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逢在黄河博物馆

 新用户6326I9Ei 2023-04-02 发布于山东

五点的清晨夜色轻笼,寒星未尽。奔赴郑州黄河博物馆的一行人,上车便进入补觉中。

睡性不好的中年人只能闭目养神或看窗外景色。

没出县城,就180度转了方向,边走边在心里换算方向,最后明白是朝着姜楼高速口走。

微风轻拂,晨光熹微,能目睹天色的细致变化,也是多年来的头一次。

高速路除了速度高,地基都比较高,看路边风景很“广角”。

阳谷,东昌府,莘县,南乐,就这样一路甩着朝阳,一路在两边是拱棚和冬暖式大棚中前进。

除道旁树或集中的树苗外,有树的地方就是村子。榆树居多,还能看得见高处一串串的榆钱,梧桐很常见,串串紫色的花形成片片紫色的云,“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梧桐树也是为了吸引凤凰。榆树是否有“余钱”的寓意?

各地风俗不同,清明将近,河南清晨就有上坟烧纸的人。

根据房屋和太阳判断,大概向南向西交替进行,因为太阳在左边后边交替出现。

车里也渐渐热起来,从14度升到了16℃。

对于河南,我只去过台前,那是读书时代最容易做到的跨省旅游,跨过一道黄河大堤就出了省。可惜,三省交界之地,治安不好,每次去都心有余悸。去过的次数有限,但毕竟那是一个县城,比起我们学校驻地的乡镇来还要好一些。看过一两次电影,逛过街,但极少买东西,那里一直是骗子居多,卖家强势,所以,胆小的学生一般连价格也不敢问,免得被粘上。所以,对河南的印象仅限于此。此省口碑或许也有误会,只是这次同行者众多,倒是一点也不恐惧。

途径封丘,开封,油菜花常常给碧绿的麦田以亮眼的惊喜,而开封市黄河大桥,更是让我们见识了大桥之大。足足有十多里路的桥,黄河宽到东阿黄河的四五倍之宽,而防汛的大堤距离河道也有几公里远,而滩涂上是油菜花界开的池塘,足足也有几里路的距离,黄河,第一次以如此宽广的姿势呈现在见惯了狭窄河道的山东人眼前。

走到黄河博物馆前,见到了我们的老同事刘博士,以及刘太太宋老师——我的初中同学。

万万没想到,将近二十年,我们能在这里再次相见!

看到同学的一刻,我一下想起,当年同样喜欢文学的我们班三个女生凑在一起,曾经约定每周写一篇文章,最后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是,我们三人的约定,和同学问的“何时交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刘博士曾是我们的老同事,边工作边考研,六年硕博读下来,去了黄河委。考研改变命运,他带着妻女从十八线小县城到了省会城市,从此落地生根,扎扎实实围绕黄河工作。

“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一走进黄河博物馆,就看到毛主席的题词,和壶口瀑布这个最代表黄河水壮观的巨大图画,再次印证黄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博物馆,分四个展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水,整治新篇。黄河的形成,历史变迁,地理变化,多次改道,修建堤坝,我们今天看到的恭顺的黄河,都是黄河人多次加固护堤、防患于未然的结果。

黄河是二级地上悬河,河道比地平线高五六米,一旦决堤,对周围百姓就是实实在在的灭顶之灾。

导游说,开封是城摞城,1938年一次黄河的人为扒口子,导致30多万人死亡,河水把城几乎完全淹没,黄河水带来的淤泥,又堆成了一座城的地基,所以,有开封城摞城的说法。

黄河水患,就是这样要命的凶险,所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既是完成主席的嘱托,也是造福一方百姓,保护沿黄安全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责任。

下午去的地方花园口,便是38年扒开堤口的地方。

看黄河在宽广的河道上向东奔流而去,想象当年扒开堤口黄河水漫过房屋、庭院、耕田时,感觉到黄河的双面性,用好了能造福,防护不好便成灾。


刘博士作为第一个被黄河委引进的博士,担当了信息中心的主要责任,每年凌汛预报,都是他预测出来的,说哪天结冰就哪天结冰,十几年来零差错。

刘博士内敛,看上去甚至有几分腼腆,可是,就如他当年当老师一样,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待人处事,平易近人。交往起来,一点也没有疏离感。知识越多,人越谦逊。我们私下交谈了几句,他都是轻声问询,细细说着山东这个东部城市的优点,而对自己做出的工作轻描淡写。

刘博士忙到头打后脑勺,自己带着一群博士硕士,做着很专业的东西。

宋老师也很忙,局机关的材料报告都是她处理,因为写作能力强、和办事让人放心的特点,虽然年过五十,依然担任部门最重的任务。处理电子文档,报送各种材料,按她说的,电脑用得“特别溜”。

忙碌会让人忘掉年龄,更有精神头儿,想象他们夫妻忙碌工作的样子,忽然感觉,在黄河博物馆里的研学中感受到的“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在他们“黄河人”身上分明也感受到了,顿时,我们也心生力量。

按计划下午两点半返程,进入城区已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夜风吹来,天空已是星辉闪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