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临床应用丨五脏补泻针方药方案例 (三,四)

 悦草盆 2023-04-03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中医第五大经典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伤寒”,《金匮要略》是以“脏腑辨杂病”。《辅行诀》脏腑补泻方是以“五行辨杂病”,即以五脏为核心,以脏代腑辨杂病,这一部分不区分脏腑,而是以脏代腑,不言腑而治腑。《辅行诀》二旦四神方是以“六合辨疫疠”,即用六合辨证应对天地异气导致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疫病、疠病。五行辨证,其数五,应五运、五行;六合辨证,其数六,应六合、六气;完整地体现了经典中医“天五、地六”和“天六、地五”的道术体系,由道而术,一以贯之。同时,《辅行诀》保留有中医经方派组方核心理论的“汤液经法图”和“五行互含药精”,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临床著作,《辅行诀》有资格与《伤寒杂病论》并肩,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五大经典。 

关于五味补泻,《黄帝内经》有法而无方。《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没有讲《汤液经法》的制方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可以用《汤液经法》和《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但是我们不知道古圣先贤们为什么这样组方。而《辅行诀》则继承了《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选药组方之法,而且其规律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这一组方规律就藏在“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中,足见这幅图的重要性。 

图片

五行之间,顺时针旋转是五行相生顺序。从木开始,五行用味顺时针旋转相生,木用味辛火用味咸土用味甘肺用味酸水用味苦;同时,五行体味亦顺时针旋转相生,木体味酸火体味苦土体味辛金体味咸水体味甘。 

五角除病,从木开始,顺时针旋转,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列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逆。“烦”病为木之子火病之证,是阳气太过,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痞”病为火之子脾病之证,脾土位中央,升降阴阳,若阴阳升降失常则为“痞”;“滞”病为土之子金病之证,肺金肃降不及,肺与大肠有糟粕停滞;“燥”病为金之子水病之证,是阴气不及,肾水失养;“逆”病为水之子木病之证,水不涵木,阴气逆升。可见,五角除病实际是对“救诸病误治方”5个处方(救误泻肝汤,救误泻心汤,救误泻脾汤,救误泻肺汤,救误泻肾汤)的总结。

病案三

胃痛和新冠状病毒后遗症


Miss L W. 白人女性,美国人,在伦敦工作生活。

  • 生日:1993年4月22日。

  • 首诊日期:2020年10月2日。患者27岁,自16岁起患胃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020年3月感染COVID-19新冠状病毒,经治疗后好转,但是自觉身体虚弱,始终没有恢复到感染之前的健康状态。

  • 刻下:倦怠乏力,精力指数5/10;时发胃痛胃胀,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焦虑紧张;睡眠正常;口渴,喜冷饮;大便每日3至4次,四末发凉。

  • 舌诊:舌暗红,白苔。

  • 脉诊:右关浮取太过。

  • 中医诊断:肝木太过。

  • 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右天枢、关元、脐针7、8点,调形;

    小泻肝针法以调气,倒马针法补右侧尺泽穴、少商穴;泻左侧行间穴。形、气、神同调。

  • 中药处方:

  • 救误大泻肝汤。药物:赤芍药、枳实、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25克。总剂量125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第2诊日期:2020年10月18日。食欲正常,胃痛基本消失;如果吃晚饭时间延后,饭后胃脘部有胀满感;精力指数7/10;睡眠正常;有悲伤感;大便每日3次;小便正常;四末时凉,与环境温度有关。

  • 舌诊:舌尖红,齿痕,薄白苔。

  • 脉诊:左关浮取太过,右尺沉取不及。

  • 中医诊断:脾湿太过,相火不及。

  • 针灸治疗: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右天枢、脐针8点,调形;右足三里,调腑;小泻脾针法调气,右侧行间穴、太冲穴,补法;左侧商丘穴,泻法。形、气、神同调。

  • 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小补心包汤去山萸肉。药物:党参、炙甘草、干姜、白术、牡丹皮、旋覆花、淡竹叶,各18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第3诊日期:2020年11月8日。胃痛胃胀完全消失;双下肢皮肤瘙痒,喝牛奶后加重;精力指数7/10;轻度焦虑;睡眠正常;饮食正常;大便每日2至3次;小便正常;四末温。

  • 舌诊:舌红,薄黄苔。

  • 脉诊:右关太过,左关不及。

  • 中医诊断:肝木太过,脾土不及。

  • 中药处方:小泻肝汤合小补脾汤加当归、荆芥穗。药物:赤芍药、枳实、党参、炙甘草、干姜、白术、当归、荆芥穗,各16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第4诊日期:2020年11月27日。无胃痛胃胀;上唇内有一口腔溃疡;精力指数8/10;心情良好;睡眠正常;大便每日2至3次;小便正常;四末温。

  • 舌诊:舌尖红,薄白苔。

  • 脉诊:左寸不及。

  • 中医诊断:肺气不足。

  • 治疗:建议停服中药,仅做针灸。

  • 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5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肺针法调气,右侧经渠穴、太渊穴、阴谷穴,补法;左侧中冲穴,泻法。形、气、神同调。 

病案四

肠易激综合征


Mr O G。白人男性    生日:1983年5月12日。 

首诊日期:2020年9月20日。肠易激综合征确诊5年。每天平均大便5至6次,经常不能控制大便,有便意必须马上去卫生间,多窘迫尴尬,矢气  多,胃痛,腹痛,泛酸,烧心,呃逆,干呕,喝咖啡、啤酒或者食用辛   辣食物加重;精力指数7/10;平均每天9小时睡眠,但质量欠佳。

  • 舌诊:舌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薄白苔。

  • 腹诊:鸠尾至肚脐区域紧张3/4。

  • 脉诊:右关浮取太过。

  • 中医诊断:脾湿太过。

  • 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1、5点,调形;右足三里,调腑;小泻脾针法调气,左侧行间穴、太冲穴,补法;右侧商丘穴,泻法。形气神同调。

  • 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生姜泻心汤。药物:党参、炙甘草、干姜,各27克;白术、法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各9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按:《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第2诊日期:2020年10月4日。胃痛胃胀减轻,泛酸、烧心消失,食欲     良好;大便每天2至5次;精力指数7/10;睡眠质量改善。

  • 舌诊:舌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白苔。

  • 腹诊:鸠尾至肚脐区域紧张3/4。

  • 脉诊:右尺沉取不及。

  • 中医诊断:相火不及。

  • 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2、3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三焦针法调气,左中渚穴、支沟穴,补法;右至阴穴,泻法。

  • 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痛泻要方。药物:党参24克,白术24克,炙甘草8克,干姜16克,白芍16克,陈皮8克,防风8克,姜半夏16克,厚朴16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按:痛泻要方,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名“白术芍药散”。患者腹痛即窘迫泄泻,故与小补脾汤合用。 

    第3诊日期

    :2020年10月18日。10月7日左右感冒,咽干、咽痛,咯白痰;胃痛胃胀减轻,食欲下降;失眠不实;大便每天2至5次,诱发原因不明。

  • 舌诊:舌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白苔。

  • 腹诊:鸠尾至肚脐区域紧张3/4。

  • 脉诊:左关浮取太过。

  • 中医诊断:肝木克脾土。

  • 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3、7点,关元,调形;小泻肝针法调气,右侧尺泽、少商,补法;左侧行间,泻法。

  • 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小泻肝汤。药物:党参、炙甘草、干姜、白术、赤芍、枳实、生姜,各18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第4诊日期:2020年11月1日。患者停用所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尝试喝咖啡,可以耐受。精力指数7.5/10;睡眠质量好;大便每天3次。

  • 舌诊:舌淡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薄白苔。

  • 脉诊:左关沉取不及,右关浮取太过。

  • 腹诊:中脘至水分区域紧张2/4。

  • 中医诊断:肝木不及,脾湿太过,土反侮木。

  • 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1、3点,关元,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肝针法调气,右侧大敦穴、曲泉穴,补法;左侧太渊穴,泻法。

  • 中药处方:大阳旦汤。药物:白芍30克,黄芪25克,党参15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总剂量125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第5诊日期:2020年11月15日。饮食良好,偶发胃痛胃胀,大便每天2至5次(食用辛辣食物则大便每天5次左右,不食用辛辣食物则大便每天2次),精力指数7/10;心情良好;睡眠质量好。

  • 舌诊:舌淡红,薄白苔。

  • 脉诊:左尺沉取不及。

  • 中医诊断:肾气不足。

  • 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2、5点,关元,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肾针法调气,右侧阴谷穴、复溜穴,补法;左侧大都穴,泻法。形气神同调。

  • 中药处方:大补肾汤合四神丸。药物:熟地黄、淡竹叶、灸甘草、肉桂、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各15克,干姜6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韩永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9年赴英国工作至今,现就职于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和伦敦中医针灸学院。担任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临床工作27年,从事内科、妇科、疼痛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康复保健,尤其擅长运用辅行诀药法针法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