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寻找“师父”?用什么心态来“学道”、“修道”?

 静定天心 2023-04-0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有道友曰:最近跟一个修**的同修聊天,因2016年在终南山**学习**而相识相知,他对某师之失望,溢于言表。自己租了一农小院,远离世俗,独自研修丹道。我没想到,一个最接近某师的门内人,居然会有如此反应。我也跟他交流了我研学西派丹道典籍的体会,相互鼓励,殊途同归吧。前面老师的一篇文章说了收徒的事,真是非常重要,以经印道,以经寻道,以经行道,懂点大道之理,再行修真,应该是首选之路吧。这段话,我想了好几天,总觉得要跟老师聊聊才行,不是为了要说某师的坏话,只是感觉修真之路不易,红尘炼心甚难,寻到一个明师更是难,勇猛精进修真,持之以恒学习,努力提升自己,静待有缘!

笔者曰:是的!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师资呢?这个值得思考!现在很多人,似乎是须要一个“神化”的“师父”,甚至自我“神化”师父,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须求。当与老师接触多了,发现自己给老师加上的“神化”光环消退后,不免失望。这个“失望”,来源于哪里?来源于自己的期望。所以,不要去自己去“幻化”、“神化”老师,不要去个人崇拜老师,要从“道、经、师”三宝中参悟,悟道、读经、问师,明理而修,才不失落,才会目标明确的走下去。

友曰:他对某师定性为“非真修行”,让我惊掉下巴,我才开始明白,为什么最近几年都没有他在伍柳中的消息,才明白了一个渴望真修行人心中的失望与苦楚,

又曰:从“道丶经丶师”三宝中参悟,悟道、读经丶问师,明理而修,才不失落,才会目标明确的走下去----的确如此!

大家修学丹道仙学,首先应该研究清楚一件事,修炼为什么能成仙?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果目标和原理这二大问题基本清楚了,那么再去寻找“方法”,就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了。如此,佛道二家也好,各个老师父所传也好,即方便融通,也可以防止纠结。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古今凡能成为一个“大师”者,都能在这三方面参悟透彻了,融通了,不再纠结了,才是一个“大师”的基本条件了。我们做为学习者,也应在这三个方面多思考。至于说,这三个方面无碍了,可以确保成仙吗?不能。但能确保不会发方向性的错误。方向确定好,道路已找到,方法也拥有,那么朋友,就出发吧,撸起袖子加油干,祝您早日到过目的地!

名师,明师,是二个问题。

当下的教育,已经将我们教育成了“复读机”。当每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就在自己已知的知识中寻找答案,这就是“复读机”,佛家所批评的“执着”、“我执”和“法执”,孔夫子也批评为“学而不思”。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教导的,被称为“应试教育”,基本路数,就是背“标准答案”,谁背记标准答案熟,谁就能考高分。即使须要思考能力强的数学,也成了背“标准答案”,反复做各种题型的试卷,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教育下,我们很容易产生“我执”的习惯,成为“学而不思”的人,失去了“创造力”。自认为自己很“牛”,其实是关禁在自己固化思想的“牢笼”中。佛道修行之一,就是打破“我执”的牢笼,恢复自由的思想,《老子》称为“复归于婴儿”。婴儿、儿童的思想、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或奇思妙想的,这才是“创造”之源。我们没有创造能力,本质是思想固化的结果。如果自己的修行,在向婴儿、儿童回归,那么就入门了,称为“返老还童”。

私以为,所有的修炼原理和方法,都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的注解,古往今来,太多了。这些注解,可阅,也可不阅,因为都是不究竟的陈言,仅仅做参考而已。研究《老子》,重点方法,就是多读,发出声音的诵读,次数到达N遍后,自己就会豁然开悟,所有经义,不须解而自明,如若桶底脱一样,这就是古人所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明师。什么是“明”?《老子》中讲,“自知者明”。明,在于“自知”,知自性也。自性圆明,方为之明。我们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思想”装进他人的脑袋,其实是“师心自用”。一个好老师,不会去填鸭,而是去启发。

名师,名头大而已。比如河北衡中,考上985/211的考生很多,因此该校之师,可称名师。也因之,闻名而风动,全省优质生源,齐汇衡中。这些衡中学生,能够成为研究型博士的人数,有多少呢?固化的教育,大概率的是很难出现创新型的科研人才。再看佛道中古德大师,绝非彼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