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3-04-02 发布于贵州

贵州是中国西南东北部的地区,面积为17.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它是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边郡”、“边州”。自古以来,各个民族在此交汇,如今贵州有49个民族,其中17个少数民族拥有较长的世居历史。虽然来自不同的族群,但各族人民都在这里找到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空间,相互交流、碰撞、融汇。在这个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3.1传统体育的形成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形式千姿百态,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活、生产劳动、军事、宗教等。   

1)形成于巫术与宗教活动中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出现在本民族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含义的活动中,并且使这些传统体育成了宗教活动中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往往是与祈求保佑、避邪驱魔或与神灵和祖先沟通密切相关的,如贵州三穗县苗族的“求雨舞”。即使在非宗教场合下进行这些项目,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在身体活动方式、器材选择、活动设计和参与者情感状态方面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它们源自于古老的巫术和宗教活动中的身体运动方式,并在当前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2)形成于生产劳动中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有些身体动作明显来源于生产劳动的动作,例如土家族的毛古斯舞,其中插秧、收割的动作至今仍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另外,流行于惠水、雷山、紫云和望谟等地的苗族群众的“粑棒舞”,主要包含了用粑棒舂打粑槽内食品的加工动作。即使在严格的体育范畴中,目前流传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中且已普遍认可的钓鱼活动,也来源于古老的“钓鱼劳动”以获得鱼肉的需求。这类来源于生产劳动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中十分常见。

3)产生于军事活动中

在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与广泛流行的汉族武术风格显著不同的本民族传统武术活动。例如,苗族武术中就有矮拳、颦子拳、牛尾棍、苗族刺等100余个拳术和器械套路。三都水族自治县就发现了水族拳、鸭拳、水族双锏、水家刀等20余个水族传统武术套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相比,其动作的抽象性更低,更为接近原始的打斗动作,其起源于早期战场搏杀的痕迹更为鲜明。

4)产生于技艺表演中

在少数民族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中,某些成员会通过专门的练习而获得一些极具表演效果的特殊技艺,如苗族的上刀梯、仡佬族的高台舞狮、土家族的脚盆龙以及在多个少数民族中都开展的独竹漂等。这些特殊的技艺除了在表演场合体现了为观众需求外,在练习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并且都是以追求体能和技能提高、以追求快乐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因而具有了显著的体育活动的特征。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源头,无疑就是这种技艺表演。

(5)产生于民俗活动中

在各少数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社会活动常常会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在这些社会活动中,一些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长期存在的传统习俗,即民俗。民俗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在喀斯地区,“岛屿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历史条件下青年男女之间缺乏交往机会,在促进男女青年交往以有利于有效的性选择和保障本民族子孙繁育方面,苗族人创造了“花山节”,布依族人则有“甩糠包”等活动。在这些民俗活动中,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民众的兴趣,人们常常创造出一些有趣的身体活动方式,并随着民俗的传承而继续传承下去。在这种不断的传承中,这些身体活动方式的体育特征逐渐突出,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

(6)产生于古老的身体活动游戏中

在贵州的少数民族村寨中,许多孩子都喜欢各种身体活动的游戏,这些游戏并不是为了生产劳动、宗教活动或者军事活动等功利目的而设计的。比如,“抱鹅蛋”这种游戏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广泛流行。这种身体活动游戏的特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感受到欢乐和愉悦。这种体验可以为贫穷而寂寞的早期人类社会带来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色彩。正是这一特质,使得这些游戏活动在少数民族中得以流传并且成为了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3.2传统体育的项目分类

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分类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基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竞技能力、文化表演、健身养心3种类型8个亚类。


 

5.3.3传统体育数量与分布特征

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量

经过详细的田野调查,(吕华鲜,陈炜,张露露.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共收录贵州 17 个世居少数民族的 655 项传统体育项目,具体汇总结果如表 1(由民族人口从多到少次序排列)。

 


 

 

2.分布特征

(1)项目数量与民族人口总量大体相一致。

由上表可知,贵州 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与其人口的总量大致成正相关。人口超过30 万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 7 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最多,分别达到了 126 个、89 个、67 个、60 个、61 个、52 个、60 个,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较少的羌族、仫佬族、蒙古族等拥有的传统体育项目相对较少,仅有 11 个、7 个、8 个。

(2)区际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历史文化、交通区位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在区际层面上差异很大,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及分布情况也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性。总体来看,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比较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分布稀少。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相对较多。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贵州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依托发展而来,而民族聚居区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导致传统体育项目分布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同一传统体育项目存在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这种文化共存现象会带动文化复杂多样,有利于新的体育项目的产生,体现出贵州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如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满族中都有赛马项,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 10 个少数民族有“秋千”项,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向汉族聚居区蔓延的趋势。

人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在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人类流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文化传播的过程自然而然会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汉族经济区扩散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比如,在原本流传于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地瑶族群众中的“打陀螺”运动项目逐渐在以汉族人居住为主的贵阳市兴起。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汉族聚居区扩散和传播的发展趋势,不仅表明了文化在交融发展中不断成长,也凸显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理解和共享的重要性。

5.3.4传统体育项目的审美特征

由于贵州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各民族的特异性,决定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美”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且始终是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相联系,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有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如历史悠久的“跳鼓”,也叫“猴儿鼓”,传说是苗族先民的一对夫妇英勇地消灭了一个毁坏庄稼伤害苗民的妖魔,并将这个恶魔的皮剥下来制成鼓,供苗民击鼓消恨以庆胜利。其他还有很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着各自优美的历史故事,充分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美。

2.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粗犷美”

贵州侗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大山区里,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锤炼了侗族人民,使其具有吃苦耐劳勇猛顽强的性格,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体现了他们粗犷勇敢的精神。如“抢花炮”,也叫"抢贡鸡”,被誉为“东方橄榄球”,参加人数众多,参赛运动员每个都身强力壮,勇敢顽强。比赛过程中对抗十分激烈,为了争夺“贡鸡”,双方经常冲撞、挤抱和压叠,尤其是比赛时如果恰逢下雨天,队员们则需要在泥泞里摸爬滚打,如此不免弄得满身泥浆,但是他们仍然生龙活虎,斗志昂扬,其敢打敢拼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真正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粗犷美。

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美”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或竞赛时,无论是男女运动员还是观赛者,他们都穿戴本民族特有的节日盛装。尤其是各族女青年,她们在表演时穿戴着色彩斑斓的精美服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体育竞技运动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充分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美。

4.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械美”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时的各种器材,每一件都被装饰得像艺术珍品一样。如刀、叉、剑、棒及弩箭,在比赛前总要缠上红布以象征胜利和吉祥;"“跳鼓”所用的大鼓,其鼓身被油漆漆得闪光晶亮,鼓架上也往往绘有五颜六色的花纹,鼓槌更是要缀上红色、绿色和黄色的绸飘带。比赛时鼓槌上的彩带随着运动员的优美动作而飘舞,怎能不给人们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5.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惊险美”

惊险美是一种让人们从惊奇和危险中忽然解脱的惊心动魄之美,它彰显了华夏民族文化中崇尚勇敢和征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在贵州苗族同胞的传统体育中,如“上刀山”、“下火海”等硬功夫表演,就是惊险美的典范。例如,“上刀山”,也叫上刀梯,苗族人每年在“四月八”、“赶秋”等节日上举行表演。在表演中,一根高达20米的树杆被竖立在场馆中央,36把锋利的钢刀被捆绑在树杆上,然后在杆顶上竖立三把短钢叉。表演者光着脚踩在刀刃上攀登,迅速到达杆顶并旋转三圈,然后吹响挂在杆顶的牛角号以表示胜利,最后再从锋利的刀刃上一步一步爬下。表演者看起来毫不畏惧,但观众们紧张得屏住呼吸,冒着冷汗,充分体验了一次充满惊险美的体验。同样,还有“下火海”(又称踩跸口),在这一表演中,7-9块通红的铁犁被放在地上,表演者光着脚迅速从铁犁之间依次踩过去,观赏者无不感到心跳加速,一起体验了惊险美的观赏热情。

6.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雅美”

贵州苗族同胞的“八人秋”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优雅情景。秋千架得像一台竖起的大水车,8位表演者分别站在8块秋千板上,在第一推动作用力后,秋千上的人再通过交替用力来掌控秋千的转速,时而随着荡秋千者和观众的叫喊声飞快转动,时而伴着姑娘小伙子们的嘻笑声缓慢滑行,待秋千停止时,被停留在秋千最高处的那个人就得唱一首歌,如此热闹而又优雅和谐的场景如何不令人心旷神怡!

7.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交融美”

贵州少数民族同胞大多能歌善舞,勇猛顽强;不仅在表演“木鼓舞”和“摆手舞”时载歌载舞,在“赛龙舟”、“踢键子”以及“八人秋”等竞技表演活动中也伴以唱歌、吹木叶或吹“咚咚喹"助兴。至于土家族过“社巴节”(即摆手节)时,伴随着敲锣鼓的节奏,成千上万人通过摆动手臂、一起转体蹬腿、跳跃前进以及左右扭腰等动作来尽情欢跳。如此场面可以说是一场舞蹈表演,也可以说是--场“土家族广播体操”。体育的美感与民族音乐的美、舞蹈之美以及民俗风情之美水乳交融。

8.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美”

少数民族体育不像现代竞技体育那样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动律和技巧、设备和规程,由于地理、历史及社会发展的限制,其内容和形式仍含有明显的原始性,有些甚至直接是原始劳动、斗争、生活和远古先民娱乐形式的翻版,这种原始的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美,就自然而然地带有原始状态那种粗犷稚拙、古朴自然的特点。表现在内容上,是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自身娱乐,情感情趣的密切相联;表现在形式上,则为技艺相容、节奏松驰、动作单一、技巧简单、方式原始、设备朴素,所有程序都直接显示出一种古朴自然的民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