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一遇!北宋郭熙领衔南宋四家真迹首聚,一生必看的中国艺术史不朽高峰

 夏雨6368 2023-03-29 发布于安徽

图片

- 将展玩“设为星标” 🌟

- 多多点击底部“在看”,也欢迎给我们留言。

微信公号改规则了,星标我们,推送时就能第一时间跟您见面。感谢您的支持。——展玩团队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2023.3.18 - 4.16

谁能代表中国艺术史上的“完美”与“不朽”?

答案指向宋代

但时间之外,还有空间——浙江杭州,西湖。

这个春天,时隔近900年,第一次,中国艺术史高峰——被并称为“刘李马夏”的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聚首南宋故都临安城。携手而至的,还有北宋郭熙、翟院深南宋马和之、李嵩,元代赵孟頫、黄公望等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名字。

2023年3月18日,“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南山路218号)开幕,以“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典垂百代——两宋传习书画展”五大展呈现一个贯通古今的伟大主题:

“宋韵与今辉”


👆关注「展玩视频号」,第一时间更新直播与视频信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唐南下江南时已值晚年。

由北入南,画家的境遇一如时局般跌宕,“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正是起初不为时人欣赏时,按捺不住发起的牢骚。直至重新服务于宫廷之后,在新山水的滋养之中,李唐才终于以八十岁高龄开创新画风。

南宋150余年,文化中心的由北向南,带来了江南一带的空前繁荣,画家也由此迅速转变北方风格,召唤出中国艺术史新的高峰。正是跨越两宋的李唐,影响了整个南宋宫廷的画风。马远与夏圭承其笔意,进一步推动变革,以“一角”“半边”的画风,赋予南宋山水更为诗意的表达。由此,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大变革由“刘李马夏”所完成。

近千年后,无论东方西方都公认宋代为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也将读懂两宋山水视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要领所在

而今回望,宋朝杰出画家笔下不朽的艺术作品,被视为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地。

尽管这种完美已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但这确实出于中国文化自有的独特标准——对真实性的再现,和对诗意的追求,都达到无与伦比的境界——一位在宋代被视为杰出的画家,不仅需要掌握前代的程式以此对描绘的物象达到“形似”,还需要具备有诗文等综合的艺术修养。“诗意”——好的画家能将画眼紧扣诗眼,而观众看画就如同在读诗。这或许便是千年回响不绝的“宋韵”关键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师古人——世之学画者必宗唐宋。宋人是高峰,也是后世艺术家心中的殿堂。

黄宾虹常常念及在清代有巨大影响的王原祁所言的“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瞩目之处所高悬的吴昌硕“与古为徒”匾额,也被理解为中国艺术家代代相传的“教旨”。

然而,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对古人的师法,对经典的承袭,绝不仅仅只是尊崇,更是一种抱负,是一种欲将自我置于历史坐标之中的决心。诚如潘天寿所言的“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承袭传统,继而寻求时代与自我的突破,从生生不息的传统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如果说这是一条中国杰出艺术家的必经之路,那么,这条路,李唐来过,刘李马夏来过,黄宾虹和潘天寿也来过。正是由此,黄宾虹酝酿出“内美静中参”的黑团团里墨团团,潘天寿为时代与民族立下“最高峰”。

↪️手机横向欣赏↪️

图片

航拍图:申博/摄

湖山大美,静默无言。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之中。

此时此刻,我们所面对的,正是一千年前宋人的现场,也黄宾虹、潘天寿师古人、师造化的现场。

一千年前,为什么是刘李马夏在西湖边定格中国山水画黄金时代的一笔?

100年来,为什么是潘天寿、黄宾虹在西湖边立下高峰?

他们如何回应他们的古人?而今天的我们,如何回应他们,又将为后人留下怎样的回响。

2023年3月18日至4月16日,中国浙江杭州西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请你来感受,湖山、故人、笔墨中的生生不息,并以此共同发问。

图片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作为核心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协同共力下,共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3件(组),包含两宋书画10件(组)。以展出作品之分量,足称为是2023年中国大陆首个重量级中国古代书画珍品真迹展。历代书画大家代表性作品荟萃一堂,宋、元、明、清均有重要文物参展,直观呈现浙江人文景物对于中国美术史的独特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全球存世不足十件的北宋郭熙真迹之一,云南省博物馆藏《溪山行旅图》首次外借,作为云博“镇馆之宝”,它在本馆展出次数都屈指可数,此次杭州展出几乎堪称“一生一次”的机会。藏于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的北宋翟院深《雪山归猎图》,也颇难得一见。

天津博物馆藏李唐《濠梁秋水图》,即李唐在两宋之间风格转变的过渡期代表作,是稀见的宋画珍品;

南宋四家之中,刘松年画作传世极少,此次展出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四景山水图》为其代表作,四幅分别绘彼时西子湖畔四季轮转,古人幽居于湖山的闲逸生活,令熟识西湖景致的杭州观者似乎穿越800年的时空与之情深共鸣;

辽宁省博物馆藏马远《松寿图》、上海博物馆藏《雪屐观梅图》、故宫博物院藏夏圭《烟岫林居图》皆是马夏典型之作。

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李嵩《西湖图》卷亦占据本次展览C位之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绘西湖全景的画迹。而在我们看来,一旁上博藏宋画精品佚名《柳下双牛图》页也相当可爱尤人。

浙江省博物馆藏元赵孟頫《吴兴赋》为其知名的行书精品,元四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亦是为国宝,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多件后世精品对这件名迹的尊崇与呼应。南宋马和之《毛诗图》、明代沈周《湖山佳趣图》、吴彬《莲社求友图》等均为来自各大博物馆的顶级藏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

近900年后,南宋四家春日重回故地

「刘李马夏」真迹首次杭州齐聚


“冥冥之中,刘李马夏在同一晚到了。”总策展人之一余旭鸿时时感慨。

四大家曾朝夕相对的湖山依旧,但这却是近900年来他们的作品首次重聚故都,没有人想到,这样一场具有文化史意义的相聚难度是如此之高,但他们的抵达却又是如此意外的默契。这样的凌晨,西湖上的波光也更为可爱迷人起来。

春雨夜,登上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顶楼露台,缭绕水雾中依稀辨认南北两座高峰——雷峰塔、保俶塔依然相对而望。

同样的视角,落在近八百年前这卷画上——画家或许正是从不远处的玉皇山脚大门拾级而上,从凤凰山沿路登顶,站在南宋皇城俯瞰。有后世研究者认为,这一最佳视角,除皇家禁地余处或不可得。

这就是迄今发现最早描绘西湖全景的绘画,南宋李嵩《西湖图》,此刻,它正躺在美术馆一楼“圆厅”。

一门之隔,穿过游人如织的南山路与柳浪闻莺,西湖水仍与彼时一般,在春风里缓缓激荡。

南宋 李嵩 西湖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美术馆向南大约一公里,就是古清波门。

南倚吴山、玉皇山,紧挨着柳浪闻莺,这里是南宋杭州城城门之一。走出这道门,便是西湖。

想来,当年刘松年朝夕所见,与今人也并无二致。

刘松年就住在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名,又因清波门当时为暗门,多被称为“暗门刘”。他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曾被授予金带,这是赋予南宋画家的最高荣誉。

展览第二部分开篇,刘松年以精妙诗意的画笔将800多年前的西湖四季呈现我们眼前——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卷

故宫博物院藏

  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松年存世作品在南宋四大家中最少,有“平生不满十幅”的说法,而这件《四景山水图》耗时数年绘成,用心精巧、笔力细密,更显珍稀。

徐邦达先生曾撰专文谈刘松年此卷,认为《四景山水图》不同于南宋四家中李、马、夏三家最显著的即在于用笔。他说:“'骨法用笔’,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列为第二条——仅亚于'气韵生动’这总要求。”如刘松年此卷,“笔法一变,使得整个风格,就起着很大的变化,谁说谢赫过分重视笔法,是不太恰当的呢?”

图片

展览现场的《四景山水图》


当然,李唐是四家中最资深的一位,他侍奉两朝宫廷,画史上历来有“两宋山水,一代李唐”的说法。李唐尤其在山水画上开宗立派,更为南宋山水画主流开辟了新时代——几乎整个南宋画院都在向他学习,马远、夏圭皆承袭其笔意,刘松年因师承李唐弟子张敦礼,也受其影响深刻。

对自身艺术造诣极高皇帝徽宗来说,绘画的趣味远比教化作用重要。北宋后期画学考试即围绕于此,要求画家须有诗文等综合艺术修养。“诗意”,尤其关键。

某次图画院考试给出唐人诗句“竹锁桥头卖酒家”,要求应试者以此创作传达诗意,一众考生都在酒家上下功夫,而唯有一人画桥头竹林外,只挂出一酒字帘。原来,“锁”才是本句诗眼,宋徽宗大喜,钦点那位考生为魁首。

这就是李唐,彼时年已四十八,自此入成为宣和画院待诏。

他也有过迷茫的时刻。从北宋迈入南宋,李唐不论从地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变,画风亦是如此。

南宋王朝落脚在杭州后,李唐与其他流寓四方的北宋画家来到这里。原本擅长的北方山水画一度遇冷,只能沦落街头鬻画为生,以致无奈写下“早知不如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直到南宋朝廷恢复了“御书院”等艺术机构设置,李唐在市面上的作品无意被太尉邵渊发现,才终于复职重入画院。

如果说,《万壑松风图》——这件北宋山水画中三大高峰之一,还保留着李唐南渡前浓厚的北方色彩,那么此次展出的天津博物馆藏《濠梁秋水图》已显示出李唐风格的转变——画面镜头拉近,临水横式近景,皴法上出现了大量侧锋用笔,以稳健的笔调描绘了安徽凤阳濠水濮水一带的幽静风光。故事情景来自《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的著名论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画史上诸多收藏家的收藏印都能在此幅画卷中找到:明代收藏家安国、项元汴;明末清初鉴藏家梁清标,以及清初宋荦等。此画还曾入藏清乾隆内府。

宋 李唐 濠梁秋水图 卷

天津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局 部

图片

图片


马远和夏圭更常被放在一起,有“马夏”之称。

李唐将北宋末年的小斧劈皴发展为苍劲的大斧劈皴,开南宋院体山水之风,马夏则将这种画风进一步向前推动。两人构图讲究留白,故又被叫作“马一角,夏半边。”

马远一门五代皆位列画院,画史罕见。作为北方画家,为了画好南方的山水也下了一番功夫,明代文徵明称其“作画不尚纤妩媚,唯以高古苍劲为宗。”

画史记载马远绘画数量较多,可惜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这次展览中将难得亮相两件——

《松寿图》是典型马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仅选取了险峰的一部分山崖,峭拔方硬,苍松斜伸而出;一位高士正在悬崖下的石台上,仰目远眺。此画上端有宋宁宗赵括七言诗。

《雪屐观梅图》是马远所绘巨幅雪景山水,画中冷寂幽远的意境扑面而来,石间松鼠高耸入云,而远方山头白雪皑皑,高士在这辽阔高寒的天地间,静静凝视着一株苍劲的古梅。

南宋 马远 松寿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 马远 雪屐观梅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圭和刘松年一样,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同样师法李唐,董其昌认为夏圭更为简率,《格古要论》中评价其山水从布置、皴法来看与马远类似,然“其意尚苍古而简淡……气韵尤高”。

《烟岫林居图》是夏圭小景画代表作,钤有明清收藏家项元汴、高士奇等藏印五方。

南宋 夏圭 烟岫林居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2.

划时代,近四十件宋元明清真迹
全球仅存不足十件郭熙画作之一现身

明代画家李流芳明白,想要忠实传达眼前的山水,几乎不可能。与美景邂逅那一刹那的震撼、心动,难以言说,更遑论用画笔传达。

“凡山水皆不可画。然不可不画也,存其恍惚而已矣。”

千百年来,画家们施展浑身解数,只为呈现那一瞬间的“恍惚”。

中国山水画最珍贵、最动人之处,即在于此。这些古老的画作留存至今,才令今人得以无限接近那时、那地的山水。

瞬间,永恒,在此时、此刻、此地交汇。

“湖山揽胜”展从两件珍罕的北宋画作开始,观照北宋绘画,更能体味到时空变换之下南宋绘画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一件是云南省博物馆藏郭熙《溪山访友图》,另一件是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翟院深《雪山归猎图》,两件皆极少露面。

图片


郭熙是宋神宗最喜欢的宫廷山水画家。他的传世代表作《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山水画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彼时官府殿阁的新建布置中都使用了他的山水。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存世真正可信的不足十件。云南省博物馆所藏此件《溪山访友图》为郭熙中年作品,作为镇馆之宝,据说在本馆70多年历史中展出次数亦屈指可数,不超过两个月。

此画大约在清初为梁清标收藏,后入乾隆内府。流入民间后又入捐云博,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邦达先生鉴定为郭熙真迹。

画幅右边山石上署“臣郭熙”三字,左上方则有乾隆御题。

郭熙在山水画实践和理论上都贡献突出,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他总结了山水画布局中的“三远”,《溪山访友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此画论亦奠定了郭熙在画史上不朽的地位。

宋 郭熙 溪山行旅图 轴 

云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翟院深是追随李成画风的北宋前期画家,当世公认学李成最好的三人之一。据说李成孙子曾四方寻购祖父画迹,许多都是翟氏之作。然而也因与李成风韵相近难以辨别,画名被湮灭。

如今所见翟院深作品仅见此件《雪山归猎图》,所绘为北方山区冬日凛冽的景象,雪山、枯松,一派萧疏。

宋 翟院深 雪山归猎图 轴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

黄公望「剩山图」加持
江南气韵与永恒的西湖

对于整个中国艺术史而言,浙江山水确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南宋以来文人墨客多居江南,南宋四家之后,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吴镇、王蒙,明代浙派戴进、蓝瑛,清代好写西湖山水的“四王”笔下,皆是江南山水。

元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公望带来了平生最重要的名作,《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画中的富春江在杭州西南角,也是黄公望隐居多年的地方。改号“大痴”是他对世间的睥睨,在江南岸的青山绿水中真正投入到绘事之中。

《剩山图》全卷用笔或平缓沉静、或洒脱纵逸,所绘景象或幽远深邃、或清朗开阔。黄公望在题跋中谈及,此卷一直从至正七年画到至正十年,他总是随身携带,忽有灵感便添上几笔,陆续画了三四年之久。

最终绘成那年,黄公望已八十二岁。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公望的老师,历经宋元两代的赵孟頫,在四十九岁那年以书法展现江南气韵。

吴兴,今天浙江湖州,是赵孟頫故乡所在。二十多岁那年,怀抱着对家乡的深情,赵孟頫写下《吴兴赋》,洋洋洒洒歌颂吴兴山川之美、文教之盛。

不过,眼前这件墨迹《吴兴赋》却是赵孟頫二十年多年后所书就。大德六年(1302),赵孟頫年已四十九,意欲告老还乡,回望此间浮沉与年轻时代所作《吴兴赋》,相比各种思绪乡愁涌上心头。

元赵孟頫行书吴兴赋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湖,无疑是江南山水画中最闪耀的母题。

对沈周来说,午夜梦回,西湖秀美的湖山时常萦绕在心头。

明成化七年(1471)初春,年近六十的沈周与好友结伴前往杭州游玩,直到三年后仍念念不忘,于是便有了《湖山佳趣图》上的眷恋:“顷年自杭游回,梦寐未尝不在紫翠间也。”

明代谢时臣画西湖三月即景,两位公子纵马联骠,从杨柳花树的苏堤六桥驰过。

明 谢时臣 苏堤联骠图 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明 沈周 湖山佳趣图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辽博所藏明代赵养志《西湖二十景书画册》,此次是第一次展出。册页以墨笔、设色绘西湖二十处名胜,又有陈继儒、李流芳、董其昌等二十人诗作相配。

清代王原祁,则以长达六米多的画卷,为帝王画下《西湖十景图》。画面自钱塘门始,至涌金门外问水亭止,将西湖十景尽收其中,收尾相接,如同360°环湖指南。画卷中以泥金一一题写了125条景目,此次全卷展开。

明 赵养志 西湖二十景书画册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


清 王原祁 西湖十景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

师古人师造化
杭州七年黄宾虹的临古与实践

“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有人懂。”就在美术馆斜对岸的北山路栖霞岭31号(原32号)居所里,黄宾虹常常这样道。

黄宾虹来杭州的心愿,也早已有之。

1920年岁末,一场大雪,黄宾虹与太太从上海直奔杭州西湖赏雪,投宿在湖滨旅馆。20多天,日日湖中泛舟,黄宾虹身边常带一本小册子,每到一处总是画下眼前风景。一日暮色时分,在金沙港岳坟一带泛船,正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风光,黄宾虹说:“杭州地方真好。”太太应声 “最好住家在杭州。”他接着感叹:“何尝不好,可是住在杭州地方也不是简单的,我们是没有条件住在这里的。”

28年后,一切成真。1948年,85岁的黄宾虹应聘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由北平南返杭州。

黄宾虹相当重视临古,故而收藏颇丰。入杭开学之际,他将自己收藏的四十件古今名画——仅是其收藏的冰山一角,在外西湖的学校陈列馆公开展览两天,作为给师生的见面礼。黄宾虹亲自撰写说明文字,邀请到马一浮这样的宾客亲自接待讲解,不厌其烦,答复问题。与文化相对保守的北平相比,杭州的学术界对黄宾虹的到来,表现出了广泛的接纳与认可。西湖的山水之助,深厚的文化积聚、开放的学术氛围,也令黄宾虹的艺术,在此处得以升华。

图片

图片


次年7月,杭州孤山罗苑的校园,一天,入学不久的方增先(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走出教室,同学指着一位正对着西湖写生的老者说:他就是黄宾虹。老者拿着一手掌大的本子,方增先趋近望了一眼,心底很是疑惑——他笔下所画与眼前所见的湖光山色,完全不同。

对黄宾虹而言,无论师古人或是师造化,都是将它们内化为自我的一个过程。正是在杭州七年,黄宾虹在他生命最安定的岁月里,完成了画学变法的最后阶段。他内心始终信念坚定:“东方文化,历史悠远,改革维新,屡进屡退,剥肤存液,以有千古不磨之精神,昭垂宇宙。”他曾反复提到绘画的“内美”——其内涵包括了自然美、书法文字、画体、画的结构、法则以及作者的品质、学问、胸襟和境遇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化精神,而这,就是中国画的“实质”。

图片

黄宾虹 黄山松谷五龙潭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片


图片


本次特展 “夜山钩古——黄宾虹宋画研究及其传承”分为“传模钩古”“登临纪游”“澄怀观化”三个板块,展出各类作品及文献60余件(套),从各个方面观照——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

黄宾虹一生临古不辍,大量存世临古画稿,多用简笔勾勒山水轮廓,即其所谓“钩古画法”,追求“有以不似原迹为佳者,盖亦遗貌取神之意”。“钩古”是黄宾虹融通古今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黄宾虹晚年变法的一个重要契入点。“传模钩古”板块中,集中呈现了黄宾虹临摹宋代山水名家的画稿,展示黄宾虹是如何以其特殊的“钩古画法”参悟宋画传统,为其后二十年的创作带来了无尽的启发。这些画稿大部分完成于1925至1948年这二十多年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黄宾虹一生南来北往,登山临水,遍赏祖国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尽收画中。这些师造化作品并非全是当时游览观察所作,有的是多年之后的回忆重写,有的甚至是在当年创作基础上的重画。此板块选取黄宾虹登临黄山、雁荡山、金华万罗山、武夷山、终南山、歙县渔梁等地的纪游之作,重点强调黄宾虹以造化自然印证“北宋画法”,又“法北宋人画”体悟自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基调,有相当多的重要精品。

图片

黄宾虹 山水横幅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片

黄宾虹 青城山中坐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黄宾虹 渔梁图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5.

仰之弥坚的高峰
潘天寿的的承古开今

黄宾虹在杭州的最后七年,潘天寿常来看他,相互谈论绘事,也请他鉴定学校新收到的古画。

心有古人勿忘我,同样是尊崇古人,但相比之下,潘天寿的画面,要比黄宾虹“强悍”许多——这当然与他的内心有关。所以,同居于西湖之畔,潘天寿看到更多的是南宋马远夏圭、浙派以及浙地山水的沉雄健拔。

建国伊始,新的社会环境对于传承了成百上千年中国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1950 年代末期,随着徐悲鸿、齐白石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家先后谢世,作为时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院长的潘天寿,被推到了艺术思潮的风口浪尖。

1957年,潘天寿在《美术》杂志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 一文,坚定地扛起了中国画这面大旗。《谁说》一文,系统地对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这三个导致“必然淘汰”的问题,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1961年4月,潘天寿正式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学习,使得中国画教育终于走上了符合国画发展规律的正途,从而培育出传统功力深厚、个性鲜明的画家,并逐渐形成极具特色和影响的浙派画家群体,如以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家。

在这些背后,潘先生是有宏观思考的,正是精深的艺术史研究和深入的绘画实践,使潘天寿始终葆有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自信,他提出了“中西艺术拉开距离”和“两个高峰”之说,坚守中国画独有的表现特点和艺术高度,在笔墨精神、章法构图、意境格调上将传统中国画推向现代,为传统绘画的内生性发展指引方向,为20世纪中国艺术矗立起一座仰之弥坚的高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特展三“自是本色——潘天寿的承古开今”,由“源古通今”到“审物问道”,展出潘天寿代表性作品近40件,呈现了潘天寿守常达变、借古开今,为民族艺术增高阔的求索之路。

所谓“常变”,正是继承和创新。潘天寿早年出入青藤、石涛和八大,会心浙派,上溯马夏,远追北宋,又从沉雄健拔的浙地山水中得法,铸炼出简豁雄奇、沉穆高华的画风和境界。他感天地时势之变化,以兼收并蓄之世界胸怀、登峰造极之强烈意志,在笔墨精神、章法构图、意境格调上将传统中国画推向现代,为传统绘画的内生性发展指引方向。

本次展览中有许多多年来首展的精品巨作,也有罕有展出又在潘天寿艺术创作道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如1945年创作的《浅绛山水图》,是潘老长时间悬挂于画室中的得意之作,其故居纪念室中长期悬挂着复制品,这次终于可以目睹真迹。20世纪40年代是潘天寿追寻个人风格面貌的转折时期,此作中其经典图式已经完全显现——单线勾勒的巨大山石横亘画面中央,近景丛树、中景聚积的山坳城郭以及远景的辽阔江岸,化解了巨石易造成的拥挤闭塞之感。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化用传统笔墨、构图与意境而又自出己意的创新路径。

又如进入展厅的第一件小幅创作于1931年的《青绿山水图》,方型的石头已显露出他后期巨石造型之端倪。画中题诗为潘天寿作品中常见,表明其早年间便开始思考中国画自律性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即融合南北,从明清写意性灵派直溯元人笔墨、宋人丘壑的过程。作品中,潘天寿借鉴了南宋马远、夏圭刚劲、洗练的布局,笔墨上兼有石涛之灵动与浙派之霸悍,青绿设色沉厚而不失明快。

图片


图片


1933年的《八开杂画册》,是他早年在新华艺专时期的册页,非常精彩。还有1958年的《隶书青铜器铭文》,能够体现出他学习的一个状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如1936年的《梦游黄山》,全图意境不仅得力于潘天寿对黄山景色的心领神会,来自于梦境幻象的奇幻催发,更根植于潘天寿对唐宋笔墨精神的深切领悟。此作是潘天寿趋向简洁明豁画风的开山之作,在其艺术创作道路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此外,《雨霁图》《夏塘水牛图》《映日荷花别样红图》《石背懒蛙图卷》《记写雁荡山花》等均是潘天寿极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最后,一个来自黄宾虹先生的惊喜,与大家分享,展玩——亦是我们自己独有的读画方式。感谢现场发来图片的专家老师。

图片

黄宾虹 论宋高宗书画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