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那么多的起义将领中,毛主席把张治中引以为“友”,这并非两人相交甚早,恰恰相反,用张治中本人的话来讲:
“1945年以前,我对毛泽东没有什么印象,相反的,由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使我对他有过怀疑,怀疑他究竟具备了什么条件能做共产党的领袖。”
1924年,北伐前夕,张治中已经在蒋介石手下升任黄埔第三期入伍生总队长,1925年东征胜利后,又调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副官长。
图 | 张治中
这时候,毛主席也在广州。不过,他并未与张治中有过见面,因为他当时正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风急浪涌的大革命时期,两位政治家同处一地却未能见面,诚是一大遗憾。这以后,两人相识相交,却是20年后的事情了。
蒋介石曾怀疑张治中,说他“必通共匪”,释疑后又委以重任
大革命以后,张治中将军由于胆识过人,又严于律己,在国民党集团内的地位不断攀升。但是,他却是国民党多如牛毛的将军中,唯一的一位握有重兵,却从未与共产党人直接对抗厮杀的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张治中将军主动请缨,两次率军在上海与日寇血战。第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之役”,第二次是1936年的“八一三淞沪之役”。
当时,在上海人民和全国各界的声援和支持下,创造了著名的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必胜的决心。
可惜,后来在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下,不得不放弃上海。当蒋介石委派张治中率军去对付红军的时候,张治中立即交出兵权,表示宁愿去军校当教官。
为此,蒋介石曾怀疑张治中,说他“必通共匪”。但是,在戴笠等人庞大的情报网的搜查下,却没有这方面的一丝线索,蒋介石只好作罢。
后来,蒋介石见张治中身居要职,却从不以权谋私,才逐渐放下戒心,并委任张治中要职,比如湖南省主席。
图 | 蒋介石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一到延安,张治中对和谈的热情,给毛主席以良好的印象
毛主席知道张治中,理解张治中,是从重庆谈判开始的。
1943年夏季的一天,蒋介石急电张治中到其府邸,见面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请毛泽东到重庆来,我们当面谈一切问题,你看好不好?”
张治中听后很高兴,他连忙答应:“好,很好,我完全同意。”
于是,蒋介石当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把信交给张治中,后来又托人带去了延安。
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事情来得太突兀,中共方面对蒋介石的邀请并没有任何表示。碍于礼节,张治中也没有向周周恩询问情况。就这样,第一次惊人的“初衷”无声无息地消亡了。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授意下,于8月14日向中共中央毛主席发去电报,邀请他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电文是这样说的:
“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紧接着,蒋介石又于8月20日、23日连发两电,措辞那叫一个恳切,那他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呢?
蒋介石和美国认为,如果毛主席不来重庆,这样就可以宣布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战争责任加到中共身上;如果毛主席去了,则妄图诱逼中共交出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图 | 毛主席
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均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就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毛主席应该赴重庆进行谈判。
中共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分析,最后经过慎重考虑,慨然电复应约。
8月27日,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代表,同美国特使赫尔利坐专机由重庆飞往延安迎接毛主席。这是张治中第一次到延安,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翌日,张治中、赫尔利陪同毛主席等人来到重庆。当晚,蒋介石在官邸举行了宴会,欢迎中共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
重庆谈判,周恩来大伤脑筋,张治中表示:“我既然接毛先生来,当然要负责送回去。”
毛主席到重庆谈判,如同深入虎穴,令中共和解放区人民忧虑不安。陪同他过来的周恩来更是大伤脑筋,整夜都无法入睡。
当时在重庆,中共有两处宅邸,一是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二是曾家岩50号中共机关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都不太方便居住和会客。
于是,周恩来只好去找张治中商量,没想到,张治中当即就把自己的官邸——上清寺桂园腾出来给毛主席居住。
图 | 周恩来
桂园是个好地方,这里距曾家岩和红岩都不远,而对面就是蒋介石的官邸,于内于外都很方便。
为了给毛主席创造一个工作和休息的最佳环境,张治中反复向家人交代:“不要去桂园打扰。”重庆谈判43天,桂园、德安里三号(蒋介石官邸)成了引人注目的轴心。毛主席在桂园会见各界人士,一切都很方便,这让周恩来放心不少。
本来,蒋介石电邀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是一幕假戏,他们也没有做任何准备,到这时也只好假戏真做,委派张治中、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同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进行会谈。
后来,国共和谈基本达成协议,此时外间有传言,说是“军统”的特务将对毛主席不利,热心的民主人士也劝毛主席“早日返回延安”。
周恩来得到情况后,心急如焚,赶紧找到张治中商量。周恩来说:“毛主席想早点回去,早一点签协定好不好?”
张治中问:“预定哪一天回去?”
“预定10月1日回去。”周恩来略微停顿了一下,说:“让毛主席一个人回去,我可不放心!”
张治中当即表示:“我既然接毛先生来,当然也要负责送回去,但10月1日不行,我的活动都已经安排日程,要10月10日才行。”
有了张治中的表态,周恩来就安全问题,放心了不少,他在后来与张治中叙旧时还提到过:“你那次答应护送毛主席后,我才放心下来,不然,真吃不下,睡不着。”
张治中二到延安,毛主席对他说:“我在重庆,知道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10月10日,中国和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第二天清晨,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代表,亲自送毛主席上了飞机,一起飞到延安,这是他第二次到延安。
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张治中就彻底惊讶了。他看见飞机场旁的大片空地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有干部、有学生、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还有小孩,他们都带着激动的神情,欢迎毛主席回来。
当天晚上,中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晚会欢迎张治中。
第二天,张治中一行返回重庆,毛主席亲自送张治中去飞机场。在车上,毛主席很高兴,笑着对张治中说:“我在重庆的时候,调查过你,大家都说你很好,能做到民主领导,我还知道你是一个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张治中问:“何以见得?”
毛主席掰着手指头,一件一件地说:“第一,你把《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扫荡报》是在江西围攻我们时创办的,你要改名字,肯定会有人反对;第二,你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次重庆谈判的接触,让毛主席对张治中印象深刻,以后多接触一次,印象就更加深了一层。
三到延安时,张治中表示:“延安这地方,不会再有第四次来的机会了。”
《双十协定》签订后,首先就是整军的问题。那时候,美国的特使马歇尔前来中国,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成立三人小组,协商签订整军方案。
为了整军方案的执行,马、周、张三人坐专机到各地进行检查,最后回重庆时,他们去延安,这也是张治中第三次去延安。
三人抵达延安的当晚,中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
会上,趁着酒劲,张治中说:“将来你们写历史,可别忘了写'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听后说:“张将军日后也许还会到延安来,怎么能说'三到’呢?”
张治中回答:“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中共中央就应该搬到南京去,您也该到南京去,延安这个地方,不会再有第四次来的机会了。”
毛主席风趣地说:“是的,将来我们当然要去南京,不过听说南京太热,我怕热,希望常住在延安,开会就到南京。”
毛主席不愧是语言大师,他话里藏话,机敏过人。果然,三年后,解放军攻占南京,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并没有以南京为“都城”,而是把北平定作首都。
那时候,还有人对张治中说:“你的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写历史,那就说明我们是成功的一方,而不是失败的一方,”
张治中笑着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共产党会失败!”
1947年,蒋介石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又想到了“和”这一手,他把张治中叫到身边,希望他能再去延安,进行谈判。
张治中向延安发出了信息,但却被中共所拒绝,因为当时的战事,已不可逆转,张治中自然也就没有四到延安。
张治中想要“隐退”,毛主席恳切地说:“过去阶段从你发表声明起,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从大年初一做起。”
1949年,解放军以席卷之势,迅速完成了三大战役,直逼南京。1月21日,蒋介石以“因故不能视事”为由,宣布“隐退”,让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
图 | 李宗仁
李宗仁一上台,立即发布公告,表示愿意和中共进行和谈。27日,李宗仁致电毛主席,要求中共迅速指定谈判代表和谈判地点,特别还提到愿以中共八项条件作为和谈基础,这让双方在和谈一事上靠近了一步。
然而,在蒋介石的策划下,国民党顽固派将行政院、立法院、中常会、中政会一起南迁广州,借以彻底孤立李宗仁,对他的和谈行动加以牵制。
由于诸多限制和各种原因,这次和谈最终失败。4月21日,毛主席、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向国民党作了广播。
那时候,张治中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依旧热情地接待了他。
“1945年到重庆时,承你热情接待,感激地很呢。你在重庆时用上好酒席招待我,可是你到延安时,我只能以小米招待你,抱歉地很呢!”
毛主席的一番话,亲切又自然,让忐忑不安的张治中如释重负。
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万雄师横渡长江,直取国民党总政府所在地南京,张治中在谣言蜂起的时候,慨然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并决定留居北平。
毛主席对张治中的这一举动,非常赞许,周恩来甚至还不远千里,把张治中在南方的家眷全部接到北平,使张治中感动不已。
新中国政协会议筹备期间,毛主席对众多领导人说过:“邀请张治中参加人民政协,并担任要职。“”
毛主席的话,使张治中十分惶恐,他推辞说:“过去这一阶段的政权是我们负责,如今已失败,成为了过去,我个人也应该成为过去。”
毛主席听后十分恳切地说:“过去阶段从你发表声明起,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从大年初一做起。”
图 | 毛主席
毛主席的一番话,无疑让原本想要隐退的张治中重新振作精神,那种被认可和肯定,是他前进的动力。
毛主席问张治中国旗图案的意见,张治中回答说:“杠子向来不能代表黄河。”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在北京召开之前,曾酝酿和讨论过国家名号的问题。
当时是1949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张治中也应邀在座。当毛主席说出拟用的国家名号时,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共和’这个词已经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呢?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主席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后来经众人的反复讨论,决定了国名,一直沿用至今。
8月,是盛夏时节,国旗图案的甄选工作就在这个炎热的季节紧张展开,参加政协筹备会国旗审阅小组的专家们,从全国征集图案2000多幅里筛选出三幅,由毛主席主持各界人士最后选定。
在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他问毛主席:“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国旗图案,您的意见呢?”
图 | 毛主席
毛主席想了想,回答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呢?”
“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成两半,不就成了分裂国家吗?”张治中越说越激动。毛主席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他说:“不过,现在不少人主张采用这幅,也举出了不少理由。这样吧,我还要找些人座谈一下,你也来。”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主席手里拿着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杠,另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不过多了个镰刀斧头。
张治中看见第一幅图,当即表示反对:“我不同意,杠子向来不代表黄河,中间的这条横杠,非常容易被认为是在分裂我们的国家,分裂我们的革命;第二,相信大家都有所感触,杠子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嘛,不如用第二幅图。”
张治中的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毛主席也决得有道理,后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地选定了五星红旗为国旗。
毛主席视察南京,见江渭清,笑着问:“你借文白先生的3000元到底还了没有?”
张治中和毛主席的交往十分亲密,1958年还跟随毛主席视察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9月10日,毛主席和张治中分乘两架飞机,由北京飞往武汉。一下飞机,专车就驶向了长江岸边。
原来,因为天气太热,毛主席想要下江游泳,他问同行的张治中:“你要下水吗?”张治中抱歉地说:“这我就不能奉陪了。”
毛主席风趣地说道:“好吧,那你就当'观潮派’。”
在武汉的时候,王任重请毛主席、张治中到著名的豆皮店“老通成”吃小吃。对这味小吃,毛主席赞不绝口。
没多久,他又来到“老通成”成晚饭。刚一进门,就转身对王任重说:“你们可不要告诉人,说我到'老通成’吃豆皮,不然别的馆子会贴我的大字报,说我偏心。”
毛主席巡视南方,没有忘记和照应特邀而来的张治中。
在由马鞍山前往南京的专列上,毛主席点名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江渭清。那时,毛主席笑着说:“你借文白先生的3000元到底还了没有?”众人都很奇怪。
图 | 江渭清
原来,张治中在抗日时期,主政湖南,那时的江渭清还是一个青年。江写信给张,说自己的共产党人,要抗日打游击,没钱,请你资助。
张治中接到信以后,想:“此人真有胆识,而且对我如此信任。”就借给了他3000元,这件事后来被毛主席所得知,如今突然记起,就说了一嘴。
杭州,是此行视察的终点站,专列未到之前,毛主席问张治中:“杭州是大家多次到过的地方,你的感官如何?”
张治中想了想,说:“建国后经过整顿当然不同。”
毛主席点点头,又说:“不过还有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湖水太浅,水草太多,二是坟墓太多,以鬼为邻。”
随毛主席南巡的20天,张治中把每天所见所闻的毛主席言行写成日记,后又将它整理成册,大概4万余字,呈送毛主席审阅,请求公开发表。
图 | 张治中
毛主席说:“你的日记我是不看的,尽在吹我。”
“还是看看吧,我想发表。”
“我不看,你就不能发表了。”毛主席笑着说。
“我有言论自由权。”
“你现在写我的事情,如果我不答应,你当然不能发表。”毛主席说:“肖三也写过一篇东西,我没有让他发表出来。”
张治中听后辩解道:“我写的都是我亲眼见到了,是真实的,是实事求是的,没有一点点夸大的成分。您看了能不能发表再说,如果既不看,又不让发表,那我不服。”
“好,我再考虑一下,但是你只能说服,不能压服!”毛主席最后说道。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在北京去世,终年79岁。在他的告别仪式上,周恩来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是的,张治中将军是个爱国主义者,毛主席对此也有过很多评价。比如:“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他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他这人专做好事,一生做了很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