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齿留香的童年美食:炒花生、玉米饼子蘸猪大油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朋友给了两罐花生酱,酱稠,酥香,甜咸相宜,抹在馒头上,唇齿留香。特别是酱里那脆脆的花生碎,更增加了它的韧性和咬劲,让酱香锦上添花。味蕾唤起尘封的记忆,回味酣畅悠长。
       我的娘家是莱阳团旺镇(以前为中荆乡)西石村,小时候,花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冬天,家里经常炒花生吃,当然炒的花生是有限的,不能尽着吃。“香香嘴(就行),不能有了连毛入,没了翻眼皮”——这是西间爷爷的原话,祖辈受过忍饥挨饿的苦,忧患意识还是很强的。
       西间爷爷是父亲的父亲,之所以叫西间爷爷,是因为还有东间爷爷。东间爷爷是父亲的二伯,他七八岁时贪玩被铡刀铡掉右手四根手指,没钱治疗,疼得哭瞎了双眼。父母结婚后,母亲毅然承担起了照顾他的重任,我们从小与他同吃同住,他和爷爷因分别住东间房和西间房,被我们称为东间爷爷、西间爷爷。
       东间爷爷那时才50多岁,可是牙齿早已无情地离开了他。对于他咬不动的食物,我们总有办法让他先吃上,比如当时的“美味”炒花生,就会用碓臼捣成面让他品尝。

       炒花生是家里非常有仪式感的事,一般选在星期天。西间爷爷亲自烧火,据他说,火要细细的,文火。先稍微给锅加热,锅干了就把花生倒上,不能等锅热了再倒花生,那样会使花生皮糊了仁不熟,花生在锅里要不停翻炒。总之铁锅炒花生是慢工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火急炒不熟生花生。炒熟了的花生必须凉透,让热气充分散发出来,这样吃起来才酥、脆。
       花生凉透,我们兄妹仨的工作就开始了。先拣出里面大又完整的花生,一人扒花生壳,一人搓花生仁的红衣,一人用碓臼捣花生,把一粒粒花生捣碎,直到捣成面,再盛到碗里端给东间爷爷。
       看着爷爷把花生面舀进嘴里,舌头不停地搅动,散落在胡子上的花生面也跟着滑稽地上下蹿动,我们忍住笑,期待着爷爷的评价。咽下第一口,爷爷说:“行呔,行呔,真香!”他边吃边说,脸上绽放着笑容。听到爷爷对我们的褒奖,我们才放心享用炒花生。炒花生真的很香!一家人吃着炒花生,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除了炒花生,小时候记忆最深的还有玉米饼子蘸猪大油。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玉米面饼子是“劳力饭”,适合出大力的劳力吃,因为它比地瓜、地瓜干、稀饭更垫饥,就像现在说的鱼、肉是“硬菜”一样。在馒头等小麦面食还没有成为主食时,玉米面饼子首当其冲,滋养着农村人的胃肠,充盈着他们的体力。

       晚上放学回家后,肚子咕噜咕噜地抗议。可大人们和土地亲近的时间更长,忙在地里舍不得回家,晚饭是不定点的。饭橱里有几个凉硬的玉米面饼子,干吃没什么滋味——“拉嗓子”,难以下咽,便偷偷趴到母亲炒菜用的猪大油坛子上,用筷子掘出一块均匀地涂在玉米饼子上。看着猪大油泛着白光,闻着油香,黄白相间的玉米饼子突然间就有了灵性,嘴里早已分泌出“消化液”。雪白的那层猪油不亚于今天的奶酪,成为玉米饼子的黄金搭档。
       此时也不在乎什么硬了、凉了,手拿玉米饼子跑出去和同伴们玩,甚至可以在没有吃上的同伴前炫耀一番。当然,他们也会回家如法炮制,我们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会互相咬口对方的饼子尝一尝谁的好吃。猪油里间或星星点点的肉渣如同今天花生酱里的花生碎,嚼在嘴里,喷香。

 吃完玉米饼子蘸猪大油,又有力气疯玩,女孩子跳绳、踢毽、趴猫、跳方,男孩子撞拐、打瓦、摔跤……伴随村子上空升起袅袅炊烟,父母唤儿声此起彼伏,我们一身热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当今物质丰富,世界互联,只需点点手机,天南海北的美食就会送上门来,但是除了童年的炒花生和玉米饼子蘸猪大油,目前还没有什么能让我想起来就口舌生津、心中温暖的。
      汪曾祺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其实,我忘不了的不只有童年的美食,还有家乡亲情的慰藉和一屋子的人间烟火。

注:以上照片均为资料片。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