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才是真“见性”?“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就象镜子对着影子一样,只有照了而无分别

 新用户99826726 2023-03-30 发布于甘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楞严经》原文: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在这段经文里,佛告诉阿南,“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在这里“识性”是与六根根尘相对的前六识。“六识”即色香声味触法;“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在这里“性”指的是了别性,此“性”没有根源。是因为六种根尘为缘,虚妄显现,皆为尘影,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是谓无源。

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六识”的“性”,即了别性,其实是虚妄的,不存在,皆是虚妄显现,皆是依“尘”而有,尘无则无。

我们凡夫所天天在用的,时刻都离不开的意识心,又何尝不是虚妄存在。我们的意识心,思维心,攀援心,一会都不能离开外物,离开法尘。

看看自己的身边的人,几乎没有能让自己的“心”闲下来了,有事在忙事,没事就抱个手机。我们意识心,其实就不存在,但大多修行人,修行还是用的这个本来不存在的,生灭的“假心”,结果是徒劳无功。用这个生灭的意识心,去修不生灭的佛果,则是一无是处。

这段经文讲明了根与识的分别。前面讲的是根,根能照境,照境之后要起识,就是六根对六尘要生起六识。识没有自体,都是从缘生的,也就是以根尘为缘,生出这个识来,所以说“识性无源”。

因为从缘生的东西都是幻化不实的,不是实有的,所以说它没有本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由根尘相对而幻化出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用眼睛来回周遍看看在会上的大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就是自己的眼根对色尘的时候,就象镜子对着影子一样,只有照了而无分别。就是直接映照色尘的总相。

在这里“见”就如同镜子照物,但取个总相,而不起别相,只是在镜子里面显现了相,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修行人经常谈“见性”,“见性”就是没分别。当自己清楚看到,并分辨出这是花草,那是树木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见性”,而是“识性”。

所以“见性”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能见,能说,能闻,的已经不是“见性”,而是我们的意识心在起作用了。意识与“见性”没有任何关系。

什么是“识”?

如果是镜子在了别照出的影子,这叫辨别,好比你在分别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东西,这样认取别相,就是起识了。

所谓“别相”就是去分别这是花草,那是树木,那里是河流等等,从差别上来区别一切色相。“别相”的特点就是“差别”,只有万物有了差别,我们才能去辨别。

“见性”与“识性”的最大区别就是 “见性”只取总相而无差别,而“识性”则对总相加以分别,从中去执取别相。

所谓“总相”,就是一个镜子只是在那里照万物,但不去分别万物。能分别万物的是“别相”。

所以经中说“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就象镜子照影子一样,没有加以分析,这个“见”就是根大。这就是我们修行苦苦寻觅的“见性”,所以许多修行人,在打坐的过程中,看到的所谓种种境界,与“见性”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见性”无分别,能见到则是分别。

而“识心”的特点就是分别,经文中说,“汝识于中,次第标指”,你的眼识在那里分别,把看见的东西依次标明出来。这个是文殊菩萨,那个是富楼那,还有目犍连、须菩提、舍利弗。

就如同我们在单位上班,去分别自己的同事一样,这是高高的张三,那是胖胖的李四,每个人都各不相同。这样分别就是别相,这个别相就是“识”。

所以“见性”就是其目周围巡视,此根尘相对之时,一念未起,正根中见性,如镜中现像,元无妍、媸、美、恶,差别。这里的关键点就是“一念未起”才能“见性”,只有念起,就是无明妄想。所以去训练自己“一念未起”的功夫,就是真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