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松江华亭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明史》本传载其“以善书称”、“通禅理”。 书法主张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又借佛法阐述书法之“八还说”“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余此语悟之《楞严》八还义。”(《画禅室随笔》)可惜,融汇其“八还”书法思想精品《金刚经》很少为书家所知,未见著录,唯收于即墨杨氏《承贵堂法帖》;又因董书多行草,其楷书唯此经保留为多,正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今补其残损,使还原书风貌,或可从中领悟董氏禅理书法之三昧。 《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经》。“金刚”,比喻金中之精坚不可摧者;“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经题的意思是说,以金刚不朽之身和超卓智慧之志,渡达彼岸。《金刚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它于东晋列国后秦姚兴帝弘始四年(公元四〇二年),由印度来华僧人鸠摩罗什译出,成为流传最广的一部大乘佛经。从古至今有不少书法名家写过《金刚经》。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融汇董其昌书法思想的精品楷书《金刚经》却很少为书家所知,未见著录,只收于即墨杨氏《承贵堂法帖》;又因董书多行草,其楷书唯此经保留为多,正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