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个麻瓜的世界,孩子们为什么还需要魔法?

 故事飞船 2023-03-31 发布于北京
本文首发于锋绘
全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锋绘▲

刚把《锋绘》新出的3月刊拿回家,娃就扑上来抢走了。

娃已经快8岁了,但是依然沉醉在老母亲做的绘本内容中,不禁动容啊!

然后听到“哇!!!!!”的一声,我就知道,妥了,这期内容刚刚的!

娃开始埋头苦读,不过我发现她直接把杂志翻到了后面的部分,先看第三个故事。

这简直一反常态,因为娃一向最喜欢的是小怪兽乌拉拉。

三秒钟后,我反应过来了,以我对她的完全拿捏,我知道为啥了。

——这期有女巫啊!!!

娃最喜欢的就是巫师、女巫、魔法、魔杖之类的元素了。

《女巫列车谜案》中,聪明的小女巫莉莉用自己聪明的小脑瓜破解了一场谜案,那来自车尾的恐怖声音,究竟是谁呢?

娃看得特别来劲,看完后,又开始闹腾着要去环球影城N刷哈利·波特了。

对了,她前几天还告诉我,已经开始重新看《哈利·波特》全部系列电影的第三遍了。

我不禁想,是有什么魔力让小孩喜欢这些呢?

PART 01
成长中的安全感

化解认清现实世界那一刻的遗憾

代入我们自己,这个问题特别好解释。

我从当年《哈利·波特》引入国内的第一版图书就开始看了,记得当时缩在宿舍的床上,不眠不休地看完了第一部。

然后幻想自己也会在生日的夜里,被骑着摩托车的海格送来难看的生日蛋糕,被他接走,然后登上霍格沃茨的专列,去向一个可以和现实完全隔绝的魔法世界。

我不要做麻瓜!我不想做个凡人!

魔法让大人和小孩可以暂时离开熟悉的甚至暂时厌烦的世界,去幻想和体验“飞起来”的感觉。

魔法代表着超能力、快速地解决问题,还可以逃避现实中的很多不想面对的问题。

谁不想要隐身衣,让讨厌的人都找不到呢。

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可以从这些元素中开启无尽的幻想。

幻想自己也可以操纵世界,完成愿望。

幻想自己有更多的技能,可以操纵火,操纵水,读懂动物的思维。

会产生拯救世界的自豪感,不仅仅是哈波系列,《X战警》《钢铁侠》《绿巨人》《复仇者联盟》中的众多特色主角已经让孩子们如数家珍。

不过,我并不想仅仅思考到此。

但作为母亲也好,编辑也好,爱魔法的大人也好,我都希望“更进一步”,把娃的心理和心态再挖掘得深一点儿,了解孩子的出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才会成为更理智和更棒的父母,对不对?

在《锋绘》中,我们也给孩子们带去过很多关于巫师、魔法的故事,无一例外,当期一定是近几期内最受欢迎,家长反馈最积极的。

2017年11月上刊《女巫怕怕》

怕怕是一个专门给孩子带来噩梦的女巫。但是,她遇到了一个小女孩……一切都不一样了。

2021年1月上刊《女巫牌馅饼》

嘿!女巫的花园里都种了点儿什么呢?其实很平常,也就是狼爪、狮牙那些酷酷的东西啦!不过,女巫佩尔今天可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一个大南瓜!只是不知道,南瓜馅饼烤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2022年1月下刊《小巫女苏珊》

小巫女苏珊来自巫师村,巫师村的一切都是黑乎乎的,苏珊一点儿也不喜欢。于是,她去了外面的世界,回家后,她为村子做了什么,又遇到哪些阻碍呢?

孩子们对于魔法的钟情。甚至将自己沉浸和代入、并相信魔法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让我感觉,这里一定有它的秘密。

于是,我马上去请教了天津师范大学专门研究儿童文学方向的于小漫教授。

问:
于老师,很多孩子认为魔法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童话世界也是可以到达的,这代表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呢?

于教授的回答:

从心理学上来说,儿童这个有“泛灵”这种心理阶段,“泛灵”心理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浓厚,也就是说,他们对现实与非现实模糊不清。

“泛灵”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性融化到自己心灵之中。

意思就是,孩子觉得动物、植物、非生命物体可以说话,对儿童来说,是自然而又真实的。

爸爸妈妈可以观察到,孩子们逐渐成长,思维也渐渐清晰起来,慢慢地,他们能够能够懂得“客观唯物”的思想。

这个思想是逐渐建立的,越是早期,孩子越具有超现实的一种生命状态。

蒙蒙眬眬地意识到自身能力不足——比如飞不起来,但娃还是抱着梦想,希望可以飞起来;

懵懵懂懂地知道没有神仙,但是,娃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可以有。

所以,借助魔法,借助超能力,孩子可以在不断成长的时候,选择这样一种对理想、对愿望的“折中的达成方式”。

这样会让成长的认知不那么“清醒而痛苦”,而是让孩子被安抚,被陪伴,被呵护着,一点点长大了。

当真的认清楚这个世界是三维立体,没有时光穿梭也没有魔法时,那些被保护过的孩子,可以不那么崩溃和伤心。

当成年后遇到人生的坎坷,这些“隐形的伙伴”会从心里和回忆中跑过来,抱住ta——

于是,这时候,魔法是“真的魔法”了,它带来的是安全和治愈。

PART 02
童年本就是浪漫的

你那么强大,我也想成为你

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著名教育学者Kieran Egan研究指出,个体心灵的发展由“神话阶段”“浪漫阶段“向“哲学阶段”“讽喻阶段”转变的四个阶段组成。

前两个阶段就对应着0~7岁的儿童。

在“神话阶段”,孩子们缺乏“他者意识”,也就是说孩子不懂逻辑关系、也不懂因果理论,纯粹用爱恨、安全和害怕等等来理解事物。

BUT注意!!

到了“浪漫阶段”,孩子们的“他者意识”觉醒了。

他们发现,外部的世界其实是独立于自我的,是有威胁的。

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把那些“能帮助他们战胜外部世界威胁与挑战的卓越人类品性”联系起来,从中获得“我也能那样做”的感觉。

借此,他们才不会对巨大而神秘的外部世界感到害怕。

这也就是孩子们喜欢美队,喜欢蜘蛛侠钢铁侠,喜欢孙悟空,喜欢哈利·波特的原因。

那些“英雄崇拜”都是孩子正在经历的“浪漫阶段”的极致浪漫感啊!

PART 03
从魔法到童话

无拘无束的理解让孩子开心

让我们回归到“杂志上的魔法”吧!

无论是电视电影动画片中的魔法,还是图画书绘本中的魔法,其实是相通的。

同时,魔法和童话也是相通的。

童话只是更庞大的魔法,是没有魔杖的魔法王国,以另外万万千千的形式和剧情展示它的魔力。

童话的内核是幻想!

孩子们在童话世界、绘本世界中启发的幻想,就像拥有着无数根想象中的魔杖一样神奇。

格林兄弟曾说:“童话洋溢着生命力、美好与想象力。”

有人说,J.K.罗琳把忧伤和高兴拼合在一起,让同一个人在忧伤的时刻依然用高兴的语气表达,罗琳还会在记忆上又叠上记忆,记忆还可以与人交流……

这对现实世界和成人思维来说,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但对孩子来说,他们第一时间都会理解和感受。

因为孩子的思绪中对理性的法则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琢磨。

魔法世界就是这样多元的,可以任由想象力去解读,任由故事中的人物情绪变化、时空变化、状态变化,孩子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看到魔法世界的故事,那样喜爱,那样开心。

没错,为什么《锋绘》每出一个关于巫师或魔法的故事,孩子们都high得不行?


因为他们会代入——

回到杂志中的小女巫身上,露易丝虽然想到女巫怕怕就害怕得要命,但是她同时还非常的积极踊跃,她想到一个好主意——把女巫怕怕大布包里的噩梦魔鬼全都倒进马桶里,然后装上美好的故事!

女巫佩尔明明把菜园里种的是狮牙和狼爪,但是,她居然还愿意尝试一下人类的南瓜,而且……不使用魔法?!最终,佩尔觉得自己失败了,但南瓜却张口说话,安慰了佩尔。很没有所谓的“逻辑”的故事,那又怎么样呢?孩子们喜欢得不行。

《小巫女苏珊》的魔法世界一开始是暗黑的,但小巫女并没有魔杖一挥就让这里变得绚烂美好,是的,因为这里的人们不知道彩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需要努力才可以达到。苏珊虽然有魔法加持,但是也有普通人的无奈和难过,在一个魔法故事中,翱翔和惊喜,崩溃和无奈是同时存在的,但孩子们可以很迅速地拿捏这样情感的转变,同时,吸收自己想要得到的鼓励。




写在最后


我们有的家长要问了:




迷恋魔法世界的儿童,成长到青春期或者成人时期,会对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比如说对于豁达的心胸、开解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要陷于焦虑的状态……会有帮助吗?

或者说,会有反作用吗?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真的只是一个麻瓜,是个失败的人,发现自己曾深深相信的魔法在现实中失灵……



我知道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孩子的未来和成长,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已经越来越被家长关注。

还是用于教授的答案作为给家长们的定心丸吧:

"

很多儿童文学专家,比如朱自强老师,都常常持着“赞美童心,童心崇拜”这样一种倾向。

这是说,童心随时能够起飞。

孩子们的身心比我们成年人更轻盈,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一种状态。

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相信魔法也好,慢慢不相信魔法也好,都是一个自然的趋势。

当然,也会有个体差异,有的人会一直保持着这种轻盈的、随时飞翔的状态,比如说艺术家;

也有的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或自身因素,会很早地就认清现实的本来面目。

每个人不一样,但是,终归我们会长大起来,会脚踏实地地生活在现实的土壤。

但童心和曾经浪漫的童年永远在支撑着我们的人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