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库胡同[北京市东城区的胡同]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30 发布于北京
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的胡同
腊库胡同,是一条临近景山的小胡同。位于东城区景山公园东北侧,南北走向,北起后局大院,南止嵩祝院西巷,全长426米,宽约4米,北端胡同口仅宽1.5米左右。因为明清时期内务府曾在这里设“蜡库衙门”而得名。原称“蜡库胡同”,后改称“腊库胡同”。现属东城区景山街道办事处辖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腊库胡同
景点类别
人文景观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东城区景山公园东北侧
路线长度
426米
走向
南北走向
蜡与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皇宫的衣食住行都要由内务府各衙门负责。内务府有蜡库、缎库、磁器库等供应库。腊库胡同分为南北两条胡同,习惯上称为腊库南岔北岔。南岔是用来收蜡的同时制作宫蜡,制成的宫蜡就存放在北边的库房,每天按时供应皇城内使用,腊库胡同对面就是铁匠营胡同专门制作制蜡的模具。当时的“蜡库衙门设有总管1人,司书2人,接蜡兵役及杂役数十人。蜡库供应皇宫所用的宫蜡,都是用四川和广东进贡的白蜡以及黄蜡炼制而成。这两种蜡都是由一种树上生的昆虫分泌物制成的,故名“虫蜡”。
四川和广东把蜡烛原料做成十余斤的蜡坨,装在特制的木桶或用稻草捆扎,由衙门派人或陆路或水路运到京城,交到
腊库胡同
“蜡库衙门”。然后制作成皇宫所用的“宫蜡”。北京还有一些称为蜡烛胡同的地名,比如虎坊桥附近的腊竹胡同
制蜡有四道工序:首先是熬炼,用一口大铁锅,将蜡坨放入锅中加温,把杂质提出;第二道工序是摆盘,用二三尺见方的木盘,在盘上立着若干筒形蜡模子,模子中央为空洞,为了安装蜡烛芯。蜡烛芯有灯草和棉花两种;第三道工序是上模子,将化了的蜡油,倒入模子中,放在木盘上,待蜡油凝固后,撤去模子便成了蜡烛;第四道工序是“罩红”,用配制好的红颜色,把蜡烛染成红色、黄色或五彩色等。
宫蜡从颜色上可分为红黄白和五彩等四色,宫蜡从造型和花纹上又分有“花蜡”,上面刻有龙抱柱、富贵满堂、吉庆有余等花纹,专门供皇帝批阅奏折等使用,白色供帝后大丧时用,洞房中用的蜡烛刻以五彩花纹称喜蜡。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蜡烛照亮了黑夜,许多诗人吟诗作赋称赞蜡烛。杜牧的诗“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把蜡烛拟人化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成为千古名句。
解放以后蜡库胡同改称腊库胡同。一些名人比如《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在小说中多次提到的腊库胡同,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就曾设在腊库胡同49号。
如今的腊库除了南岔有一部分成为大同驻京办事处,其余部分多已成为民居了。
胡同里的革命与爱情
腊库胡同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首小诗,是80多年前一个叫高君宇的青年题在自己的照片背面的,而今刻在陶然亭公园高君宇墓碑上。这首小诗的背后,有着一段革命加爱情的动人故事。
高君宇,在党史和团史上,都是一个闪光的名字。
1916年,20岁的高君宇从山西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9年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章宗祥,演出了五四运动壮丽的一幕;1920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当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加入北京共产党小组;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1925年3月6日0时25分,生如闪电般耀亮、死如彗星般迅忽的高君宇,离开了他奋斗的革命事业、心爱的恋人石评梅
高君宇的光辉,不光写在党的历史上,也永远留在北京腊库胡同和陶然亭
腊库胡同是景山公园东北的一条小胡同,因为明清时期内务府曾在这里设“蜡库衙门”而得名。
明代皇宫的衣食住行,都由内务府负责。内务府有蜡库、缎库、磁器库等。腊库胡同又分为南、北两条胡同,习惯上称为腊库南岔、北岔。南岔收蜡、制作宫蜡,北岔存放制成的宫蜡。据李凤立在《腊库胡同》一文中介绍,当时使用的蜡,可不是现在化学方法制造的蜡。而是用从四川、广东的一种树上,采集昆虫分泌物制成的,故名“虫蜡”。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前朝旧事到此为止,下文还是说说高君宇腊库胡同脱险的故事。
1924年5月13日,湖北督军萧耀南逮捕了一批共产党员。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杨德甫被捕后,供出了在北京的全国铁路总工会的秘密机关和张国焘等人的住址。
1924年5月21日清晨,腊库胡同16号被京师警察厅侦缉队包围。由于高君宇已经起床工作,居室又靠近门房和厨房,从窗口看见军警直奔上房张国焘的房间。他赶紧销毁文件,躲进厨房,化装成伙夫,拿起一个菜篮子,从容地走出大门,当天就坐火车去了山西。而张国焘与他新婚妻子杨子烈被侦缉队抓走。为了保存性命,张国焘向京师警察厅出卖了党的组织,供出李大钊等一大批共产党员。
说到高君宇,就要说到一位女性——石评梅。
高君宇的恋人石评梅被誉为“风流才女”。作家柯兴根据她与高君宇革命加爱情的故事,创作了传记文学——《风流才女石评梅传》。198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光明日报》将这部作品同步连播、连载。以后上百家的电台相继连播,许多报刊进行连载。199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次连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石评梅也是山西省人,名汝壁,因爱梅花的高洁而改名评梅。1920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任国文老师和体育教员。她酷爱文学创作,作品经常在鲁迅主编的《语丝》上发表,是当时颇有影响的青年女作家,著有《涛语》、《祷告》、《偶然草》等书。
1922年春,在北京山西会馆的一次聚会上,高君宇结识了石评梅。共同的进步追求和兴趣,使二人相互吸引。
石评梅很有才华,经常写文章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被人们誉为“女界杰出之秀”。但她又多愁善感,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忧伤、低沉的情调。在给高君宇的信中,石评梅说自己“有说不出的悲哀”。
此时,已走上革命道路的高君宇经常在思想上开导、帮助她,指出当代青年苦闷的根源在于社会,要解除苦闷就要改造这个社会。“世界使人悲哀,这个世界是要换过了,所以我决心来担我应负改造世界的责任了”。由于高君宇的言传身教,石评梅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她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追忆高君宇对她的帮助:“往日,我怕恶魔的眼睛凶,白牙如利刃;我总是藏伏在你的腋下趄不敢进,你一手持宝剑,一手扶着荆棘的途径,投奔那如花的前程。”
高君宇有过包办的不幸婚姻,对石评梅有火一般的恋情。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高君宇特意从广州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枚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寄给北京的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他自己的手上。
爱情是可贵的,但高君宇始终把社会使命放在首位。他在一封信中对石评梅说:“我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石评梅理解、支持高君宇的革命行动。
1924年11月,高君宇随孙中山北上,到北京因肺病住进德国医院治疗。当病情稍有好转时,他就要求出院,德国主治大夫可棣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嘱咐他:出院后一定要静养六个月。为了安全,党组织安排他住在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高君宇明知自己身体上的“数架机器不堪耐用”,但还是忘我地投入工作。
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高君宇被推举为代表,带病出席。3月2日,他突发阑尾炎,腹痛难耐,但他仍然坚持开会。
到了4号,高君宇实在支持不住了。当石评梅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知道高君宇又生病了,怕路上来不及买什么东西,便顺手把自己案头花瓶里的一束白梅拔出来,雇了车,匆匆赶到东交民巷原来的俄国兵营。
一进门,她大吃一惊,高君宇简直像是变了一个人——形销骨立、枯瘦如柴,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原本苍白的脸更加惨白了。
高君宇苏醒过来后,无力地抬起胳膊,指了指床边的一张桌子,告诉石评梅那里有整理好的信件、几本日记,交给她保存了。高君宇不让她去医院,答应住院后马上告诉她。正好师大附中下午还要开校务会,石评梅便匆匆地走了。她想把学校的事情安排一下,最迟明天就到医院去看他。可是她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石敢当镇守胡同
腊库胡同
有石敢当镇守的腊库胡同住过许多名人
嵩祝院北巷再往北,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腊库胡同。明朝时,腊库胡同是内府供应库的蜡库衙门地所在地。蜡库衙门掌管着皇宫里使用的宫蜡。皇宫里使用的宫蜡和一般的蜡烛不同,它是用一种树上生的昆虫分泌出来的物质炼制而成的,故又叫“虫蜡”。皇宫里宫蜡的蜡源也是非比寻常的,不是哪里的虫蜡都可以做成宫蜡,而是要用四川进贡的白蜡和广东进贡的黄蜡炼制而成。蜡库衙门里的太监每天负责将这些制好的宫蜡按时供应皇宫使用。腊库胡同对面的铁匠营胡同就是专门制作制蜡模具的地方。
不过腊库胡同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宫蜡,而是胡同里被附近老居民称为石敢当的那块石头。早先笔者就听老人讲腊库胡同里有一个石敢当,不过笔者没有见过。那天为了找寻这块石头,从嵩祝院北巷转到了腊库胡同,胡同里蜿蜒曲折岔口很多,几乎走遍了胡同的每一个角落,可就是没有找到这块石头。
向胡同里的人打听石敢当,可是却没人知道。在笔者就要放弃的时候,终于有个老奶奶说:“石敢当是不是就是立在墙角的那块石头呀,我知道。”在老奶奶的指引下,在腊库胡同通往东板桥大街的胡同西口,把口的一座民宅的墙角,发现了立在那里的一块一尺来高,刻着古怪花纹的石头。老奶奶说这就是石敢当。由于石头的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出它上面刻的是什么样的花纹了,但是像这样古怪的花纹笔者的确是第一次见。
石敢当是民间的驱邪镇宅之物,一般是用石料雕刻上兽头等形状,安置在宅门上或街巷入口处。有关石敢当起源的传说在民间有许多。在一个民间传说中,石敢当的起源竟还与黄帝有关。传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不但十分强悍,而且猖狂之极,他竟然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听后很气愤,投下一块泰山石,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仓皇落败。于是黄帝借此机会就遍刻“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以此震慑蚩尤,最终将蚩尤打败了。而在另一个民间传说中,石敢当又被描绘成一位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他到处降妖伏魔、治病救人。后来家家户户就将石敢当的名字或砌于墙上、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顶,使鬼祟见之不敢接近。但是不管石敢当的起源到底怎样,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保护神,或者说是降妖辟邪、保平安的一种象征。
有了石敢当镇守的腊库胡同,的确是一块福地。曲折狭窄的胡同里曾经居住过不少名人。享誉诗坛的浪漫才子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时,就选择了腊库胡同作为他的寓所。还有革命先驱高君宇,也曾经在腊库胡同里居住过。在著名文学作品《青春之歌》中也曾多次提到过腊库胡同。此外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也曾设在腊库胡同里……
景山周围的胡同中,其实还有着更多有趣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古迹,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