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胖or瘦?——探究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变迁

 青梅煮茶 2023-03-29 发布于江苏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

图片

撰稿 | 任钰琪   

图源 | 维基百科 搜狐网 百家号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制图 | 汤芷芊 周婷婷

排版 | 王嘉宁    

编辑 | 方   程 赵佳琪

全文 5443 字

阅读时间约 15 分钟

图片

当我们提及中国古代的女性审美特点,或许会想到“环肥燕瘦”,或许会想起唐代美人的调侃。人们对过往历代的女性审美似乎早已形成一种既定的印象,“以胖为美”似乎也作为唐代审美的代名词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漫漫千年文明中审美的发展脉络究竟如何?这当中一定有更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探究。

追古——生生谓之“美”

人的审美意识大概源起何时?《先秦身体审美的普遍美学意义》一文提出,身材在人的审美意识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基础性”与“优先性”。通过观察原始社会时期的诸多雕像和壁画不难发现,那时的女性塑像和男性塑像的特点都好似与自然的“性”联系在一起,可看出原始社会的第一文化主题——生殖崇拜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要生存,便要有力量,瘦弱的身躯自然无法满足所需。较高的死亡率和“人多力量大”的心态也使“生生繁衍,代代不息”成为祖先们心中无可撼动的理念。因此这一时期的女性审美多表现为“硕人之美”

原始社会女神雕像

当然,人们于自然界中“生”,也于其中“存”,认识“自然”成为先祖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人们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依靠着大自然。因而,彼时人们对美的认知与刻画往往以“自然”的方式呈现着。诸多原始雕像、壁画都以最原本、直观的形式塑造着女性形象,它们无限地向本真靠拢,也将“自然之美”蕴含其中。

当然,“自然”不仅体现在刻画的方式上,同样还以各种具体的意象呈现。正如《诗经·卫风·硕人》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其中“柔荑”“凝脂”“蝤蛴”等皆为自然之意象,作者借此来夸赞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貌,不仅流露出其对“硕人之美”的领悟,同时也将自然与人相融合。概括来讲,原始社会时期的女性主流审美一方面体现出以“硕”为美的特征,另一方面则处处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除了“自然之美”,“威仪之美”也曾在先秦盛行一时。相比于体态,它更强调人的神态,这与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联系紧密。从《论语》中的“恂恂如也”“踧踖如也”及《左传》中的“威仪三千”等词便可看出彼时儒士对“威仪美”的追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审美诉求并非单为女性设立,更多是对礼乐制度下的世人的规范。

到了汉代,“修长苗条、轻音飘逸”逐渐成为主流的女性审美标准。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以赵飞燕为代表的“燕瘦”之态。《飞燕外传》曾形容她“善行气术,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这样轻盈修长的体态很快受到汉成帝的青睐,也为当时的文人大夫追捧,形成一股潮流。这样的审美观念绝非凭空偶然生成,它背后离不开长期的文化积累与沉淀,而这源泉很可能来自楚地文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作为推翻秦王朝的主力军,楚人及其文化在秦末产生极大影响,并融入此后形成的汉文化之中。

《“燕瘦”审美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初探》一文中指出这些楚人“一方面,由于从小受到楚文化的熏陶……对楚文化有天然的感情和深刻的领悟;另一方面,又愤于秦统治者对楚文化的排斥与摧残因而不约而同地从内心深处激起一股复楚文化之古的热情。”汉楚文化自有相通之处,女性审美文化也包含其中。楚人追求纤细苗条的身材,《楚辞·大招》中就用“小腰秀颈”“丰肉微骨”等词语描写美人,民间亦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一类俗语广为流传。汉代对美丽女性的描述极为相似,如王粲笔下的“丰肤曼肌,弱骨纤形”,汉代舞女图中的舞女也具有修身细腰、轻盈翩翩的特点,著名的“长袖舞”尽显这一风格——“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摄蹀而容与”描绘的正是这一动人姿态。

图片

汉代舞女

魏晋时期,汉代流传下来的“细腰纤瘦”之风仍然流行,并且有了一定新的发展——此时的女性主流审美不仅有“瘦”的表现,更多了些“弱”的姿态,强调“阴柔之美”。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男性在着装打扮与体态姿容方面都有一种“女性化”趋势,男扮女装尤为盛行,这可谓是一种社会性别在外表呈现上的突破。这种异变与彼时社会时局和士人心态的动荡有着密切联系——政治王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五胡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愈发广泛……传统事物不断地被打破,“新”的元素不断产生,对个性释放的呼唤与日俱增,审美心理的易变也包含在其中。

时间推移至唐,这个人人尽知“以胖为美”的朝代。丰腴、圆满、肥胖……或许都是我们在观察唐代女性塑像与绘画后留下的第一印象。那“以胖为美”审美标准都始终贯穿着唐代吗?实际并非如此,唐代的审美亦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大致将唐审美发展概括为初唐、盛唐、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唐代承继了前朝以轻盈纤瘦为美的传统,总体上仍是以“瘦”美之风为主。如《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女》中就写到“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不过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审美观念也随着心态及社会风气的变化而不断转变,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实现了转型的突破。如《旧唐书·外戚传》中对太平公主的描述是“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可见与以往“杨柳小蛮腰”的潮流有所不同。

第二阶段为盛唐时期,此时“以胖为美”已成为主流。值得一提的是,除内部稳定昌盛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外,这一主流风尚的形成离不开一大重要外部因素——胡风的盛行。李氏王朝与胡文化的联系极为密切。除血缘因素外,胡人善骑马尚武功的传统也对大唐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影响不止对于男性,对妇女也有产生了同样深远的效应。出自关陇集团的李唐王朝深受其“尚武”的军事传统影响,而在这种风气中长大的王室女性自然不免会带有着几丝豪迈。李渊曾感叹女儿平阳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也以丰腴雍容的美貌为世人所知。渐渐地,“以胖为美”便成为了一种主流审美,由官家传入民间。

图片

唐代女性塑像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治急剧衰落的同时,审美文化也发生了剧变。战乱让唐人信心大失,同时对胡风的态度也由极力推崇转为摒弃。再加上此时文人们对南方华夏正统文化的大力倡导,主流女性审美观念也由“圆胖”再度向“轻瘦”转变,直至晚唐时期再度掀起“以瘦为美”之风,这都与国民心态的大变化相联。《论唐人前后期女性审美习俗演变》一文也指出,战乱导致人们大量南迁,逃难途中需要长途跋涉,常出现食不果腹的状况,壮硕女子也会慢慢因此而消瘦下来。

宋之后直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瘦”似乎一直处于主流女性审美的核心位置。宋代,女性的纤瘦娇柔之态备受士人们的推崇。如柳永笔下的歌女是“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苏轼也曾形容舞女为“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销。”

除诗词中的描写之外,这一特点还能够从传统服饰——“褙子”在宋的发展中窥见端倪。褙子又名“背子”,是一种不分贵贱,男女老少皆宜的大众化服饰,“恰到好处地成为宋代女性穿衣的典范”。不论是市井劳动妇女,还是身份显赫的大小姐,都以“褙子”作为一种基本服饰。它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多数观点认为其产生于隋唐时期。在宋代,褙子发展出许多新的特点,进入盛期。宋初的褙子继承晚唐之风韵,有“褒博宽大”的特点。后来随着理学的兴起,“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也融合进民间服饰之中。在前朝的基础上,宋代女式褙子呈现出“狭长窄瘦”的发展趋势,不再同过去那般张扬与开放,而是显得更加含蓄内敛,也更能彰显女性纤柔之美。

图片
图片

身着褙子的古代女子

(两图分别为《瑶台步月图》、《招凉仕女图》局部)

元朝承继宋代风尚,关汉卿一首失牌名的残曲中曾描写道:“人闹处,忽见一多娇。一点樱桃樊素口,半围杨柳小蛮腰。”马致远的《【大石调】青杏子-天赋两风流》中也写到:“标格江梅清秀,腰肢宫柳轻柔,宜止兰心蕙性,不惟皓齿明眸。”明清时期的女性审美则是强调“阴柔”“纤弱”“忧郁”,到清代甚至有种病态化的趋向。

以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为例,图画中的女性普遍身型瘦弱修长。如清代画家费丹旭的代表作《十二金钗图册》中的女性形象,多为“体态婀娜、纤弱俏艳、细眉柳眼的'削肩美人’”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与当时的士人心态密不可分。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同时,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地方大大小小的动乱此起彼伏。在高压与不安之中,文人大夫们的宏图报复在忧虑中日渐消磨,其内心难免伴随着整个社会的风气走向消极、黯淡,于是对“静、柔、瘦、弱”的意象有着别样的追求。

纵观中国古代女性审美之风的发展,“美”的标准总是发展变化的,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每一个朝代的女性,不论胖瘦,一颦一笑间都富有生命。这不仅彰显个人的生命张力,更体现自然于人类不息的生命启迪、千年文明不偃的生命力量、一个民族永续的生命火焰。在不同审美价值的背后,都是先人们对自然美、生命美、文明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代代延续,生生不息,谓之大美。

望今——健康谓之美

追古。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美学的流转交换,看到了熠熠的生命力,亦看到了在封建社会所倡的主流审美下,女性的挣扎与无奈。

望今。当下社会中“瘦”似乎仍然位居主流审美的核心位置。然而,时代有时代的命题。在倡导审美多元化的今天,“瘦”似乎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期望——健康。

强调“健康美”,大概是因为“不健康美”所产生的危害在今天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这种不健康既体现在生理上,也存在于内心中。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深受病态审美观危害的女性比比皆是。在封建社会下,女性常常以牺牲个人身体健康为代价来迎合社会上层的喜好。早在战国时期,一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自南朝末逐渐兴起的“缠足”之风。它最先开始于宫中:舞女们为极致地体现娇小之风,便采用裹脚的方式强行改变足的大小,从而更好地取悦君王。后来这一风尚渐渐由宫中传向贵族家庭中的女性,再不断深入平民百姓家中。这一极其病态扭曲的审美之风就这样吹过数代王朝,历经近千年之久,无数女性的身体健康与心灵自由也因此被摧毁殆尽……

过分追求“瘦”所产生的不健康心态也同样在给我们的心灵裹上了厚厚的“缠脚布”。透过互联网平台,别人所展示的“完美身材”很容易在不觉间成为约束自身体态的标准。在过分迎合大众眼光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上“肉肉”的忍耐度也不断降低。越来越显著的“身材焦虑”这一问题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中国青年网于2021年5月8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超六成表示有身材焦虑,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比例。

图片

中青网关于大学生身材焦虑问题的调查数据

想要缓解这种焦虑情绪,我们首先要明白:健康的审美谓何呢?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作者看来,健康审美的首先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他人的目光与看法,同时也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懂得悦纳自己,慢慢地,美也就清晰了。在主流审美之风盛行的同时,对所谓“非主流”之美采取包容的心态,或许更有利于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过,“包容”并不代表“纵容”,度的身材管理于健康仍是十分必要的。同过瘦一样,肥胖也正逐渐成为健康的另一大杀手。比起单一的瘦或胖,“匀称”“健美”或许更值得成为我们追求的一种审美目标。

当然,改变固然重要,然而这其中程度的把握同样重要。上述调查显示:面对身材焦虑,有85.82%的大学生表示会为身材做出改变,其中68.1%会通过运动减肥做出改变,但即便是运动也需要循序渐进,以个人的身体状况为基本考量,切忌为追求速成而采取催吐等极端方式。否则不仅难以达成心目中的效果,更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视频博主会利用人们的“速成”心态,以“三天暴瘦10斤”“一周保证掉秤”一类的噱头制作难以保障科学性的“健身”视频来博取流量。这些“健身”可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图片

正在锻炼的女子

古之谓“女为悦己者容”,今谓之“女为悦己而容”。这其中改变的不止是一个字,更是时代打磨下的女性审美心态。自信昂扬的、生生不息的、健康勃发的,是美的姿态,是追求美的姿态,更是千年来中华审美文化蓬勃发展的姿态!生生,谓之美;康康,谓之美;勇敢追求美的我们,亦是最美的存在!

图片

参考文献:

【1】方英敏:《先秦身体审美的普遍美学意义》,《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

【2】唐明辉、李丽萍:《“燕瘦”审美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初探》[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05期

【3】牛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与女性审美取向》[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04期

【4】邓开天:《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06期

【5】罗丹妮:《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0年第07期

【6】卿源,梁惠娥:《宋代服饰“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05期

【7】左洪涛:《论唐人前后期女性审美习俗演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

【8】王媛宁:《元散曲中女性审美及其文化意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第09期

【9】张园园:《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女性审美》[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第05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投稿邮箱

chunqiurenwen@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