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独行菜,大适,丁历,大室,甜葶苈,葶苈,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肺、膀胱、大肠经。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功效特点】本品为肺家气分药,大泻肺脏水邪,其治水的主要作用,在于大泻肺气,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实,则膀胱气化不行,肺气通则水道行,所以又能下行逐水,兼泻大便。因泻肺行水之力较为峻烈,只适用于实证,对肺虚喘促、脾虚肿满等证则不宜用。 【功效作用】 1.泻肺定喘 ①用于痰涎壅盛,肺气壅实,痰饮阻塞,咳嗽喘满,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一身面目浮肿者,可与大枣同用,如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用于肺痈,可与芦根、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同用。 2.利水消肿。 ①用于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胸腹积水,肺原性心脏病水肿。肝硬化腹水,可与防己、大黄、椒目同用,如己椒苈黄汤。 ②用于胸腔积液,可与杏仁、大黄、芒硝同用。如大陷胸汤。 【鉴别应用】本品分苦、甜二种,甜葶苈味淡甘而性缓,苦葶苈味苦而性峻,处方多用甜葶苈。 【配伍应用】 1.配大枣:葶苈子功专降泄肿气,以宣上窍而通下窍,有泻肺行水、定喘消肿之功,临床用于痰涎壅盛、气逆咳喘,或肺气闭塞、水道不通之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喘满不得卧等;大枣能培补脾胃,顾护中气,与葶苈子合用,既能以甘味缓和葶苈子峻猛之性,使泻肺而不伤正,又可培土利水,澄源截流,佐葶苈子利水消肿,一酸一缓,一补一泻,以缓制酸,又以补助泻,妙义自生。 2.配大黄:葶苈子辛散苦降,上开肺气,下通膀胱:大黄攻积滞、疏通肠道。二药配合,肺肠同治,前后分消,共使水饮得除,津气得布,腹满、肿胀诸症速消。 3.配杏仁:杏仁宣中有降,功能利肺气、平咳喘、润大肠;葶苈子开泄肺气,下通膀胱,能利水消饮,祛痰平喘。二者相伍,杏仁开肺气,气利则痰水自消;水结因于气结,气结因于热邪,葶苈子清气分之热,兼利水邪,二药共使痰饮消、肺气利、咳喘平。 4.配防己:防己善下行,通簇理,利九窍,清热降湿,利水消肿;葶苈子性味归经同防己,辛散开壅,苦以下行,上行能降肺气之逆,祛痰气之壅结,利肺止咳平喘,下行能通过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澄痰浊生成之源,二者相伍,既能清热,又能除湿,利水消肿之功倍增,且又能止咳平喘,为泻肺热、止咳平喘的对药。 5.配知母:知母质润不燥,性守而不走,下行润肾燥而养阴,上行清肺金而泻火;葶苈子上行能降气,祛痰壅,利肺平喘,下行则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通过降肺气,就能达到利水消肿之功效。二者相配,既能清肺,又能养阴使肺不易过燥,达到利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6.配半夏:半夏有宽中降逆止呕、燥湿祛痰止咳之功;葶苈子有下气行水之功。二药相伍,一寒一温,肺胃同治,相瓦制约,共奏清肺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应用注意事项】 1.肺虚咳喘、脾虚且满、膀胱气虚小便不利者忌用。 2.本品有苦、甜二种,甜者性缓,苦者性急,临床上多用甜葶苈。 3.本品对痰饮喘咳、肺气壅塞、水肿胀满、喘而不得卧以及肺痈初起确有实效,但清利伤正,体虚者须与补益药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3~9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来源产地】 为十字花科葶苈属植物葶苈或播娘蒿属植物播娘蒿的种子。葶苈:生于田野、路旁及住宅附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藏等地。播娘蒿:生于麦地、田边及路旁、住宅附近。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东及四川等地,辽宁亦有。 【其它资料】 《本经》:“葶苈,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平泽及田野。” 《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 《药性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 《本草求真》:“葶苈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膹急,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癥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证,无不当用此调。昔《本草·十剂篇》云:泄可可闭,葶苈大黄之属。但大黄则泻脾胃阴分血闭,葶苈则泻肺经阳分气闭。葶苈有苦有甜,甜者性缓,虽泻而不伤中,苦者性急,既泻肺而复伤胃,故必佐以大枣补上以制水,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 【备注】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常相须为用。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而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对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强,可兼治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文章来源:药剂科 |
|
来自: 昵称38581767 > 《药材功效与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