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人之家

 東山高卧 2023-04-02 发布于河北

野人之家。野人怎么还会有家?有家怎么还是野人?

一个远离城市,远离人群,高高在上,以至于云气都藏到了树林草丛的地方;一个树上鸟窝叠筑,地下鼠狸洞穴相连,池塘不乏小鱼虾的地方;一个草树混杂,酸枣傍生,并有蘑菇、葫芦瓜等可以采来充饥的地方;一个拥有左右八九丈,前后几十步的小院落;一个一半由人工凿挖,一半用土坯垒就的毛草屋;在这里,绿植稠密遮掩知了都受不到惊吓,没有罗网陷阱野鸡都不会怕人,庾信把这个地方称作野人之家。 

注:本文篇幅较长,在表述上分为6个层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或兴趣阅读,其中:正文一律采用黑色字;加粗的部分代表原文综色部分是对正文的解释或佐证绿色部分是对解释的解释或小故事红色的部分是关键词、关键句蓝色的部分是笔者的论述,只代表个人观点。

这个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在其所作的《小园赋》中,称那个小园为野人之家。这首赋可以说情真辞美,但因用典甚多,常常看得人头大,所以有人认为涵义晦涩,但当你了解了这些典籍,了解了时代背景,会感到越品越有味,尤其是,当你与实际结合起来,体会会更深刻。

一、野人之家的缔构者

野人之家,也就是说《小园赋》的这个小园,它是否存在?回答应是否定的。庾信在朝时,他没时间在深山弄个小园,67岁病退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更不可能居住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园。所以,这个野人之家并非真实存在,只是庾信头脑中的想象。

庾信的字是子山,小字兰成,出身于河南南阳郡新野县一个号称“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书香门弟。自幼聪颖,才华横溢,通晓典章,历任粱朝、西魏、北周的要职,去世后,还被隨朝追赠二州刺史。庾信15岁入宫为南朝梁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一路升迁,后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即攻克江陵,杀梁孝元帝萧绎,庾信因而被扣留于长安,并被西魏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随即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代西魏后,封庾信为临清县子,后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后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69岁离世时,时间已到隋朝,隋文帝深为哀悼,不仅赠与其在北周的职位,还加赠荆、淮(或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袭爵位。

陈朝与北周互通友好后,陈朝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周武帝宇文邕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不久后,庾信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庾信虽然身居显贵,但常有思乡之情,便作《哀江南赋》等以抒发自己的心意。

据载:庾信为政简要清静,能使官民皆获安宁。北周滕王宇文逌(yōu )称赞他为“德藏褰帷,才膺刺举,吏不敢贿,人不忍欺。上洛童儿,如迎郭伋;商山故老,似值刘弘。”意思是:从体察民情上就知道他有多高品德,从检举奸恶举荐有功上就知道他胸中的才华,吏不敢贿赂他,官不忍心欺负他。上络的儿童象迎接郭伋一样迎接他,商山的父老乡亲,象盼望刘弘一样盼望他到来。为加深理解,做以下释义:

褰帷:拼音为(qiān wéi),本意是撩起帷幔,后引以为官吏体察民情的意思。出自《后汉书 贾琼传》:”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意思是:贾琼在上任冀州刺史时,本来按旧典所乘坐的车马的帷幔应该垂下来,下级官员到州界迎接。但贾琼一上车就说,作为刺史应当远视广听,纠正和发现美与恶,怎么还有反而垂下帷幔自我掩塞的规定呢?于是就让人把帷幔撩起来。后因以"褰帷"为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

刺举:指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 

吏:吏,旧指小公务员,或在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人:旧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这里应指县令以上的官员。其他的被称为民。

郭伋:字细侯,今陕西兴平县人 ,东汉官员。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伋少有志行”; “伋牧朔藩,信立童昏。” 意思是郭伋年少时就志向远大德行高尚;郭伋在北方边境地带做首长,得到了从孩童到垂暮老人的普遍信任。据载:郭伋在担任并州牧时,曾经到下属处巡视,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竹马,在道旁依次拜迎。郭伋问:“孩儿们为何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各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 

刘弘:刘弘有治世之才,少年时与晋武帝司马炎私交甚厚。于任上颇有威名,以功封宣城公。 刘弘在荆州时,劝课农桑,宽刑省赋,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都嗟吁痛惜,如丧考妣。  

二、野人之家的内涵

目前,流行的《小园赋》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以清朝嘉庆年间官盐场侍郎毛树棠的《小园赋》最为简约,疑为对庾信《小园赋》的摘编,全文289个字。我们拿来分析一下,看看在庾信眼中,理想的小园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应当注意的是,这个赋中应用了大量的经典,其中也不乏神仙志怪传说,这些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沉淀传承下来的,我们不必关注其内容真伪,但必须了解它,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

​(一)德行越高所占据的资源越少

①神仙圣人几乎不占据资源

【原文】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

这里的巢父,是尧帝时期的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巢父》:"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也有人说巢父为许由之号,而许由是尧帝的老师。据庄子《逍遥游》载,尧帝曾让帝位于许由,许由不受,是这样回答的:“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意思是:天下在你的管理下,已经得到了治理,而我还要代替你,我将是为了名誉吗?名誉是实际的宾从,我将要为了成就宾从而作为吗?鹪鹩这种鸟筑巢于树林深处,也只不过占据一枝而已;偃鼠饮水于黄河也只不过填满肚皮罢了。回家歇歇吧您,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啊!在祭祀中,制做食物的庖丁不制做食物,主持仪式的尸祝也不会越过樽俎替他制做,做越俎代庖的事啊!

壶公是传说中的卖药仙人。据考,壶公,又名玄壶子,悬壶翁,是东汉时期的卖药人,传说他常悬一壶于市肆中出诊,市罢辄跳入壶中,一般人不能见到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昔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悬壶於市,长房从之,因而自远,同入此壶,隐沦仙路。”《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公", 敬辞,既是对男子尊称,又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 。因此,我有时猜疑,这个壶公可能就是壶子,不然怎么会那么巧合都跟水壶的缘份那么深呢?据庄子《应帝王》载:壶子是列子的老师,生活在战国前期,是继老子之后的得道高人。但为什么成了东汉时期的卖药人了呢?或正如壶公所说,在天宫任职天槽,因履职不勤遭贬谪,任天槽前是不是正是列子老师壶子呢?不得而知。葛洪《神仙传卷九·壶公》有详细介绍,大体意思如下:

壶公这个人,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现世上所有的《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等二十多卷,都出于壶公,人们把这些都称作《壶公符》。

有一个汝南人叫费长房,是当时的市场管理员。有一日,忽然见到一老者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们谁也不认识他。他卖的药都是一个价,从不讨价还价,什么病都能治好。买者拿到药后,他就对买药的说:”吃了这个药,一定会吐出来什么什么东西,到哪天哪天,病就好了。”结果,都象他说的一一应验了。老者每天收入数万钱,随后就把这些钱施与那些贫乏、饥、冻的人,自己留的很少。他经常在自己所坐的位置上方悬挂一个空壶,太阳下山后,他就转身跳入壶中,然后,就消失了。

费长房在楼上将这过程看得清清楚楚,别人却看不到。知道老者不是一般人,于是费长房每日都清扫他卖药的那片地方,并供养一些食物等物品,老者接受供养却并不表谢意,如此过了很久。费长房一直这样做,从来不敢有所求。老者知道费长房非常信认他,便对费长房说:“到傍晚无人时你过来。”。费长房如约而至,老者对费长房说:“你看到我跳入壶中时,便随我跳,自然就能进入。”。费长房按老者说的试着跳,脚刚离地不觉已入。既入之后,不再能看见壶,而是见到五色的楼观,重门阁道,见老者左右有数十个侍从。老者对长房说:“我是仙人,妄任天曹之职,因不勤勉而被谪贬,暂时回到人间,你是可教之人,所以能够见到我。”费长房不敢坐下,磕头说到:“我这个肉体凡胎之人因无知,积劫厚,有幸被悲悯,犹如剖开棺材给死者生气,枯树发芽,朽木可雕,但是我臭秽顽弊,不知是否能胜任驱使。如果能被怜惜,是我千百生的厚幸啊。”。老者说:“看着你很不错,别跟别人说。”

之后,老者带费长房到楼上说:“我有一点薄酒,与你共饮,酒在楼下。”。费长房与几个人下楼取酒,抬不起来,增加到数十人,也没能把酒坛子搬上楼。费长房告诉老者,老者就亲自下楼,仅用一个手指即将酒坛子提上,与费长房共饮。分酒器也不过河蜯大小,可是喝起来,直到天亮都没把这个分酒器的酒喝完。

老者告诉费长房说:“我某日就会离开,你能离开这里吗?”。费长房说:“我想离开的心,不可复言。只是想让亲属不觉不知,该怎么办呢?”。老者说:“这很容易。”。于是取一青竹杖递给费长房,告诫他说:“你以此竹回家,回后称病,后日,即把此竹杖放置于睡觉处,嘿一下便会回来。”。费长房如老者所言以竹回家,而家人看见的这个竹仗却是费长房死了,于是哭泣埋葬。而费长房本人实际上已跟随老者离开,恍恍惚惚不知去到哪里了。老者单独把费长房留在一群老虎中间,老虎磨牙张口,欲吃掉费长房,费长房一点都不惧怕。第二天,又把费长房放在石室中,头上悬着数丈大的大石头,这块石头由茅草绳拴在天花板上,很多蛇聚拢过来啮咬茅草绳,茅草绳眼看就要被咬断了,而费长房仍泰然自若。老者过来拱手道:“子可教矣。”

于是让费长房噉溷。噉溷是一个术语,读音:旦混。噉同啖,就是吃的意思,而溷的意思是肮脏污浊,如猪圈、厕所。老者拿来给费长房吃的溷臭恶非常,中间还有一寸左右的虫子,费长房的为难之情表现在脸上。老者叹息并遣责他说:“你成不了仙啦!现在已把你打造成地上主者了,可以活到数百余岁。”。然后,传授给费长房一卷封符,说:“带上这个可以举诸鬼神,尝称使者,可以用来治病消灾。”。费长房担心不能回家,老者把竹杖给他说:“只要骑上这个就到家了。”。费长房告别老者,骑上竹杖,忽然如睡,睁开眼睛已到家了。家人看到他出现以为是鬼,俱述前事,挖坟开棺,发视棺中只有一个竹杖,这才相信了他。费长房把所骑的竹杖扔到葛陂(葛陂一般指废弃荒地的灌木丛)中,再一看,是一条青龙。费长房自认为离开家才一天,推算一下却已有一年过去了。

此后,费长房干起了行符收鬼治病的营生,没有治不好的。每逢与人同坐聊天时,时常两个大眼珠子瞪着诃斥,人们问他什么原因,他总说:“在怒斥鬼魅犯法行为。”。下面鬼怪离奇,理智观看

汝南郡府中经常有鬼怪,一年来好几次。鬼怪来时前有开道,其排场威仪,如太守入府,打着鼓从里边转一圈再从外面转一圈,然后才离开。府内府外忧心忡忡。后来,费长房拜访府君,而正遇到此鬼来到府门前,府君见此状飞快地进入府内,把费长房一个人留在那里。鬼看到费长房不敢往前走,想逃跑。费长房厉声呼唤使从把鬼捉到前面来,鬼乃下车,手拿版笏跪于庭中,叩头乞得自改。费长房呵道:“你这死老鬼,不念温凉,无故导从唐突官府,你知道当死否?”并立即命令它还就人形,用一个札符帖付上去,并把令牌交给葛陂君,鬼叩头流涕,拿着符札离开。费长房让使从追上去,使从看到鬼把符札立到葛陂傍边,以颈绕札而死。东海君让天气干旱,后来费长房到东海,见老百姓都在请求下雨,便对他们说:“东海君有罪,以前我把他系缚在葛陂上了,现在应当赦免他了。”然后,令东海君作雨,于是立即下起了大雨。

费长房曾与人同行,见一书生,头戴黄巾身着裘衣,无鞍骑马。书生见到费长房后立即下马叩头,费长房说:“马上把人家的马还回去,就赦免你罪过。”。这人问他怎么回事,费长房说:“这个东西是个狸猫,偷盗了社的公马。”

有一次,费长房曾经与一客人坐在一起,看到他的使从到市场买鲊鱼,顷刻就回来了。费长房能分身,在一天之内,人们在相距千里的几个地方都见到了他。

所以,不了解文中提到的人及其时代背景,只看翻译成的白话文,仍然看不明白;相反,看文言文仍然能透彻底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里的“若夫”,是语气助词,无意义,也可理解为:好象是这样。

所以,这两句文言文可以译成:在一个树枝上面,象巢父这样的圣人就能安心地搭建自己的安乐窝;在一个小壶里面,象壶公这样的神仙就能自甶自在地憩息居住。似乎隐含一个观点:德性高即不在乎居所的好坏与大小,高到神仙、圣人,连地面上的空间都不占了。

②隐士贤达者付出多不索取随遇而安极其节俭

【原文】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

管宁,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今山东省安丘或临朐人,据说是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

管宁与平原人华歆为好友,两人与邴原并称为“一龙”。管宁与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华歆在汉灵帝时期,即以举孝廉出身而任郎中,进入政坛,历任魏国御史大夫、魏国相国、司徒、太尉等职,晋时封博平县侯,成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而管宁学成后却终身未仕。管宁与华歆两人均有崇高的道德操守,但管宁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坚持的更彻底,而华歆却具某种灵活性。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便是著名的割席分坐的故事。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锄草,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因此,管宁的“慎独”是彻头彻尾的,而华歆却有表演的成分。《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华歆定力不十分充足,很难在奢华面前心如止水,所以,才会有“歆废书出看"。

汉末天下大乱时,闻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推行政令,管宁即与邴原等人避于辽东。到辽东后,管宁只谈经典不问世事,讲解《诗经》《书经》,以整治威仪、陈明礼让。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他本人颇受人们爱戴。袭位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有不臣之心,几次想请管宁辅佐却摄于管宁威严不敢明说。当时,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当位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 至此,管宁于辽东教化30余年。后来,公孙渊袭夺太守位,果然反叛曹魏,被司马懿攻灭,正如管宁所料。自曹操任司空后,曹魏政权包括曹操、曹丕、曹叡、曹芳等在位时均想尽办法征召管宁入朝为官,他都没有应命。

据载,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

管宁从辽东回乡后,年事已高,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过去在辽东时所置办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

据皇甫谧《高士传》 载: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意思是管宁自从到辽东及后来回乡后,常跪坐在一个木榻上,先后五十余年未曾把屁股直接落在木榻上坐,木榻上与膝盖接触的位置都磨穿了。又载: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意思是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彼此相知的老朋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当体察曾子、王骏的教导时,常从心底赞许他们的崇高,哪里能自己遇到了反而违背本心呢?”。

管宁逝世时,八十四岁。一生留下了《氏姓论》以及《辞疾上书》、《辞征命上疏》、《辞辟别驾文》、《答桓范书》等著作。 

藜床,拼音是lí chuáng,意思是用藜条编成的床,泛指简陋的坐榻。因此,所谓管宁藜床就是指的上面《高士传》中记载管宁那个木榻,庾信可能认为它是用藜条编织成的。必竟庾信与管宁的时代,相差也就几十年,一些生活习惯,不会有大的变化,应该比较靠谱。古人,尤其是魏晋以前的人,特别是道家、儒家的修行者,他们所谓的坐,实际上是跪坐,把腿跪在所坐的地方,臀部放在小腿或脚根上。他们把我们现在的坐姿叫做“箕股”。“箕”,俗称“簸箕” ,是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 。所以,“箕股”就是屁股或叫大腿着座的坐姿,外观上象簸箕。古人也知“箕股”舒服,但因为当初还未发明裤子,穿袍子而不是穿裤子时,这种坐姿很不礼貌,所以不那么坐。周公洗澡都怕把头发弄乱,儒家讲慎独,所以,他们独处时,也不会“箕股”。

嵇康,魏晋著名思想家,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合称“竹林七贤”。为人煅造器物,不收费用。他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魏武帝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 故,有人称嵇康之字,嵇叔夜,又有人称其嵇中散。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 

《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意思是: 嵇康曾经游于山泽采药,得意之时,恍惚之间忘了回家。当时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认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跟他游玩。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离开时,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髓,如糖一般甜,便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嵇康,结果尚未服用,就凝结为石头。 又在石室中见到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而书就再也不见了。王烈于是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当时, 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 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司马昭的忌恨。有一次,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却遭到嵇康的冷遇,于是怀恨于心。当又有人举荐,朝廷想任用时,嵇康坚拒出仕。 

又据《文士传》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huán,围绕)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遨游嬉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唯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噉,清宫而已。”意思是: 嵇康心灵手巧,喜好打铁。家里有一片柳树林子,从外面引过来水绕林一圈,到夏天非常清凉,他总是在那里遨游嬉戏,并亲自动手打铁。家里虽然贫穷,但有人求其煅造什么东西,从来不收钱。有亲朋好友拿着烧鸡和酒过去与嵇康一同吃喝,也只是将剩下的留在家里而已。

一次哥哥吕巽欺负弟弟吕安妻子,而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但哥哥吕巽害怕报复,反而诬告吕安不孝,致使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却触怒了司马昭。此时,钟会借机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于是,司马昭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赦免嵇康,并请求嵇康来太学任教,未果。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向兄长要来爱琴,在刑场上抚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 言罢,从容就戮。 人无不惋惜。司马昭得知真相后,也追悔莫及。

所以,这句原文的译文是:况且,象管宁这样的隐士,将黎条编织的坐塌都磨穿了,自己还在使用;象嵇康这样的贤达者,自己用于打铁的炉子,既可以取暖又适于睡眠。

③宅第豪华的名声不一定好,名声好的修养不一定高

【原文】何必连闼(tà)洞房,南阳樊重之第;绿墀(chí)青锁,西汉王根之宅。 

连闼:闼的本意指类似于门挂帘的东西,连闼的引伸为一重接一重的门 。

洞房:深邃的内室 。

樊重,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人,光武帝刘秀外公。 善于农稼,爱好货殖,嫁女于南顿令刘钦,生下刘秀兄弟。德高望重,百姓称颂,推为“三老”。

绿墀:墀是台阶上的空地,绿墀的意思是空地栽满绿植。 

青锁:即青琐。据颜师古注,青琐是刻为连环文,并以青料涂之,孟康说:'以青画户边镂中,天子之制也。’后来,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也用此种装饰。

王根:西汉时期权臣,为曲阳侯。史籍记载,王商辅政,为大司马卫将军后,三年而卒,后由王根为大司马骁骑将军辅政,在职四年而病免,而后由王莽为大司马。 

所以,这句原文的译文是:何必象南阳樊重宅弟一样,建造一重接一重的门,使内室那么幽深;象西汉王根的豪宅一样,台阶上的空地布满花草,门窗刻制精巧的纹路。

(二)小园简陋却自然和谐

①容纳肉体的空间小容纳精神的空间大

【原文】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

窟室:地下室。 春秋郑伯有为窟室,彻夜饮酒欢娱,后借指畅饮欢娱之所。 

徘徊:本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豫不决 。这里指仅能转开身。

凿坯:凿的本意是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这里是“挖掘”,挖掘而出的;坯是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 ,这里指土坯。凿坯的意思是一部分是凿出来的洞,一部分是用土坯垒出的墙壁。

珠柱:以明珠为饰的琴柱,借指精美的琴。 

玉杯:本意是玉制的杯或对杯的美称。《汉书·董仲舒传》:“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所以,这里《玉杯》代指古代有名的典籍。

所以,这几句原文的译文是:而你这里是仅可以来回度步的窟室,简陋到一半是洞一半是土坯墙。这里可感受到梧桐树上的露珠落下,垂柳枝下微风吹来。这里的琴号称珠宝镶嵌琴柱的名琴,藏阅的书箱都是典籍名著。在园中弹弹琴,读读书,也是让人惬意的。

②有朴素自然的外观样貌

【原文】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无台。犹得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拨蒙密兮见窗,行敧斜兮得路。

欹侧:欹的意思是倾斜不正。 这里欹侧是说小园不方正,斜着的侧向,即横向。

纵横:是指纵向。

敧:同欹。

所以,这句原文的译文是从外面看,园中有棠梨、酸枣树,但没有楼台馆阁。长短不齐的侧向有八九丈宽,纵向有几十步长。栽有两三行榆树柳树,又有百余棵梨树桃树。从外面来,拨开茂密的枝条就能见到窗子,来回拐弯地斜着走才能到达“窟室”。

③有宁静安适和无人为雕琢的和谐

【原文】蝉有翳(  )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有堂坳。藏狸并窟,乳鹊重巢。连珠细茵,长柄寒匏(páo )。可以疗饥,可以栖迟。

:本意是用羽毛做的华盖,这里是遮蔽,障蔽 的意思。

罗:本意就是捕鸟的网,又称罗网 。

混淆 :混杂得使界限不分明 。

枝格相交:枝的意思是木别生條也,即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格,许慎《说文解字》解,本意是“木長皃”,也就是木头长的样子,用在这里是灌木或乔木长杆状的枝或干。所以枝格相交的意思是枝枝杈杈交织混杂在一块。

山为篑覆:篑是古代盛土的筐子。 小山由一筐一筐的土堆起来的

堂坳:坳是指山间的平地 ;堂的本意是殿,据清代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解,汉称为殿,秦汉以前称为堂,说的是一个东西。所以,堂坳的意思是既有空旷的平地又有低洼的土坑

藏狸并窟:藏指藏鼠,现称田鼠,狸指狸鼠。前者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后者主要以果实为食。并窟是指两者的洞挨得很近。这句的意思是藏鼠和狸鼠的洞挨得很近。

乳鹊重巢:乳是指小型飞禽,应当指麻雀;鹊是指喜鹊。一颗树或一个树枝上既有麻雀巢又有喜鹊巢。

细茵:茵为“筃”的别写,古人有竹子头写成草字头习惯。据《汉典》注:筃是古书上说的一种竹。  "“细筃”,意思是细竹子,联系上下文,应该能食用的。因此,细茵在这里代表所有能食用的诸如竹笋、蘑菇、草莓等等野生植物。

疗饥:字面意思是治疗饥饿,揭示了古代隐居者的生活习惯。他们崇尚成道成仙,向往庄子《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餐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意思是:一个名叫藐姑射的山上居住着神人,这个神人皮肤象冰一样光滑雪一样白净,风姿绰约象处女一般,不吃五谷,却吃风喝露水,乘坐云气,驾御飞龙遨游于四海内外。因此,这些隐居者坚持“不食五谷”,饿得实在受不了才吃点东西,所以叫“疗饥”。不象我们把一日三餐当成每天的“规定动作"。他们向往神人“餐风饮露”,所以庾信才赞叹他这个小园“桐间露落,柳下来风”。

匏:即匏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栖迟:游玩休憩。《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衡门是指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有时也借指隐者所居。 这句意思是: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 。

所以,这几句原文的译文是:知了因为有密叶遮蔽而不受惊扰,野鸡不必担心罗网陷阱而自由自在。青草和绿树混为一片,枝枝杈杈交织混杂在一起。这里的山是一筐一筐土堆成的,地面上有空旷的平地也有土坑。藏鼠和狸鼠的洞并排挨着,麻雀和喜鹊的巢同筑在一个树枝上。地上的细小竹笋冒出地面,连在一起,象是撒在地上的串串珍珠;支架上天冷才成熟的葫芦瓜累累沉重,拉长的脖颈象是能握的手柄。这些东西可以用来解饿,也可以在这环境里嬉游歇息。 

④内室状况简陋心灵状态安逸

【原文】㩻区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坐帐无鹤,支床有龟。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㩻区:㩻的意思是崎岖,倾斜不正。 所以㩻区的意思是这地方倾斜不正。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 

坐帐无鹤:字面意思是坐榻和篷帐上没有仙鹤,表达的却是对故土亲友的思念之情。晋葛洪《神仙传卷九·介象》大体的意思如下:吴国的都城原来在武昌,搬到建邺以后,在介象死的那天申时吃饭的时间,后任吴王使人把原来赐给介象的棃种植在苑中,管理苑的官吏把所听到的先王与介象的故事讲述出来:介象的字叫元则,是会稽人。介象一次在大山里游玩,捡了两枚紫色光彩、大如鸡蛋的石子。走着走着,又见到一个看上去年龄十五六岁,颜色非常、衣服五彩的美女。介象判断见到仙人了,便向美女叩头乞求长生之方。美女令其将石子放回原地。再见时,美女说你血养之气未尽,断谷三后再来见我。三年后,美女在一天内将丹方传授于他,并告诉介象你得到这个丹方就已经成仙了,不需再做其他修行了。后来,介象的仙气被一书生发现,直接上奏到了吴王。吴王即下诏征介象到武昌。到后,吴王对介象非常敬重,称他为"介君"。原文载:“为象起第宅以御帐给之意思是为介象建造了豪宅,并把御用篷帐送给了他。前后送给和赐予累计有千金之多后,吴王跟介象学会了隐身术,试着回殿门及出入后宫,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之后,吴王又令介象变化种瓜菜。丢下种子眼看着就生出了果实。吴王想吃鲻鱼,可这种鱼海里才有,介象即让人在殿的大庭中挖一方坑。坑成水满,垂杆起钓,顷刻得鲻鱼数条。后来,介象奏请离开,吴王不许。介象即说到某月某日,自己将病倒,吴王即派了多人予以侍奉,并在时至日,将一盒梨赐予介象,介象吃了,顷刻就死了。吴王便将他殡埋。后来吴王总觉得不对劲,挖坟开棺,却只见一个奏板符,尸体不见踪影。吴王思念介象,便将介象原来住的屋改造成庙,并经常恭敬地前往祭拜。据载:“常有白鹄来集座上,良久乃去。意思是经常有白鹤聚集到坐塌上,很久才离开。可见,帐是吴王赐给的,坐塌上经常有鹤,这便是坐帐有鹤。如果说有鹤是吴王的思念而致的话,那么,坐帐无鹤是说故土没有人思念我,这反而勾起了我对亲旧的思念。同时,坐帐无鹤也表达了庚信心头一度涌起的断念修行的避世冲动。 

支床有龟:字面意思是有乌龟支撑我的床腿,表达的是内心寂寞、无助或受束缚的深层情感。《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意思是一位南方的老人,用乌龟支撑床腿,过了二十多年后老人死了。当把床移开时,发现乌龟还活者却没有死。支床龟,表示龟能行气导引,有益于阻衰养老。

历陵:时间久的坟墓。

睢阳:睢的本义为动词,表仰目,即发怒仰视,引申作形容词为仰视的样子、欢乐的样子之义,读huī。 这里的睢阳是指头发蓬乱地诈起来。

所以,这几句原文的译文是:狭窄而不方正的室内崎岖不平,茅草屋顶已经透风漏雨,屋檐有的地方平也有的地方斜,低的地方能碰到帽子,门楣矮得你平着走都会碰到眉毛。坐榻和篷帐上没有仙鹤,而支撑我床腿的却有乌龟。鸟儿幽闲自得,随意鸣啼;花儿自开自落,四季随心。唯独我心如古坟墓上的枯树,而头发蓬乱地诈起如同一团黑白掺和的丝线。这里不怕夏天烈日炎炎的曝晾,也没有秋日天气萧煞劲草挺于疾风的悲壮。

⑤野人之家的生机

【原文】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 

云气萌于丛蓍:丛蓍的意思是丛生的蓍草。这句的字面意思是云气隐藏在丛生的蓍草中。因为从下面往上看才是云气,平看的是雾气,所以,这里高高在上。另外,南朝梁元帝 《<金楼子>序》:“虚宇辽旷,玩鱼鸟而拂丛蓍,爱静之心彰乎此矣。”意思是在虚宇辽旷的地方赏玩鱼鸟,拂摸丛生的蓍草,爱好清静的心就得到影显了。由此看,丛蓍的表述还隐含有爱好清静的意思。

愚公:列子笔下有《愚公移山》,这就是那个山谷中的愚公。

所以,这几句原文的译文是:这里有一寸两寸长的鱼,有三杆两杆高的竹。云气隐藏在丛生的蓍草中,金黄的精华涵养于秋天的菊花里。这里叫做野人之家,是说愚蠢的老者移山愚公所居住的山谷。

三、野人之家的思考

侯景之乱时,庾信父亲肩吾被杀,北齐代东魏、出史西魏被扣、西魏破梁梁元帝被杀、陈代梁、北周代西魏,这一连串的变故,庾信也从一个书生逐渐成长起来。看到了人世间的争斗,他爹在侯景之乱时死亡,现在自己的故国都没有了,效忠、忠孝的对象在哪里呢?“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这正是庾信 在《拟连珠》中的慨叹。在南北朝时期那个动荡的时代,国破家亡,觉悟后的知识分子用什么样的坚持守住心灵的阵地,又靠什么样的信念降伏内心的贪求?或许就是那个藏于内心深处的野人之家吧!

(一)文弱书生的本质注定了庾信在关键时刻缺乏担当的勇气

庾信少年即发迹,凭借自身的才华一路顺风顺水,没有经过任何大风大浪,因此,本质上还未脱离文弱书生的属性。所谓才华,除了通达四书五经这些理论知识外,不过是思维敏捷乖巧,能应合领导的欢欣罢了,并没有脚踏实地地做过什么,更别说体察民情了,因此,不具备把控局势的技能,也没有无畏、担当的勇气。

当时,侯景投靠梁朝所带来的地盘已尽数被东魏收复,朝廷只得安排侯景在寿阳任“ 南豫州刺史 ” 。姑息真能养奸,正是梁武帝的姑息,养出了两个改变历史命运的奸臣贼子,一个是世子萧正德,一个就是候景。同时,梁武帝一味故息几个大家族的势力膨胀和对百姓盘剥欺压,社会底层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侯景正是利用了这些社会矛盾,解救奴仆和基层百姓,从而势力越来越大,终酿成历时4年的候景之乱 。叛军攻建康的那一年,庾信36岁。当时庾信正任建康令,也就是南京市长。简文帝命令庾信率领宫中一般文武守住宫城,但是,当见到侯景大军到来时,庾信即心惊胆战,忠于国家,忠于君王的侠肝义胆以及坚决执行任务的职业操守早已被內心的恐惧压制、清理得荡然无存,于是如惊弓之鸟一般弃军逃离,听任景军攻下宫城。按理说,朝廷那么多文臣武将,文臣有智慧,武将能操戈,城门内又有机关,又处于守势,怎么也可以抵挡一阵子吧,但庾信却临阵逃跑了。或许你会说,庾信早已知萧正德勾结侯景,朝内亦有内奸,硬守也是以卵击石。如果是这样,庾信作为建康令早就应该举报,如在如此大是大非面前,连举报的勇气都没有,这不也正是因不敢担当而误国吗?

(二)投机取巧,睚眦必报,演绎着一个“纯粹政客”的“嘴脸”

弃军逃跑后,庾信即奔江陵投靠萧绎,即后来的梁元帝。见到萧绎,庾信非但未受到责罚,反而得到重用。没有资料记载他是怎样漂(表)白,怎么样恭维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萧绎非常赞赏他,足以见识其取巧的本领。

据唐李延寿所著《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一》载:“ 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食所资皆信所给。遇客,韶亦为信传酒。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言别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蹋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意思是:萧韶还是个幼童的时候,庾信非常喜爱他,有断袖之欢。断袖之欢,典出《汉书》。汉哀帝刘欣宠幸董贤,到了寝则同卧的地步。某日午休醒来,刘欣发现自己的衣袖被董贤压着了,为避免吵醒对方,刘欣拔刀断袖,方才小心离开。从此,断袖就成了某种隐语,再与欢连起来,即暗指同性恋行为。那么,董贤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堂堂大司马卫将军。 在董贤的传记里,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堪称对当时的西汉朝廷的莫大嘲讽。匈奴单于来朝,看到董贤二十二岁就做了大司马,感到非常惊奇,就去问翻译。哀帝刘欣让翻译回复说,大司马年纪轻,是靠才能得居此位。单于想,这么高这么重要的职位让一个毛头小子担任,就靠所谓“才能”,而不是资历功勋,谁能心服,简直是开国际玩笑。传记后面记述道:单于乃起,拜贺汉得贤臣。这又是一个用人不当而误国的故事。为王莽篡权埋下伏笔。 当时萧韶衣食上的花费都是庾信所供。有时来了客人,萧韶也为庾信传酒。后来,萧韶坐了郢州刺史。庾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郡,而当时的江夏郡治、郢州的州治所在地都在郢州城,过去的行政机制是郡管州,州管县。萧韶对庾信的接待很不厚道:萧韶一屁股坐在青油幕的位置,然后引庾信上座。青油幕,本是涂以青油的帐幕,古代将帅用作军幕 。这里用以代指主座位。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园桌和椅子,应当是每人一个坐榻,面前一个小茶几,放置菜和酒之类的东西,实行分餐制。所谓传酒,就是劝客喝酒的人,有时可能会陪上一杯。当庾信坐到座位上时,萧韶却让他坐到其它榻上,并且高傲的心态溢于言表。庾信感到萧韶在礼节上怠慢自己,心很不爽。可能有人会说,那时候的礼节我们怎么会知道?其实,“理”就是“礼”。主座位一定是主人所坐。客人分尊卑,按老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的基本套路,在酒席上,主人之左位是最尊贵的客人,即主客座位,右为次尊贵,然后依次排开。但也有特例。比如说,不管你是地方上多大的官,皇帝老子来了,必须坐主座位,你不能说到了京城你是主人,到了这里我是主人。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家宴或一个团体的宴会,一定是最尊贵者居于主座位。庾信远道而来,应兼有两种身份,一是客,二是主。论朝廷地位,是中央来的,也并不低于萧韶,论旧交,属于长辈级的,不管于公于私坐在主座位上也并无不妥。所以,萧韶自己坐于主座位,这是失礼其一。庾信应该是自己坐在了主客座位上,而萧韶却让庾信起来坐其它座位。象这种坐错的情况,一般不是特别碍眼不烦劳客人起来换座位。因为让对方换座位隐含三个意思,第一是对方心目中自己的地位比你心目中的低;第二是对方的判断不如你高明;第三你在左右对方。这是失礼其二。自己先坐到座位上指挥别人,这是失礼其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庾信乘着酒劲撒泼,径直来到萧韶的座塌,一只脚蹋到茶几上,还提起脚来再蹋,盛菜肴的盘碟尽数被踩,然后瞪大眼睛直视萧韶的脸说:“当了官了,牛逼闪蛋,你今天的形象容貌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啊!”。当时,宾客满座,因惭愧与羞耻,萧韶当着众人,憋得小脸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可见庾信如此涵养,一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睚眦必报的嘴脸赫然醒目。这一年,庾信39岁。

(三)出使长安遭扣,梁朝覆灭,庾信的梦想被彻底摧毁,三观被重塑

其实,梁朝的覆亡从本质上讲是来源于对士大夫阶层的姑息迁就进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但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却是失之于最高统治者的自负。如果不是他们自负,梁朝可能存活更长一段时间。侯景刚开始作乱时,武帝萧衍嗤之以鼻,认为一个侯景翻不起什么大波澜,豈知战况瞬息万变,京城受到威胁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导致自己被软禁甚至饿死的下场。动乱平息后,整个王国各个阶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国力衰微;元帝建都于江陵,在迁都金陵的问题上犹柔寡断,根本来源于对西魏实力与野心的误判,个人的自负,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葬送了梁朝。从战略上讲,当时,北齐控制了淮南,与金陵仍有一江之隔,但西魏从襄阳在陆地上进攻长江北岸的江陵,要比北齐从长江北岸水战进攻长江南岸的金陵容易的多,况且,江陵以北就是萧詧控制的襄阳,而萧詧是萧绎长兄萧统(昭明太子)之子,时任雍州刺史,与萧绎有不共戴天之仇,这些元帝豈能不知?所以,元帝未及时迁都金陵正是抱有“登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出自庾信《哀江南赋》)意思是:临至险之地以避险,卧于不安之地以求安的侥幸心态。

梁朝因侯景之乱而濒于破碎, 梁元帝试图在江陵复振国威,将庾信提升为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并加散骑常侍衔 ,派其出使西魏。正当其踏入西安,满怀信心地准备展示才华为国立功时,西魏已攻破江陵,将梁元帝萧绎杀死,梁朝又陷入混乱,庾信本人也被西魏扣押,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此时,庾信42岁。

据庾信的《哀江南赋》及《南史·元帝纪》 、《北史·庾季才传 》载,国破之时,人们纷纷逃离,河未结冰就要渡马,天色未亮就要过关。忠臣粉身碎骨,君子忍气吞声。敌军以各种手段诱杀,将士被杀被俘,并于江陵选百姓数万口,分为奴婢,而小弱者皆被杀。百姓遭受屠戮而慌恐,四处逃窜,犹如鸟雀被猛禽追杀。这些囚徒被赶往长安,艰难拔涉,穿过条条毒河,翻过峻岭崇山,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饿了靠掏蛰燕窝充饥,夜晚跟着萤火微光摸索前行,走到水黑泥青的关中地带,天旋地转,脑子一片空白,王公贵妇、衣冠士人已没入贱民,都只剩下生存活命的卑微乞求了。即使高贵如清河公主也只能流落民间而吃尽苦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而眼下大雪纷飞,暗如沙尘,冰横江上,岸河难分,依稀听见陇水涛声、关山抽泣。

这时,庾信认为:隋侯之珠死,精英损失殆尽,死难者壮志未酬,阴魂不散,依然在故土上空游荡。想想遇难的亲友,想想为国捐躯的英雄,自己虽是漂泊异乡,亡命天涯,却被刽子手西魏起用为官,感受到万分惭愧。心想,我何不效仿蔺相如抱着荆山之玉璧(和氏璧是楚人从荆山发现的)撞壁而亡呢?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样下去豈不是行尸走肉,于是万念俱毁。或许在这时,庾信头脑中浮现出一个小园,一个野人之家,想象撇开人事间的一切,苟延残喘,逍遥世外,享受生命的平等,自然的和谐,畅遊琴书诗画的境界,参悟至高无上的大道。可是现在,故国已灭,复国已根本无望,哪里又有这样的世外桃源呢?哪里又能受不到世间的侵扰呢!于是发出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灵魂考问。思来想去,以他的道学佛学修为,得出“广结善缘”的结论。也就是说:为人多做事。统治阶层的统治都是暂时的,今天是这一群人,明天可能就是那一群人,只有劳苦大众才是根本,都是平等的生命啊!于是,庾信放下官架子及所有的贡高傲慢,深入地体察民情;拚弃所有个人幻想与欲望,踏踏实实做事;战胜内心的恐惧,敢于检举不法,又不同流合污。一句话,三观得到重塑!正中宇文逌的评价。

 

​正是因为三观重塑与政治上的成熟,使其官运亨通,一路飚升。在69岁病逝时,新朝代隋文帝不仅赠以本职,还为其加官晋爵。

四、内心的野人之家

每读起庾信的《小园赋》,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眼下的现实。

城市楼房的渐高渐密,挤压生命的伸展空间,使我们越发感觉渺小。

广播广告声,机器轰鸣声,喧嚣吵闹声没完没了,形成了我们耳根的背景音,令我们找不到本然的寂静。

工业气、生活气、汽车尾气的贡献,堵塞了我们的溴觉,障碍了我们对清凉的感受。甚至,导致一部分人经常患有鼻炎。

化肥、生长素、转基因技术,丰富了我们食材碳水化合物成分,却淡化了食材的药性滋养,连同味精、香精、调配料在食物中的掺杂,直接麻木了我们的味觉器官。我们还到哪里能找出老子所谓的“味无味”的境界呢?

城市夜晚的灯光无休无止地照,拉上窗帘,仍有些许微光透进来,我们忘记了什么叫绝对黑暗。没有住过边远乡下的孩子,以为夜晚的天空本就是蓝底儿的,并永远体会不出“天地玄黄”的“玄”到底有多“玄”!

类聚群分。人们为了生存而过度交往,形成了人格依赖。在问题的处理上,永远是看看别人怎么做,尤其是自己心目中的领导怎么做,才决定怎么做,致使我们的决定非来自理性而是来自比较、攀缘。这些攀缘使我们越来越精明,越来越“省心”。在是非曲直的评判上,更是不加思索。这个是“专家”说的,那个是“名人”写的。本来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我们却越来越相信耳朵,而不相信眼睛。为什么家有犟子不败,朝有倔臣不亡?回观梁朝,当一个群体集体性丧失判断力的时候,会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外来垃圾文化侵染,使人们理不清是非,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放不下比较与攀缘,参不透经典。喋喋不休的鸡汤与说教充斥内心,人们跟风追影,唯利是从,丧失自我。据说,ChatGPT 聪明地都快成“人”了,而人却正在成为“机器”!

人,本来是自然的产物,而格式化的建设,却使我们与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渐行渐远。 有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为什么是人?我们凭什么是人?

孩子在外,感到危险、内心不安时会说:老师我要回家!老人住在医院,病痛折磨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会说:我要回家!人们在外打拚,心力交瘁时,心里想的依然是:我要回家。连丫丫学语的小孩子,也愿意把“房车”说成“家车”!

家,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仅是一个小园,是一个居所吗?不。喜鹊把自己用小木棍搭的巢叫做家,野兔子把自己在地上捣的穴叫做家,连野人也把经常住的山洞当成家。家是一个归宿,一个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回去的地方;家是一个方位,一个一离开即魂牵梦绕的地方;家是一方安乐的净土,一个让灵魂得以歇息的地方。

20多年前,一位大姐因盲肠癌做了造瘘手术,把肛门连同大部分盲肠切掉,上段的肠子从肚皮上重新开个口拉出来以排放大便。手术出院后不久我去看她,她讲述了昨晚做的一个梦。在梦中, 她突然身处一片竹林,空气如此清新,阳光透过竹子的缝隙射过来,眼界所到处都如此清晰明了。阳光不白不红也不紫,竹子不粗也不细,不密也不疏。不知道自己多大也不知自己多小,不知自己多胖也不知自己多瘦,不觉自己多饱也不觉自己多饿,不知自己是富还是穷,是官还是民,不知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自已到哪里去。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不后悔过去也不担心未来,了无挂碍,了无恐惧。她说,这时,发现没有东西是自己的,甚至都找不到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东西不是自己的。自己就是空气,就是竹子,就是这个林,就是这个地,就是这个天。她说她回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后来,她告诉我,她一直坚持进入那种状态,什么也不计较,身体也越来越好。到现在,她早忘记得过的病了。

野人也有家。有了家,不怕做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