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不战而败,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

 四季视野 2023-04-04 发布于山西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不战而败,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然而,“怂包”曹爽,其实压制司马懿已经10年之久。

当时,洛阳城郊外的高平陵地区,发生了一场残酷的权力争夺战。最终,曹魏宗室成员代表曹爽惨败,贵族阶层领头人司马懿大胜,不仅掌握了军政大权,而且彻底摧毁了曹魏宗室集团反扑的能力。

千百年来,人们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会为曹爽的不争气感到遗憾,但凡他更坚定一些,更勇敢一些,就不至于让老贼司马懿笑到最后,曹爽也因此得到了“怂包”的外号。

不过,就是这个被人们称为“怂包”的人,掌握曹魏大权长达10年之久,还把司马家族压得透不过气,精明能干如司马懿,也不得不通过装病的方式,来迷惑曹爽的视野。

由此可见,曹爽并非酒囊饭袋,那么他到底凭借什么特质,能够压制住司马懿?

这件事得从曹爽的家世背景说起。曹丕去世的时候,选择宗室成员曹真、士大夫陈群和贵族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曹睿治国理政。

曹真是曹操亲自提拔的武将,也是曹魏宗室集团的领军人物,在老将们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他是唯一能够确保曹魏政权不被外族抢走的人。

起初,曹真也不想把兵权分出去,尽可能亲自出征。但曹真毕竟能力有限,再加上曹家和夏侯家的后辈都难堪大用,他只好开始任用以司马懿为首的贵族士大夫。

凭借多年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和军功,原本只是一介文官的司马懿,开始参与军队事务,并渐渐提高了在朝堂上的地位。这个时候,曹真病逝,临终前把权力交给儿子曹爽,让司马懿配合曹爽辅佐皇帝,共同保卫大魏江山社稷。

曹爽很清楚,司马懿是个野心家,不能一直让他把持权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曹爽刚刚接班,便夺走了司马懿的军权,并开始有意识地弃用士大夫和贵族阶层的人。曹爽开始培植亲信,安排他们到重要部门任职,并处处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试图威慑文武百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身居高位的文武官员,已经不是最先跟随曹操创业的一批人,他们的后代继续为官,满脑子想的却都是利益,根本不在乎皇位上的那个人,究竟是不是曹魏子孙。

偏偏曹爽年纪轻、威望不够高,完全压不住士大夫阶层。这些人进入朝堂后,便一直跟着司马懿南征北战,自然看不惯曹爽,支持司马懿大权独揽,两个集团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如果曹爽没有宗室成员的身份,可能早就被司马懿干掉了,可见身为曹操家族的成员,还是非常有威慑力。司马懿就像是个老乌龟,一直在等待时机,他很清楚曹操、曹丕、曹睿都是不错的君主,但一个家族不可能永远出明主,必定会出现昏庸无能的子弟。

果不其然,司马懿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曹爽不过是光杆司令,自然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

实际上,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也是东汉末年以来,寒门子弟和名门望族之间对峙的延续。

据说,曹操的爷爷是灵帝时期的大太监,他的父亲来自夏侯家,被收养后才进入仕途。得益于此,曹家和夏侯家都得以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东汉末期寒门家族的代表。

特别是曹操的出现,使得北方归于一统,寒门家族的名望和势力达到顶峰。但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朝廷官员基本都是代代相传,名门望族的子弟进入朝堂后,会推荐自己的亲戚做官。

当时并没有科举考试,任何人想做官,都必须走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贤良方正推荐制。看起来,这种制度的宗旨是“唯才是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名门望族之间的互相联合,寒门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

曹操起兵初期,为了得到寒门士子的支持,用人不再只看家族出身。在曹魏集团的核心权力层中,除了荀氏叔侄、郭嘉等少数几人来自名门望族,大部分都是寒门出门,更别提许褚、典韦这类乡野村夫出身的猛汉。

这种局面维持了很多年,因为曹操的存在,名门世族阶层不敢反抗,孔融等公开和曹操作对的名门子弟,基本都被处死。

但曹操去世后,寒门阶层能够压制权贵阶层的核心力量,也就是30万青州兵撂挑子了,他们不满连年征战的近况,纷纷拒绝继续为曹魏政权效力。权贵阶层趁机采取行动,将青州兵分化瓦解,使得寒门阶层丧失了还手之力,为日后的一系列变局埋下伏笔。

公元247年,曹爽将曹叡的老婆郭太后软禁到永宁宫,自己擅改朝政,多树党羽。在曹爽彻底与郭太后撕破脸后,司马懿终于字249年找到机会,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执掌魏国权力的开始,从此以后,也让两人之间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曹氏宗室基本退出政治中心。
参考资料:

[1] 魏晋嬗代史事探微[J]. 仇鹿鸣.
[2] 老谋子司马懿[J]. 秦涛.
[3] 司马懿论[J]. 尹康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