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1 中央沟上部轴位切面 上矢状窦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 图2-1-2 经中央旁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中央沟 起于半球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是额叶与顶叶的分界线。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即中央旁沟和边缘支之间,为中央旁小叶,前部为初级躯体运动区,后部为初级躯体感觉区。额上回 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图2-1-3 经顶上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放射冠 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此处的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楔前叶 位于顶叶内侧部分,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图2-1-4 经扣带回轴位切面 扣带回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上面,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部和后部是边缘系统功能不同的两个区域。扣带回前部参与许多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以及痛反应;而后部与此等功能无关,是监控感觉和立体定位及记忆作用的组织 图2-1-5 经半卵圆中心轴位切面 缘上回和角回 顶下小叶可分为两个脑回,以及缘上回和角回。缘上回是围绕大脑外侧沟末端的部分,角回是围绕颞上沟后端的部分。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干或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位于半球后部自后上斜向前上的一条深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1-6 经侧脑室体部轴位切面 尾状核 为基底神经节一部分,呈半环形,围绕丘脑外侧缘,分为头、体、尾三部。侧脑室 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在冠状面上呈三角形,其上壁和前壁由胼胝体构成,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为尾状核 图2-1-7 经基底节上部轴位切面 胼胝体 位于大脑半球纵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由前向后分为嘴、膝、体、压部四部分。在经胼胝体的水平切面上,可见胼胝体纤维在两半球内向前、后、左、右放射,连接左右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主要连接运动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双侧相应视听中枢及参与共济运动,是综合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认知功能的联系通道 图2-1-8 经胼胝体膝部轴位切面 内囊 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在脑皮层水平切面上,为一横置的“V”形,其尖端向内侧,左右各一,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三部分。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当内囊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 图2-1-9 经松果体轴位切面 海马 位于左右颞叶内侧,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大脑大静脉 是连接和汇入直窦的最大脑静脉,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流。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在胼胝体压部之下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形成直窦。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图2-1-10 经上丘轴位切面 视束 为视交叉到外侧膝状体一对扁圆形白质带,自视交叉行向后外,绕过大脑脚,至丘脑枕下面止于外侧膝状体;其含有来自同侧眼颞侧半视网膜纤维,以及对侧眼鼻侧半视网膜纤维,当一侧视束受损时,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四叠体池 位于四叠体后方的蛛网膜下池,为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 图2-1-11 经大脑脚轴位切面 大脑脚 呈V形,两脚之间为脚间窝;内外侧分别有中脑内侧沟和外侧沟,内侧沟有第Ⅲ对脑神经与中脑相连,外侧沟背侧与小脑上脚前外侧间三角形区域为丘系三角,内有外侧丘系纤维通过。大脑脚分被盖与脚底两部,被盖位于背侧,主要成自网状结构,内含第Ⅲ对、第Ⅳ对脑神经核、副交感核、红核、黑质和上下行传导束等。脚底主要为起自大脑皮质的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桥束等下行传导束,是大脑皮层管理随意运动以及对小脑施加影响的一个主要传出通路 图2-1-12 经垂体轴位切面 小脑幕 由硬脑膜形成,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其后外侧部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割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受挤压而移位至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图2-1-13 经脑桥中部轴位切面 脑桥 位于延髓上方,腹面膨大的部分为脑桥基底部,基底部向两侧变窄,称脑桥臂,与后方小脑相联系。基底部外侧有三叉神经出脑,横沟里由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具有调整呼吸、调节肌肉运动等功能 图2-1-14 经内听道轴位切面 绒球 位于小脑中脚下方,呈球状,其向内侧借绒球脚与小结相接,绒球、绒球脚和小结一起称为绒球小结叶(古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会引起平衡障碍。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前庭蜗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特殊躯体感觉神经 图2-1-15 经下颌头轴位切面 颈内静脉(球部) 是颈静脉血管在颅外的一个转弯处,形状似圆球状,位于颈静脉窝内,向上隆起与鼓室下壁相邻。第四脑室外侧孔 第四脑室有三个孔通向蛛网膜下腔,即外侧隐窝上的一对外侧孔和脉络组织上的第四脑室正中孔 图2-1-16 经枕大池轴位切面 咽隐窝 在鼻咽,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区域,称为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鼻咽 近似于立方体,其前界为后鼻孔,上界为蝶骨体,后界为斜坡和第1、2颈椎,下界为软腭。下鼻甲 有两块,呈卷曲样,形成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起空气进入肺以前的循环及过滤作用。枕大池 又称小脑延髓池,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 图2-1-17 经寰枕关节轴位切面 下颌支 下颌骨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下颌切迹(乙状切迹)。延髓 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上接脑桥;主要功能为控制基本生命活动,如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 图2-1-18 经枕骨大孔轴位切面 软腭 位于腭后1/3,其基础是横纹肌,表面也为黏膜被覆。软腭后部向后下方下垂的部分称腭帆,其后缘游离,后缘的正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软腭在静止状态垂向下方,当吞咽或说话时,软腭上提并与咽后壁相贴。硬腭 位于腭的前2/3,其骨性基础是上颌骨的腭突及腭骨的水平板,表面覆盖黏膜,黏膜厚而致密,与骨膜紧密相贴 图2-1-19 经寰枢关节轴位切面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其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 图2-1-20 经枢椎椎体上部轴位切面 腭扁桃体 是淋巴组织与上皮紧密联结构成的淋巴上皮器官,其内侧面由上皮被覆,上皮陷入扁桃体实质内,形成深浅不一的扁桃体隐窝并在扁桃体内伸出许多囊状分支,细菌易于存留繁殖,成为感染病灶。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 (二)T 2 WI轴位解剖图图2-2-1 经中央沟上部轴位切面 上矢状窦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此外,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额上回 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图2-2-2 经中央旁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即中央旁沟和边缘支之间,为中央旁小叶,前部为初级躯体运动区,后部为初级躯体感觉区。顶上小叶 位于顶叶,顶内沟的上方 图2-2-3 经顶上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放射冠 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此处的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楔前叶 位于顶叶内侧部分,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图2-2-4 经扣带回轴位切面 扣带回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上面,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部和后部是边缘系统功能不同的两个区域。扣带回前部参与许多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以及痛反应;而后部与此等功能无关,是监控感觉和立体定位及记忆作用的组织 图2-2-5 经半卵圆中心轴位切面 缘上回和角回 顶下小叶可分为两个脑回,以及缘上回和角回。缘上回是围绕大脑外侧沟末端的部分,角回是围绕颞上沟后端的部分。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干或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2-6 经侧脑室体部轴位切面 放射冠 放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此处的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侧脑室 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在冠状面上呈三角形,其上壁和前壁由胼胝体构成,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为尾状核 图2-2-7 经基底节上部轴位切面 脉络丛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图2-2-8 经胼胝体膝部轴位切面 直窦 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其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以内向后下行走,当下降行向窦汇途中接受了一些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的属支,也接受源于小脑幕本身不恒定的静脉管道。在解剖时,85%的直窦是一条位于中线小脑幕的管道,其余15%中直窦是2条或3条管道。直窦在枕内隆凸处终结,变成左、右横窦 图2-2-9 经松果体轴位切面 松果体 位于间脑脑前丘和丘脑间,为一豆状小体,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通过分泌褪黑激素,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如睡眠与觉醒、情绪、智力等,还可合成多种肽类激素 图2-2-10 经上丘轴位切面 红核 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延伸至间脑尾部。主要接受来自对侧半小脑新皮质及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其传出纤维在上丘下部平面,被盖的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然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终止于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 图2-2-11 经大脑脚轴位切面 视交叉 由双眼视网膜鼻侧半交叉纤维和双眼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纤维所共同组成。视交叉受压迫的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视野损害和视神经萎缩。中脑导水管 连接第三、第四脑室的细长管道,其前方为大脑脚,后方为四叠体,是脑室系统最狭窄的部分,容易发生梗阻 图2-2-12 经垂体轴位切面 垂体 位于下丘脑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包括神经部和漏斗部。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可贮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受损时有视力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激素紊乱所致的相应症状 图2-2-13 经脑桥中部轴位切面 三叉神经 为混合神经,是第Ⅴ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支配面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信息传送至大脑。三叉神经由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图2-2-14 经内听道轴位切面 耳蜗 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位于骨前庭的前内侧,形似蜗牛壳,耳蜗的中轴称蜗轴,呈圆锥形,由一条骨蜗螺旋管环绕蜗轴旋转二又四分之三圈而成。半规管 是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图2-2-15 经下颌头轴位切面 第Ⅸ、Ⅹ及Ⅺ对脑神经 第Ⅸ对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黏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与第Ⅹ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第Ⅹ对迷走神经,除与第Ⅸ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第Ⅺ对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图2-2-16 经枕大池轴位切面 咽鼓管圆枕 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有弧形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枕大池 又称小脑延髓池,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斜坡 在枕骨的内侧面,枕骨大孔向前上即为斜坡 图2-2-17 经寰枕关节轴位切面 下颌支 下颌骨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下颌切迹(乙状切迹)。延髓 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上接脑桥;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基本生命活动,如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 图2-2-18 经枕骨大孔轴位切面 面动脉 是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面部和腭扁桃体等。面动脉在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处位置表浅,在活体可以摸到动脉搏动,面部出血时,可以在此处压迫止血。软腭 位于腭后1/3,其基础是横纹肌,表面也为黏膜被覆。软腭后部向后下方下垂的部分称腭帆,其后缘游离,后缘的正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 图2-2-19 经寰枢关节轴位切面 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舌 位于口腔底,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图2-2-20 经枢椎椎体上部轴位切面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其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三)T 2 WI反转序列轴位解剖图图2-3-1 经中央沟上部轴位切面 上矢状窦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此外,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额上回 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图2-3-2 经中央旁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即中央旁沟和边缘支之间,为中央旁小叶,前部为初级躯体运动区,后部为初级躯体感觉区。顶上小叶 位于顶叶,顶内沟的上方 图2-3-3 经顶上小叶上部轴位切面 中央后回 位于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是躯体的初级躯体感觉区,该区接受丘脑腹后核的纤维,精确感受对侧半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也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中央后回受损时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实体感觉丧失 图2-3-4 经扣带回轴位切面 扣带回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上面,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部和后部是边缘系统功能不同的两个区域。扣带回前部参与许多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以及痛反应;而后部与此等功能无关,是监控感觉和立体定位及记忆作用的组织 图2-3-5 经半卵圆中心轴位切面 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干或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位于半球后部自后上斜向前上的一条深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3-6 经侧脑室体部轴位切面 胼胝体 位于大脑半球纵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由前向后分为嘴、膝、体、压部四部分。在经胼胝体的水平切面上,可见胼胝体纤维在两半球内向前、后、左、右放射,连接左右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主要连接运动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双侧相应视听中枢及参与共济运动,是综合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认知功能的联系通道 图2-3-7 经基底节上部轴位切面 内囊 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在脑皮层水平切面上,为一横置的“V”形,其尖端向内侧,左右各一,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三部分。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当内囊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 图2-3-8 经胼胝体膝部轴位切面 直窦 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其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以内向后下行走,当下降行向窦汇途中接受了一些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的属支,也接受源于小脑幕本身不恒定的静脉管道。在解剖时,85%的直窦是一条位于中线小脑幕的管道,其余15%中直窦是2条或3条管道。直窦在枕内隆凸处终结,变成左、右横窦 图2-3-9 经松果体轴位切面 松果体 位于间脑脑前丘和丘脑间,为一豆状小体,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通过分泌褪黑激素,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如睡眠与觉醒、情绪、智力等,还可合成多种肽类激素 图2-3-10 经上丘轴位切面 红核 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延伸至间脑尾部。主要接受来自对侧半小脑新皮质及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其传出纤维在上丘下部平面,被盖的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然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终止于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 图2-3-11 经大脑脚轴位切面 中脑被盖 大脑脚借黑质前缘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的大脑脚底。中脑导水管 连接第三、第四脑室的细长管道,其前方为大脑脚,后方为四叠体,是脑室系统最狭窄的部分,容易发生梗阻。视交叉 由双眼视网膜鼻侧半交叉纤维和双眼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纤维所共同组成,视交叉受压迫的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视野损害和视神经萎缩 图2-3-12 经视神经轴位切面 海马旁回 位于枕叶和颞叶下方的内侧,其前端向后弯曲,称钩。海马旁回、钩与扣带回在半球内构成穹窿状脑回,称穹窿回。第四脑室 位于小脑、延髓和脑桥间,上接中脑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接受由第三脑室流来的脑脊液,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进入静脉系统。底部呈菱形,脑桥与延髓的神经核团多与此相毗邻 图2-3-13 经脑桥中部轴位切面 蚓垂 小脑下面的小叶由后向前,于下蚓依次为蚓结节、蚓锥体、蚓垂和蚓小结 图2-3-14 经内听道轴位切面 耳蜗 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位于骨前庭的前内侧,形似蜗牛壳,耳蜗的中轴称蜗轴,呈圆锥形,由一条骨蜗螺旋管环绕蜗轴旋转二又四分之三圈而成。齿状核 位于小脑白质中靠近蚓部两侧,为中央核群中最大的一个,位于最外侧,接受旧小脑来的纤维,传出纤维均经结合臂到丘脑的腹外核,再由此投射到额叶皮质 图2-3-15 经下颌头轴位切面 第Ⅸ、Ⅹ及Ⅺ对脑神经 第Ⅸ对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黏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与第Ⅹ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第Ⅹ对迷走神经,除与第Ⅸ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第Ⅺ对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图2-3-16 经枕大池轴位切面 椎动脉 由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左右各一,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上六位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供应外侧延髓、上部脊髓、小脑扁桃体、下部小脑半球及蚓部 图2-3-17 经寰枕关节轴位切面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的突起称小脑扁桃体 图2-3-18 经枕骨大孔轴位切面 延髓 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上接脑桥,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基本生命活动,如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 图2-3-19 经寰椎关节轴位切面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其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图2-3-20 经枢椎椎体上部轴位切面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其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四)T 1 WI矢状位解剖图图2-4-1 经右侧外耳门矢状切面 颞叶 位于外侧裂之下,中颅窝和小脑幕之上。颞上、中、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上回的尾端斜行卷入外侧裂为颞横回,颞下沟与侧副裂之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海马回钩位于小脑幕之上,靠近小脑幕切迹的边缘 图2-4-2 经右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一) 额叶 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包括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前额叶。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图2-4-3 经右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二) 乙状窦 是两侧横窦前下方的延续,横窦离开小脑幕边缘以柔和的“S”形曲线形成乙状窦流入颈静脉球,乙状窦最后变成双侧颈内静脉而终止。常见的是乙状窦与椎静脉丛、枕下肌静脉、头皮静脉和髁导静脉之间有许多吻合支。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 图2-4-4 经右侧下颌头矢状切面 颞上回 颞上沟与大脑外侧沟之间为颞上回。颞中回 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颞下回 颞下沟之下是颞下回。颞横回 在大脑外侧沟内,颞上回上面的后部,有几个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横窦 硬脑膜窦,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 图2-4-5 经右侧下颌头内侧矢状切面 水平裂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互相平行的脑沟,其中最显著的是水平裂,始自小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小脑半球的外侧缘和后缘,此裂为小脑上部和下部的界限。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 图2-4-6 经右侧岛叶皮层矢状切面 横窦 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晶状体 位于玻璃体前侧,周围接睫状体,呈双凸透镜状。晶状体为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被悬韧带固定悬挂在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 图2-4-7 经右侧海马矢状切面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被颈深筋膜的浅层包绕。其导管自腺内侧面发出,沿口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基底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海马 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 图2-4-8 经右侧视神经矢状切面 侧脑室 包括额角、体部、颞角、枕角,额角和体部的内侧壁为透明隔,胼胝体下方和膝部为侧脑室前角的顶部和侧壁,室间孔为前角的后界,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脑桥小脑池 位于脑桥小脑角,左右成对 图2-4-9 经右侧脑室体部矢状切面 咽鼓管圆枕 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有弧形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干或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位于半球后部自后上斜向前上的一条深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4-10 经右侧大脑脚矢状切面 视神经 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图2-4-11 经正中矢状切面 四叠体 又称顶盖,中脑背部的四个圆形突起,由两对小圆丘组成,是视觉和听觉反射运动低级中枢。第四脑室 位于小脑、延髓和脑桥之间,上接中脑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接受由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流来的脑脊液,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再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 图2-4-12 经左侧大脑脚矢状切面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的突起称小脑扁桃体。丘脑 为间脑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其被“Y”形内髓板分成前、内侧和外侧三大核群。受损时,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动作性(意向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舞蹈徐动症,情绪不稳等 图2-4-13 经左侧脑室体部矢状切面 筛窦 是筛骨迷路内蜂窝状小房的总称,分为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中间以薄骨板分隔成左、右两腔,分别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蝶窦上壁与垂体和视交叉等相邻 图2-4-14 经左侧视神经矢状切面 上颌窦 上颌骨体内的锥形空腔,位于上颌骨体内,窦壁为骨质,窦壁覆黏膜,向内侧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若有炎性物不易自然流出。海马 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脑桥小脑池 位于脑桥小脑角,左右成对 图2-4-15 经左侧海马矢状切面 小脑幕 由硬脑膜形成,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其后外侧部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割成上、下两部。眶回 额叶底面有嗅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眶回位于外侧 图2-4-16 经左侧岛叶皮层矢状切面 内耳道 从内耳门开始,终于内耳道底,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由此通过。半卵圆中心 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在半球上部横切面上是半卵圆形,故有此名 图2-4-17 经左侧下颌头内侧矢状切面 水平裂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互相平行的脑沟,其中最显著的是水平裂,始自小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小脑半球的外侧缘和后缘,此裂为小脑上部和下部的界限。颞横回 在大脑外侧沟内,颞上回上面的后部,有几个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图2-4-18 经左侧下颌头矢状切面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被颈深筋膜的浅层包绕。其导管自腺内侧面发出,沿口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胸锁乳突肌 起于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由副神经支配 图2-4-19 经左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一) 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缘上回和角回 顶下小叶可分为两个脑回,以及缘上回和角回。缘上回是围绕大脑外侧沟末端的部分,角回是围绕颞上沟后端的部分。乳突小房 乳突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房,称乳突小房,各气房彼此相通,与鼓室之间的鼓窦相通 图2-4-20 经左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二) 顶叶 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图2-4-21 经左侧外耳门矢状切面 外耳道 为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呈弯曲状,由外向内,先向前上,继而稍向后,然后弯向前下 (五)T 2 WI矢状位解剖图图2-5-1 经右侧外耳门矢状切面 颞叶 位于外侧裂之下,中颅窝和小脑幕之上。颞上、中、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上回的尾端斜行卷入外侧裂为颞横回,颞下沟与侧副裂之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海马回钩位于小脑幕之上,靠近小脑幕切迹的边缘 图2-5-2 经右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一) 额叶 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包括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前额叶。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图2-5-3 经右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二) 乙状窦 是两侧横窦前下方的延续,横窦离开小脑幕边缘以柔和的“S”形曲线形成乙状窦流入颈静脉球,乙状窦最后变成双侧颈内静脉而终止。常见的是乙状窦与椎静脉丛、枕下肌静脉、头皮静脉和髁导静脉之间有许多吻合支。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 图2-5-4 经右侧下颌头矢状切面 颞上回 颞上沟与大脑外侧沟之间为颞上回。颞中回 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颞下回 颞下沟之下是颞下回。颞横回 在大脑外侧沟内,颞上回上面的后部,有几个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横窦 硬脑膜窦,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 图2-5-5 经右侧下颌头内侧矢状切面 水平裂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互相平行的脑沟,其中最显著的是水平裂,始自小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小脑半球的外侧缘和后缘,此裂为小脑上部和下部的界限。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 图2-5-6 经右侧岛叶皮层矢状切面 横窦 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晶状体 位于玻璃体前侧,周围接睫状体,呈双凸透镜状。晶状体为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被悬韧带固定悬挂在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 图2-5-7 经右侧海马矢状切面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被颈深筋膜的浅层包绕。其导管自腺内侧面发出,沿口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基底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海马 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 图2-5-8 经右侧视神经矢状切面 侧脑室 包括额角、体部、颞角、枕角,额角和体部的内侧壁为透明隔,胼胝体下方和膝部为侧脑室前角的顶部和侧壁,室间孔为前角的后界,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脑桥小脑池 位于脑桥小脑角,左右成对 图2-5-9 经右侧脑室体部矢状切面 小脑半球 按功能可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大脑小脑。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穹窿 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海马发出的纤维在其内侧结成海马伞,行向背后方逐渐与海马分离成为穹窿 图2-5-10 经右侧大脑脚矢状切面 视神经 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图2-5-11 经正中矢状切面 四叠体 又称顶盖,中脑背部的四个圆形突起,由两对小圆丘组成,是视觉和听觉反射运动低级中枢。第四脑室 位于小脑、延髓和脑桥之间,上接中脑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接受由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流来的脑脊液,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再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 图2-5-12 经左侧大脑脚矢状切面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的突起称小脑扁桃体。丘脑 为间脑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其被“Y”形内髓板分成前、内侧和外侧三大核群。受损时,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动作性(意向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舞蹈徐动症,情绪不稳等 图2-5-13 经左侧脑室矢状切面 筛窦 是筛骨迷路内蜂窝状小房的总称,分为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中间以薄骨板分隔成左、右两腔,分别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蝶窦上壁与垂体和视交叉等相邻 图2-5-14 经左侧视神经矢状切面 上颌窦 上颌骨体内的锥形空腔,位于上颌骨体内,窦壁为骨质,窦壁覆黏膜,向内侧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若有炎性物不易自然流出。海马 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脑桥小脑池 位于脑桥小脑角,左右成对 图2-5-15 经左侧海马矢状切面 小脑幕 由硬脑膜形成,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其后外侧部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割成上、下两部。眶回 额叶底面有嗅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眶回位于外侧 图2-5-16 经左侧岛叶皮层矢状切面 内耳道 从内耳门开始,终于内耳道底,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由此通过。半卵圆中心 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在半球上部横切面上是半卵圆形,故有此名 图2-5-17 经左侧下颌头内侧矢状切面 水平裂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互相平行的脑沟,其中最显著的是水平裂,始自小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小脑半球的外侧缘和后缘,此裂为小脑上部和下部的界限。颞横回 在大脑外侧沟内,颞上回上面的后部,有几个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图2-5-18 经左侧下颌头矢状切面 胸锁乳突肌 起于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由副神经支配,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伸。下颌支 下颌骨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下颌切迹(乙状切迹) 图2-5-19 经左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一) 颞上回 颞上沟与大脑外侧沟之间为颞上回。颞中回 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颞下回 颞下沟之下是颞下回 图2-5-20 经左侧外耳道矢状切面(二) 乳突小房 乳突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房,称乳突小房,各气房彼此相通,与鼓室之间的鼓窦相通。中央沟 起于半球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是额叶与顶叶的分界线 图2-5-21 经左侧外耳门矢状切面 顶叶 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六)T 1 WI冠状位解剖图图2-6-1 经额极冠状切面 眼球 由巩膜、角膜及其内容物组成,大体似球状,为眼的主要部分。位于眼眶内,后端有视神经与脑相连,分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由外向内顺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眼球内容物是眼球内一些无色透明的屈光结构,包括晶状体、眼房水和玻璃体,其与角膜组成眼屈光系统 图2-6-2 经嗅球冠状切面 嗅球 在额叶嗅沟内,前端有膨大的嗅球,属于嗅觉传导通路。上颌窦 上颌骨体内的锥形空腔,位于上颌骨体内,窦壁为骨质,窦壁覆黏膜,向内侧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若有炎性物不易自然流出 图2-6-3 经扣带回前部冠状切面 视神经 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图2-6-4 经胼胝体前方冠状切面 胼周动脉 大脑前动脉双干型分为上干及下干,下干也叫胼周动脉。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放射冠 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此处的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 图2-6-5 经颞极冠状切面 大脑前动脉 为颈内动脉的终支,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列,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左右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中间以薄骨板分隔成左、右两腔,分别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图2-6-6 经胼胝体膝部冠状切面 翼内肌 有深、浅两头,深头起自翼外板的内侧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与咬肌纤维方向相似,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位于颞下窝的下内侧部,由翼内动脉进行血液供应,由下颌神经的翼内神经对其进行支配。具有上提下颌骨,参与下颌骨的前伸和侧方运动等作用 图2-6-7 经侧脑室额角冠状切面 垂体 位于下丘脑的腹侧,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能够贮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视交叉 由双眼视网膜鼻侧半交叉纤维和双眼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纤维所共同组成 图2-6-8 经垂体柄冠状切面 尾状核 位于丘脑背外侧,呈“C”形,全长伴随侧脑室,分为头、体、尾3部分。尾状核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调节密切相关,并有认知功能。侧脑室 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 图2-6-9 经下颌头冠状切面 壳核和苍白球 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在水平、额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侧的楔形,并被外侧白质板分为外部的壳和内部的苍白球。松果体 为一豆状小体,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通过分泌褪黑激素,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还可合成多种肽类激素 图2-6-10 经基底动脉冠状切面 海马 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基底动脉 由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最终分成大脑后动脉,位于脑桥前,斜坡后,分支有脑桥穿支、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范围包括脑干大部,小脑中部及上部、蚓部,枕叶及颞叶,中脑、丘脑一部,内囊后部 图2-6-11 经大脑脚冠状切面 脑桥 位于延髓上方,腹面膨大的部分为脑桥基底部,基底部向两侧变窄,称脑桥臂,与后方小脑相联系。基底部外侧有三叉神经出脑,横沟里由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具有调整呼吸、调节肌肉运动等功能。第三脑室 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 图2-6-12 经松果体冠状切面 松果体 为一豆状小体,位于第三脑室顶,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通过分泌褪黑激素,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还可合成多种肽类激素。丘脑 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 图2-6-13 经胼胝体压部冠状切面 延髓 与脊髓相连,上接脑桥,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基本生命活动。脊髓 位于椎管内,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其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图2-6-14 经侧脑室角三角区冠状切面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的突起称小脑扁桃体。小脑幕 由硬脑膜形成,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其后外侧部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割成上、下两部 图2-6-15 经侧脑室枕角冠状切面 枕大池 又称小脑延髓池,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头最长肌 为使头部抬起或转动的肌肉,为头部最长的肌肉,颈两侧的每块头最长肌沿颈后向下延伸,从头骨中的颞骨到脊柱中最低的颈椎 图2-6-16 经小脑扁桃体冠状切面 横窦 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直窦 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其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以内向后下行走,当下降行向窦汇途中接受了一些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的属支,也接受源于小脑幕本身不恒定的静脉管道 图2-6-17 经枕大池冠状切面 距状沟 枕叶内侧面一条深且恒定的脑沟,起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斜向后上,与顶枕沟会合后,又弯向后下方,止于枕极内侧面,或绕过枕极至背外侧面。距状沟将枕叶分为楔回和舌回。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位于半球后部自后上斜向前上的一条深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6-18 经顶叶和枕叶冠状切面 楔叶 距状沟将枕叶分为上下两回,上方为楔叶,其前界为顶枕沟,楔叶从对侧优越的视网膜接收视觉信号表示下视区域。楔前叶 位于顶叶内侧部分,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图2-6-19 经枕叶后部冠状切面 上矢状窦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此外,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 图2-6-20 经窦汇冠状切面 窦汇 是由上矢状窦、直窦与横窦汇合而成,左右横窦间有不同交叉的管道相连,其不对称,有许多变异,属支也很不同。枕骨 脑颅骨之一,位于颅的后下份,呈瓢状,其前下部有枕骨大孔,侧部的下方有椭圆形的关节面,称枕髁 (七)T 2 WI冠状位解剖图图2-7-1 经额极冠状切面 内直肌 位于眼球内侧,向前止于眼球赤道前方巩膜的内侧面。收缩时,牵拉眼球,使瞳孔向内侧转动,由动眼神经支配。下直肌 位于眼球下方,向前止于眼球赤道前方巩膜的下面。收缩时,牵拉眼球,使瞳孔向内下方转动。由动眼神经支配。下斜肌 起自眼眶下壁的前内侧,经下直肌下方,行向后外,止于眼球赤道后方巩膜的下面。收缩时,牵拉眼球,使瞳孔转向外上方,由动眼神经支配 图2-7-2 经嗅球冠状切面 泪腺 由细管状腺和导管组成,是分泌泪液的器官,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眶部,也叫上泪腺,较大,下部为睑部,也叫下泪腺,较小。泪腺有10~12条排泄管,泪液产生后就由这些排泄管排出。嗅球 在额叶嗅沟内,前端有膨大的嗅球,属于嗅觉传导通路 图2-7-3 经扣带回前部冠状切面 视神经 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图2-7-4 经胼胝体前方冠状切面 扣带回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上面,胼胝体沟与扣带回之间,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部和后部是边缘系统功能不同的两个区域。扣带回前部参与许多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以及痛反应,后部与此等功能无关,是监控感觉和立体定位及记忆作用的组织 图2-7-5 经颞极冠状切面 大脑前动脉 为颈内动脉的终支,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列,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主要分支有眶前动脉、眶后动脉、额极动脉、额叶内侧动脉、胼周动脉、胼缘动脉等,左右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及额顶叶背侧面上1/4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深穿支供应内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等 图2-7-6 经胼胝体膝部冠状切面 下颌支 下颌骨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下颌切迹(乙状切迹)。岛动脉 起自于大脑中动脉,为岛叶皮层供血 图2-7-7 经侧脑室额角冠状切面 垂体 位于下丘脑的腹侧,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能够贮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图2-7-8 经垂体柄冠状切面 海绵窦 位于蝶骨体的两侧,绝大多数海绵窦是由许多小静脉形成,呈不规则形,小梁高度交错,分隔成多个静脉间隙,广泛相互联结沟通。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展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均位于海绵窦外侧壁两层硬膜之间。侧脑室 包括额角、体部、颞角、枕角 图2-7-9 经下颌头冠状切面 大脑后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皮层支供应枕叶、颞叶底部,深穿支供应脑干、丘脑、海马、膝状体。第三脑室 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 图2-7-10 经基底动脉冠状切面 颈内动脉 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颅外段又称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至颅底。颅内段分为七段:C 1 颈段、C 2 岩段、C 3 破裂(孔)段、C 4 海绵窦段、C 5 床段、C 6 眼段及C 7 交通段,分支分布于视器和脑 图2-7-11 经大脑脚冠状切面 大脑内静脉 最大、最重要的大脑深部静脉,成对起自室间孔之后,靠近中线,在第三脑室顶部脉络丛组织(前髓肌)内。大脑内静脉向后行,接收一些小的室管膜下属支,终于四叠体池嘴部,两侧的大脑内静脉联合并与两侧的基底静脉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图2-7-12 经松果体冠状切面 丘脑 为间脑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其被“Y”形内髓板分成前、内侧和外侧三大核群。受损时,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动作性(意向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舞蹈徐动症,情绪不稳等。松果体 位于间脑脑前丘和丘脑之间,为一豆状小体,位于第三脑室顶,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通过分泌褪黑激素,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还可合成多种肽类激素 图2-7-13 经胼胝体压部冠状切面 大脑大静脉 又称Galen静脉,是连接和汇入直窦的最大脑静脉,与直窦是脑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流。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在胼胝体压部之下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中脑导水管 连接第三、第四脑室的细长管道,其前方为大脑脚,后方为四叠体,是脑室系统最狭窄的部分 图2-7-14 经侧脑室角三角区冠状切面 小脑半球 按功能可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大脑小脑。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受损表现有共济失调、平衡障碍、肌张力降低等 图2-7-15 经侧脑室枕角冠状切面 枕大池 又称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椎动脉 由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左右各一,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上六位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形成基底动脉。供应外侧延髓、上部脊髓、小脑扁桃体、下部小脑半球及蚓部 图2-7-16 经小脑扁桃体冠状切面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的突起称小脑扁桃体。直窦 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其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以内向后下行走,当下降行向窦汇途中接受了一些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的属支,也接受源于小脑幕本身不恒定的静脉管道 图2-7-17 经枕大池冠状切面 距状沟 枕叶内侧面有一条深且恒定的脑沟,起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斜向后上,与顶枕沟会合后,又弯向后下方,止于枕极内侧面,或绕过枕极至背外侧面。距状沟将枕叶分为楔回和舌回。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7-18 经顶叶和枕叶冠状切面 楔叶 距状沟将枕叶分为上下两回,上方为楔叶,其前界为顶枕沟,楔叶从对侧优越的视网膜接收视觉信号表示下视区域。楔前叶 位于顶叶内侧部分,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图2-7-19 经枕叶后部冠状切面 上矢状窦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此外,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 图2-7-20 经窦汇冠状切面 横窦 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窦汇 是由上矢状窦、直窦与横窦汇合而成,左右横窦间有不同交叉的管道相连,其不对称,有许多变异,属支也很不同 (八)T 2 WI反转序列冠状位解剖图图2-8-1 经额极冠状切面 上矢状窦 为单一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起于盲孔,后连于窦汇,收纳大脑上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静脉的血液,注入窦汇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横窦,通过顶、枕部导血管与颅外静脉交通。此外,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最后入矢状窦 图2-8-2 经嗅球冠状切面 额上回 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 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图2-8-3 经扣带回前部冠状切面 眶回 额叶底面有嗅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眶回位于外侧。直回 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直回位于内侧 图2-8-4 经胼胝体前方冠状切面 胼周动脉 大脑前动脉双干型分为上干及下干,下干也叫胼周动脉。放射冠 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此处的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 图2-8-5 经颞极冠状切面 半卵圆中心 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有胼胝体辐射纤维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其髓质有三种纤维: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②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内各部皮质区纤维,人脑联络纤维极为发达,其数量最大;③联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相应皮质区 图2-8-6 经胼胝体膝部冠状切面 胼胝体 位于大脑半球纵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在正中矢状断面上,呈弓形,由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四部分。在经胼胝体的水平切面上,可见胼胝体纤维在两半球内向前、后、左、右放射,连接左右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主要连接运动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双侧相应视听中枢及参与共济运动,是综合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认知功能通道 图2-8-7 经侧脑室额角冠状切面 内囊 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在脑皮层水平切面上,为一横置的“V”形,其尖端向内侧,左右各一,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三部分。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当内囊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 图2-8-8 经垂体柄冠状切面 视交叉 由双眼视网膜鼻侧半交叉纤维和双眼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纤维所共同组成。视交叉受压迫的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视野损害和视神经萎缩。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被颈深筋膜的浅层包绕。其导管自腺内侧面发出,沿口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图2-8-9 经下颌头冠状切面 壳核和苍白球 二者构成豆状核,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在水平、额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侧的楔形,并被外侧白质板分为外部的壳和内部的苍白球。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壳核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调节密切相关,并有认知功能。受损时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新纹状体病变可导致舞蹈症 图2-8-10 经基底动脉冠状切面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以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前庭蜗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特殊躯体感觉神经 图2-8-11 经大脑脚冠状切面 大脑内静脉 是最大、最重要的大脑深部静脉,成对起自室间孔之后,靠近中线,在第三脑室顶部脉络丛组织(前髓肌)内。大脑内静脉向后行,接收一些小的室管膜下属支,终于四叠体池嘴部,两侧的大脑内静脉联合并与两侧的基底静脉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图2-8-12 经松果体冠状切面 大脑后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皮层支供应枕叶、颞叶底部,深穿支供应脑干、丘脑、海马、膝状体。闭塞时引起枕叶皮层闭塞,可有对侧偏盲(黄斑回避);中央支闭塞可导致丘脑梗死,表现为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和丘脑性疼痛及锥体外系症状 图2-8-13 经胼胝体压部冠状切面 大脑大静脉 又称Galen静脉,是连接和汇入直窦的最大脑静脉,与直窦是脑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流。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在胼胝体压部之下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形成直窦。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图2-8-14 经侧脑室角三角区冠状切面 第四脑室 为脑内部的腔隙,位于小脑、延髓和脑桥之间,上接中脑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接受由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流来的脑脊液,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再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底部呈菱形,脑桥与延髓的神经核团多与此相毗邻,如脑桥的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等 图2-8-15 经侧脑室枕角冠状切面 小脑幕 由硬脑膜形成,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其后外侧部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之间形成一环形孔,称小脑幕裂孔,内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割成上、下两部 图2-8-16 经小脑扁桃体冠状切面 直窦 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其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以内向后下行走,当下降行向窦汇途中接受了一些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的属支,也接受源于小脑幕本身不恒定的静脉管道。在解剖时,85%的直窦是一条位于中线小脑幕的管道,其余15%中直窦是2条或3条管道。直窦在枕内隆凸处终结,变成左、右横窦 图2-8-17 经枕大池冠状切面 舌回 为枕叶的一部分,位于距状沟和侧副沟后侧之间,其后侧与枕极相连,前侧与颞叶幕的表面相连,也与海马旁回有连接。具有视觉加工和单词加工作用。楔前叶 位于顶叶内侧部分,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图2-8-18 经顶叶和枕叶冠状切面 顶枕沟 在端脑中部横断面上,为胼胝体干或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在正中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位于半球后部自后上斜向前上的一条深沟,是顶叶与枕叶的分界线 图2-8-19 经枕叶后部冠状切面 楔叶 距状沟将枕叶分为上下两回,上方为楔叶,其前界为顶枕沟,楔叶从对侧优越的视网膜接收视觉信号表示下视区域。水平裂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互相平行的脑沟,其中最显著的是水平裂,始自小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小脑半球的外侧缘和后缘,此裂为小脑上部和下部的界限 图2-8-20 经窦汇冠状切面 窦汇 是由上矢状窦、直窦与横窦汇合而成,左右横窦间有不同交叉的管道相连,其不对称,有许多变异,属支也很不同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