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淀古镇 沧桑七百余载

 whhbjh 2023-03-29 发布于北京

▌吕 勇

如今中关村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着极高的辐射力及影响力。中关村园区所在的区域:北倚海淀路,西邻苏州街,东接中关村大街,南临海淀南路,曾经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海淀镇。不妨将时钟回拨,追溯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海淀大街与海淀西街相交处有一棵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槐

离古槐不远处有萨利宅院遗存

海淀路与颐和园路相交处有火神庙遗存(现已经腾退)

清代建有军机处值房

海淀区地处北京西北郊,曾是一片含水量丰沛的地域,这从“海淀”二字也能够看出来,从玉泉山流下来的潺潺溪水与万泉庄涌出的汩汩清泉,经年累月汇聚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淀,这里也成为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的宜居之地。

很早的时候,就有老百姓在这里傍水而居,种稻捕鱼,并逐渐形成村镇。元代《中堂纪事》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赴开平,三月五日发燕京,宿通玄北廓,六日午憩海店”。忽必烈旅途中在“海店”休息,“海店”指的就是海淀。

海淀镇的兴盛是在清中后期,彼时在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上修建的五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已逐渐落成,圆明园、颐和园则成为清廷的第二政治中心,帝后常驻跸于此“避喧听政”,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为方便谒见皇上太后,纷纷选择了距颐和园不远的海淀镇建造住宅和私家园林。

居住的人多了,围绕着这里居民衣食住行的各种行业便应运而生,至清末,海淀镇已有相当规模。1949年后,北京市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时,便将西北郊以海淀命名,海淀区由此诞生,所谓“先有海淀镇,后有海淀区”。

清代时这里汇集了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许多商铺,有银号、当铺、茶庄、药铺、鱼铺、肉铺、糕点铺、香蜡铺等,是京西北最繁华的城镇。

海淀镇的商业街有三条,北边的名为老虎洞,中间的是西大街,南边的是南大街,这三条街巷首尾相连又各有特色。

北大街称老虎洞,这一名称很有趣,外人乍一听有些懵懂。其实老虎洞,既无老虎也无山洞,究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明末时胡同西口(也有称东口)有座小庙,庙里有两只玉石雕刻的老虎;另一种说法是古人将堤形道路下的拱形涵洞称为老虎洞。

老虎洞胡同并不宽敞,为东西走向,号称“小大栅栏”,是全镇店铺较集中的一条街。正因为如此,也引发了不法之徒的觊觎。据清《步军统领衙门奏请将疏防劫案之守备等惩处一折》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的八月初三凌晨,盗贼(人数不详)潜入了老虎洞,趁人们熟睡时连续盗窃了两家银铺,共窃走白银550多两,盗匪作案时还打伤了店主郭氏,尔后逃之夭夭。550多两白银按当时的市价,足以买下12套临街铺面,还有盈余。由于案发地临近军机处值房,等同于宫闱要地,这起持械入室盗窃案件就变得非常敏感,这也惊动了咸丰帝。

有人不解,军机处本是设置在故宫养心殿门前,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办事机构怎么会在海淀镇?

前文提到清代帝后常住跸颐和园、圆明园,而军机大臣必须随扈应召承旨,清廷便就近在古镇也设置了一个附属值房,这排值房距被盗匪光顾的那两家银店仅一步之遥。咸丰闻报后震怒,“叠经降旨,将管营汛(戍防的军队——注)及副指挥等官摘去顶戴,分别议处,饬令迅速严拿。”也就是将卫戍部队的正副司令撤职查办,同时严令步军统领衙门迅速破案。这起“惊天大案”是否被侦破没有相关记载,但此后老虎洞的安保措施肯定提级升格。

西大街又称买卖街,当年路西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建筑,这是一栋两层小楼,具体年代不详,也无法知晓当年的用途,但从楼体外立面的装饰风格及规模上推测,像是钱庄票号之类的大商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小楼主要经营理发、洗浴等服务项目,后来又增开了一家照相馆。当年小楼也是镇上的高层建筑,远远就能看见它。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一部彩色故事片《归宿》,其中许还山饰演的主人公杨志和寻找故人的镜头,有一段就是在海淀镇这栋小楼前面拍摄的。

南大街是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横穿海淀镇的斜街,在清代,南大街是一条御道,清朝帝后由故宫去颐和园有水、旱两条路,如走旱路必经海淀南大街,因为这是一条捷径。那时的道路绝大多数是土路,帝后出行气派很大,必须“净水泼街黄土垫道,鸣锣开道八抬大轿”,负责官吏事先要将整条大街垫上一层厚实的新土,再淋上干净水,沿街百姓皆须俯跪路旁肃静迎候。

皇亲国戚在此建豪宅

海淀镇临山近水,又距北京城不远,是建造园林的理想场地,从明代开始就有人在这里建造园林,最典型的是李园和勺园。李园的主人是李伟,他是万历皇帝的姥爷,大明帝国的国丈,李园的豪华程度可想而知,明人高道素《明水轩日记》称:“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为名园第一”,是京华首屈一指的园林。

勺园的拥有者是明代书画大家米万钟,园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很多文人雅士曾在此流连。

清入关后,康熙帝相中了勺园并下旨扩建,赐名弘雅园,成为自己避暑纳凉处理政务的御园。乾隆五十八年(1797),英王第一次派特使马噶尔尼出使中国,当时使团就住在弘雅园。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将弘雅园连同圆明园一并纵火焚毁。

1920年,勺园旧址被燕京大学购得用作校园用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成为北大的一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北京大学在勺园故址上修建了留学生楼。

除了名园,海淀镇在清代建有不少豪宅。其中就有皇亲国戚——萨利的宅院。萨利是满洲镶黄旗人,努尔哈赤的后人,萨宅建于清咸丰年间,有三进院落。晚年时,不知何故,萨利得罪了慈禧太后,被发配到了边疆云南,其田地房产也被没收,宅院赐给了慈禧御前掌玺的亲信太监刘建。

萨利死后,戊戌变法前夕,袁世凯也搬到了这座宅院。在此期间,他选择了支持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背叛了维新派,导致光绪皇帝的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害。

距萨利宅邸不远的彩和坊胡同还有一套四合院,它是慈禧面前的大红人、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李莲英在海淀镇还另有两套豪宅。当年在此建宅的人非富即贵,李大总管的财富是如何来的?不言而喻。

民国时期,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曾住在海淀镇。斯诺先生初到北京时在北大任教,期间住在军机处8号。面对周边的美景,他也一定会觉得心旷神怡。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也曾住在老虎洞附近,与斯诺先生是邻居。

现在军机处胡同已成为四环路的一部分。

古镇庙宇道堂知多少

海淀古镇历经元明清三朝,曾建有众多的寺庙。这些寺庙中,论等级和规模,当属清梵寺最高。清梵寺是清朝皇帝的家庙,该庙现已不复存在。曾经有人见到过原庙的石碑,通过碑文得知这座庙宇建于明代,位于西大街北端,坐北朝南,歇山式砖石结构,进入山门,分两进殿,前殿内供佛祖,后殿名大悲坛,内供观音。

清代康熙至乾隆三朝时,清梵寺最为鼎盛,三位帝王先后为清梵寺御笔题匾或赠佛经。康熙题“清梵寺”门额;雍正题“慈天广佑“匾;乾隆二年(1737),皇帝亲赐全部藏经。乾隆四十九年(1784),寺庙再次扩建,当时共有殿房42间半,直至咸丰时这里才改成庙市。后来成为每年正月海淀最大的集贸市场。

咸丰十年(1860)及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梵寺先后遭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洗劫并纵火焚烧,至1928年时,仅存山门、佛像、法器及数间房屋。

真武庙、娘娘庙则集中在老虎洞一带,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建于1879年12月。据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登记表记载:真武庙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歇山砖砌仿木结构,山门门额上嵌有“真武庙”三字楷书石匾。1949年后,这座庙改为真武庙小学。

娘娘庙坐落于胡同东口,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重修,规模也不小。1949年后改为粮店。

老虎洞西北角还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火神庙。据火神庙门前残存的石碑记载,当时海淀镇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加之店面门前均支有棚布等易燃物,结果引发了一次比较严重的火灾。火灾后,商户士绅便捐资修建了火神庙,祈求火神爷保佑古镇的平安,庙宇一度香火鼎盛。有趣的是,庙内还设置了负责灭火的机构并存储有水源和灭火工具,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消防部门了。

民国时,火神庙尚有部分建筑。2000年海淀镇改造后,火神庙经过腾退维修,现已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了文保碑。

此外,位于海淀南路的倒座庙,南大街的关帝庙、药王庙,彩和坊北路的基督教堂以及苏州街的清真古寺、观音阁等都还有遗存,一座普通的小镇竟然汇集如此多的庙宇道堂,可见当时市井生活之繁盛。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海淀荟萃了八大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多家驻京院所,人才密集度为全国之首。文化人自然离不开书,在那时,镇内就出现了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和一家图书馆。

1992年,海淀镇西大街迎来了第一次改造,以新建筑籍海楼、昊海楼为标志的整条大街焕然一新,而随着“中国海淀图书城”的到来,也给古镇带来了浓郁的书香。

随后,第三极、图书大厦、风入松等书店相继开张,令读者进入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上世纪末,数字科技日新月异,随着海淀镇东部中关村电子街的兴起,旧海淀镇消失了,一座集前沿科技发展和金融产业为一体的创新之城蔚然成型。本版图片 吕勇 摄

媒体来源:北京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