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一一六)

 经方人生 2023-04-01 发布于四川

2022-10-14

乌梅丸在慢性难治性肠病中的运用

图片

概  说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看到我们省中分院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非常漂亮非常美丽,对江苏省中医院来讲是一个未来发展的延续,是希望。

特别感谢黄煌教授盛情邀请,参加今天经方交流大会对我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我们都是从事临床工作,每天要诊治大量的病人,都希望在学习中医和在运用经方方面提高医术,提高治疗水平。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汇报的是乌梅丸。

1.乌梅丸

乌梅丸是张仲景治疗厥阴病吐蛔腹痛的一首著名经方,这首方由十味药组成,乌梅为君,有川连,有黄柏,有温辛的附子、桂枝,有干姜、细辛、川椒,也有党参和当归。

《伤寒论》云:“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方融酸敛、苦寒、辛温、补气、养血于一体,将性味作用不同甚或相反的药物组合于一方,寒温并投、补泻兼施,以适应复杂病症的治疗。

后世医家解释:“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能治蛔。“又主久利”,久利是指经常利下赤白。

难治性的肠病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大家努力在寻找好的方药。本人运用古方乌梅丸化裁,治疗难治性肠病的临床体会,说明该方的卓越疗效。

2. 难治性肠病

病症特点: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症状较一般功能性肠病严重而复杂,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等消化道症状,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肠道腺瘤样息肉等。由于发病机理不明,治疗亦颇为棘手,是临床重点研究的消化系统疾病。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肠腑湿热,便下脓血;不发时以脾虚为主,中阳不振,便溏纳差;或表现为虚中夹实,脏腑积滞不清,大便夹有粘液,腹部隐痛。

3. 药物配伍特点

酸苦合法:取乌梅之酸,黄连之苦寒,既能酸敛柔肝,又能清热燥湿,“酸苦泄木”。

寒温并用:既取干姜、附子辛温助阳,又伍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

寓泻于补:在祛邪消导的方药中,加上人参、当归补气和血,消补兼施。

该方看似“寒热杂合”,实则配合巧妙,颇有章法,紧扣病证特点,符合慢性难治性肠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机特点。

4. 医案

案例 1

基本信息:张某某,男,54岁,安徽马鞍山人,溃疡性结肠炎。2005年3月14日初诊。患慢性腹泻十余年,时作时止,发作时脓血便较多,呈果酱色。近3月来,右下腹疼痛不已,甚则影响睡眠,大便溏而不爽,夹有多量黏液,每日7-8次,肛门坠胀,腹部畏寒,犹如“冷风”钻腹。舌苔薄黄而腻,脉细弦。

病机:由久泻脾阳已虚,中运无权,肠腑湿热积滞未清。拟方温运脾阳,清化湿热。

处方:炒党参10g,炒白术10g,制附片5g,制军5g,炮姜炭3g,川连3g,煨木香6g,川朴6g,乌梅炭5g,炒陈皮6g,地榆炭15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月27日二诊:药后大便渐已成形,便次减少,腹痛明显缓解,偶有少量黏液便。原方加炙升麻3g、焦楂炭15g。

4月11日三诊:迭进寒温并投、健脾升清治法,腹部较舒,大便较实。此后以上方为主加减调治至5月底,2年余未复发。

案例 2

基本信息:马某某,男30岁,省外贸职工,克罗恩病。2008年5月22日初诊。

患慢性腹痛,大便带血2年。在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克罗恩病,反复发作,下腹疼痛,有时难以忍受,工作时断时续无法正常,因多方治疗少效(包括住院和灌肠),遂寻中医治疗。诊时下腹疼痛作胀,喜暖喜按,大便溏滞不爽,夹有果酱色黏液,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辨证:属寒热虚实夹杂之候。

治疗:治拟温清并施,健运消导。

处方:炒党参15g,炒白术10g,制附片6g,制军6g,苦参10g,木香10g,槟榔10g,川连3g,炮姜炭3g,小茴香5g,乌药10g,炙乌梅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月12日二诊:服药后,第三天起大便排出黏液甚多,此后逐渐减少,腹痛有所缓解,大便仍未成形。原方去小茴香、槟榔,加云茯苓15g、淮山药15g。

6月25日三诊:经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治疗,腹痛基本缓解,大便成形,后以此方加减调治巩固。

关于克罗恩病,要看哪一段,一般是以腹痛为主,或者伴有腹泻。在痔肠科、肛门科对克罗恩病的判断以排黏液便或脓血便为据。这类病人还是蛮多的。

案例 3

基本信息:皮某,男,54岁,肠道多发性腺瘤样息肉。2012年6月26日初诊。

患者排便困难,于南京市中医院诊断为肠道多发性息肉,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部分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一年内已先后5次行内镜下息肉钳除,已服中药百余剂,但息肉反复增生,屡摘屡长,切而不尽。诊时腹部冷痛,肛门坠胀,大便溏粘夹有较多粘液,每日数次。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

息肉分两种,一种是增生性息肉,以炎性为主,癌变机率很小;另一种是腺瘤,是实体的,容易发生变异。因此,防止肠癌首先要防止腺瘤。应早摘掉,但是也特别容易复发。这个病人就属于高风险人群。

治疗:遂予乌梅丸加减并观察。

处方:炙乌梅30g,川连3g,炒黄柏10g,制附片5g,干姜3g,肉桂后下3g,川椒3g,细辛3g,炒党参10g,当归10g,炙僵蚕10g,木香10g,槟榔10g,败酱草30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月10日二诊:药后腹痛渐止,大便成形,粘液已少。再服二周后症状进一步改善。遂去党参、当归,加炮山甲10g,连续服用三个月至愈。

9月27日三诊:肠镜检查肠道息肉消失。此后多次复查,结直肠均无腺瘤及异型増生。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用乌梅丸治肠道疾病成功案例较多,一般用原方,乌梅30克,量小效果不显,其中有量效关系。

体  会

乌梅丸治疗蛔虫症如今已少用,但在治疗顽固性肠病方面确有显著的疗效。

方证运用重在两点;一是辨证为先,掌握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有些病人寒热错杂,既有烦躁、嘈杂、烧心、口苦,却也经常拉肚子,此时即可用寒温并用之法。乌梅丸以及另外有半夏泻心汤、连理汤就是属于这一类。二是熟悉方剂,灵活加减,立法组方符合病机,剂量大小切合病情。

学习前贤,传授经验,大量阅读医案。我院已故清代御医后裔曹鸣高先生善治肠病,擅用乌梅丸法治疗肠病经验丰富,曾提出:对方剂的运用当“师法而不执方”,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灵活变通。

治疗肠病干姜可改用炮姜,炮姜守,干姜散,一守一散,性质不同。大黄配附子之温通,乌梅丸原方中没有大黄,可视具体情况加上制军(制大黄),《伤寒论》中有大黄附子汤。在临床中细辛用得不多,其用量比例可按寒热阴阳的偏盛而定。如利下白冻多于红冻者,附子剂量重于大黄;红冻多于白冻者,大黄剂量重于附子,确为经验之谈,临床可借鉴效法。

对于乌梅丸,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临床加以运用,掌握好辨证,掌握药物的配伍,临床还是能取得一定效果的。时间关系我简单给大家汇报,谢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