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要饭 其后数年间,还有一群逃荒要饭吃的,这部分人大多来自豫东、山东、安徽等地。 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家境难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拖家带口迤逦西行来到洛宁,寄宿在破旧窑洞内,一到吃饭时晨,三两成群,走家串户,白发苍苍翁妪,牵扯着破衣烂衫的幼年子女们,端着个破碗,柱着打狗讨饭棍到农户家门外,口喊大爷、大伯、婶子、大娘可怜可怜,行行好吧!赏口饭吃吧,大多数善良人家,用碗盛上一勺半碗倒入乞讨者之碗内,讨要之人千恩万谢而去。如此讨要十户八家,才勉强充饥,那时,我们这里的人们也刚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哪里有多余之粮,一年也难得吃上几顿干饭和一个白面馍。 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间,中央放开政策,允许开小片荒,分自留地,祖父年迈,家中缺少劳动力,曾收留山东鱼台、安徽下邳张三平夫妇数口和江苏徐州下邳孙小才。他们从家中寄来信的落款为:河南省洛宁县王范戏院胡同门牌二十五号转收。农忙时其二人来帮忙祖父干些农活。后张三平挑个货郎担,用五色糖豆、镜子木梳、针头线脑等小商品,走村串户做点小买卖,维持一家数口生活。 几年后,张三平全家返回家乡,临走时还向祖父、祖母千恩万谢道别。孙小才在么沟村招赘入户,情况渐有好转。 这些往事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难以忘记的历史,我们应该牢记。如今记录下如此辛酸落泪的往事,是要告诫后人,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幸福生活,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谁要胆敢开历史倒车,不把人民百姓生死安危、衣食温饱牵挂在心,我们坚决不答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