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普通人读这样的大部头,太有难度。关注我,用轻松的语言,一起读历史。 《资治通鉴》周纪二节选(可跳过直接阅读原文):
译文:
1、赏赐是一种风向标。侍者向韩昭侯讨一条旧裤子,被韩昭侯用无功不赏的话给怼回去了。一条旧裤子韩昭侯都要赏罚分明。 这个故事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宰相申不害私下里替自己堂兄请官,韩昭侯拒绝了。申不害面子过不去,很不高兴。 韩昭侯就说:“我向先生请教治国之道。您让我不因私废公,有功劳,才能封赏。现在您私下为堂兄请官,我是该接受您的请求而抛弃您教我的道理,还是听您的道理而拒绝您的请求呢?” 申不害连忙离席请罪。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么看,韩昭侯真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好君主。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教科书。这一节,司马光估计想通过《资治通鉴》告诉皇帝赏罚分明的道理。 如果随意赏赐,那么得到赏赐的人不会珍惜,其他人也不知道你倡导什么,也就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赏赐,是一种风向标。 韩昭侯虽然赏罚分明,但还没有真的把旧裤子拿出去赏赐有功者。 后来清朝的皇帝,动不动就赏赐黄马褂,大臣还得磕头谢恩。大概就是从韩昭侯这里得到的灵感吧。 2、韩昭侯只是因为赏罚分明才不舍得一条裤子吗?韩昭侯跟申不害不愧是一对好搭档。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申不害最出名的一点就是重“术”。申不害变法强韩注重利用权术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像商鞅,重视制度。 韩昭侯同样如此。他的这一段话把帝王的喜怒不形于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韩昭侯真的只是因为赏罚分明才不舍得一条裤子吗?我看未必。这更多可能是他玩弄帝王权术的一种表现。 他如果把这个裤子赏赐给这个下人。这个下人在其他下人眼里是不是立马不一样了?他马上就成了下人中的红人。他是不是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谋取利益了呢? 因为这条裤子,在其他下人眼里,象征着领导下发的权力。 不是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嘛:
领导口中说出的每一句“闲话”,每一个“皱眉”,每一个“笑容”。下面的人也会理解成为领导是喜欢或者讨厌某件事情。 领导的皱眉,领导的笑都可能成为某种方向的暗示。 下面总有那些“会来事的人”就会把领导的“闲言碎语”当作圣旨,尽最大可能地“满足”领导的要求,无视要求的合理性。 韩昭侯说:“英明的君主不随便皱眉,也不随便笑。有该皱眉的事才皱眉,有可笑的事才笑。” 作为领导,韩昭侯不希望别人太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都被下属看透了,自己作为领导的威严何在? 韩昭侯就吃过这样的亏。当时的韩昭侯还有点嫩。
3、“权术”不可不会,却也不用太会总说伴君如伴虎。 帝王的心思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防范心理,可谓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有危机。 有的领导也是一样,心密如针,翻云覆雨,谁都很难完全猜透那颗善变的心。 这种状况往往是刻意营造出来的。 这个权术不可不了解,因为一点不了解,好就像狍子,有点傻。 可是,也不用太会。因为“权术”终归是一部分领导热心而已。除了维护所谓的威严,放大所谓的权力,却没有太实际的用处。 如果韩昭侯、申不害的权术有用,韩国就不会在他俩去世之后迅速地衰败下去了。 反观秦国,商鞅立下的秦法却在秦孝公和商鞅都去世之后,仍然发挥作用,为秦国积累统一天下的根基。 同样,喜怒不形于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谄媚领导,对实际工作的作用并不大。 所以,可以适当地喜怒不形于色,却不可以以此为重。 制度上的赏进罚退,才是事业持续成功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