手上也被烟熏火燎得黢黑。

农村家家户户都用农具,从大镢、铁锨、小抓钩、耧齿、耙,到家里的锅铲、撮子、火钩子、镰、铡刀,用久了都要修尖打棱,这就用到铁匠了。

打铁时最少需要二名壮汉默契配合,炉火把铁烧红,一人用铁钳把烧得通红的铁器从炉火中取出,迅速放在铁砧上,另一只手抡一只小点的铁锤,先打在烧红的物件上,引导那个双手抡大锤的铁匠击打物件。随着小锤子起,大锤跟着就砸下来,火星、黑铁屑四面飞起来。大小锤子舞动起来,上下翻飞,铁钳转动烧得通红的铁器,和着节奏,叮叮当,叮叮当……打制出合规的样子,而后迅速将仍通红的铁器插入凉水桶中,立刻激出一大团水雾和铁末子,呲呲有声,这就是淬火,作用是提高所打铁器的硬度和强度。

有句俗话叫趁热打铁,匠人也绝对默契配合,你一锤我一锤奋力“掂”,火星四溅中,连眼神都没有时间对望交流,就靠双方默契,把一件件烧红的器物锤打出新的制式。

在代代相传的打铁匠人中,有代表的人物是“飞钳贾树起,神锤王恩吉”。贾树起是王恩吉的师傅,在周边地区的铁匠同行中,这师徒二人的技术水平是出类拔萃的。能超群到什么程度?贾树起的飞钳可以把在打铁中飞起来的物件在空中接住,眼疾手快麻利准,直接放在锤台上继续无缝衔接锤打,周围看眼的人都为之暗捏一把汗。神锤王恩吉,别人需要锤打100次能成功的器物,王恩吉只需要30到50次锤打就能成功,一是他力气大,二是他锤打的力气使在“点”上。

各种铁制生产用具和家用工具都是铁匠打的,可也有不能打的,铁匠们说“小活不打针,大活不打铲”,因为铲头是铸造的,不能打。

贾家庄子村的铁匠打铁有独特的节奏,人们根据这节奏编了个诙谐的顺口溜:你当鳖,你当鳖,我不当,我不当,不当不行,不当不行,当,当,当就当,当就当。人们一听就知道贾家庄子的铁匠来了,赶紧拿出自家磨钝的家把什……

你可能还想看:

地瓜叶这样吃,让人吃不够

当儿童团长都干些什么?我曾经当过!

失散40年,跨越海峡终团圆!考考你眼力,照片中哪位是当红明星?

老“福山八景”之一“石门春波”究竟在哪儿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