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清廉的粟裕大将,唯一一次为儿子“走后门”,令人敬佩

 一更历史 2023-04-05 发布于广东

1969年春,我国黑龙江珍宝岛地区发生一场军事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中国解放军与苏联的边防军。事件结束后,中苏边境形势较为紧张。

此时,被毛主席称赞最会打仗的粟裕大将,居然托人到处找关系,想为自己的儿子“走后门”。

要知道,粟裕将军可是清廉一生,就连元帅军衔都能推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这次为儿子“走后门”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呢?

粟戎生是粟裕大将的长子,1942年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那时,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正率领部队在苏中地区进行频繁地反“扫荡”和反“清乡”斗争。粟裕很注意从小培养儿子的军人气质,对他要求很严。

1945年夏,粟裕率部在天目山地区开展反顽斗争,当时粟戎生还不满3岁,粟裕教他学游泳。

父亲教自己的儿子游泳,事先必定会带上安全用具。粟裕只把他带到一条小溪边,让小戎生抱着一节竹筒,跳进水里。

粟戎生不敢下水,粟裕就把孩子抱起来,“啪”的一声扔到水里去了。

粟戎生六岁时,父亲就送给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一支真枪。这把枪较为小巧,射程很近,没有实战功能。

粟裕对小戎生说:“好好学,长大就当兵!”

受到家风的熏陶,粟戎生从小的志愿便是参军报国,与父亲一样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

上中学后,粟戎生每个星期天回家一趟。要是赶上有空,粟裕就带着他与弟弟粟寒生一起去打靶。粟裕的枪法很准,常常同两个儿子比赛。

1961年,粟戎生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这所学校可来历不凡,也是中国最难考的军事院校。

按理来说,粟戎生已经考上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他应当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

然而,时值蒋介石正叫嚣“反攻大陆”,中印边界反击战也已打响,心怀家国的粟戎生想直接去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父亲后,粟裕先是赞赏儿子这种不畏惧战争的态度。

但老将军眼光放得更远,他对戎生说:现代化战争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你现在的任务是掌握一门,或几门真正的本领。

粟戎生牢记父亲的话,发奋学习,于1966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毕业。

毕业后的粟戎生听从父亲安排,直接到部队去锻炼,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

前线的导弹部队日常生活紧张且艰苦,每天营区至少会响起四次警报,时间不定。警报一响,各指战员需在短时间内进入各自岗位。

粟戎生下部队第二年,他所在的部队在一次实战中击落了一架美军侦察机,他也荣立了三等功。

就这样,粟戎生当了一年战士,逐渐升任为班长、技师、排长。在地空导弹部队基层连队四年里,他住了1000多天帐篷,经历了十几次战斗。

1969年,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移防到内陆(江浙地区),训练和生活条件肯定要比南疆好上不少。但粟裕却不愿意让儿子呆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1969年初春,我国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边境形势非常紧张。

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少部分人(领导)多方找关系,把自己的儿女调离一线部队,粟裕却反其道行之。

他同组织上商量,甚至找了许久不联系的老战友,为的就是把长子粟戎生从温暖如春的江浙,调往北线一个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的部队。

出于战友情谊,不少人都劝粟裕大将:吃点苦就行了,难道还真的要把儿子送到一线战斗部队吗?

粟裕每逢听到这话,他总回道: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革命后代不上,谁上?必要时,连我这把老骨头都能撒在战场上。”

就这样,粟戎生从北疆前线无缝转移至北线。北方前线的条件可远远比不了江浙,日常伙食粗粮比例大,蔬菜供应较差。

除此之外,气候比较恶劣,需要坚韧的毅力才能克服这一切。

当事者粟戎生对父亲“倒走后门”的举动没有任何怨言,他一点一滴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

在北线,粟戎生所在的部队没有遇上大的战事,却开进山沟里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一连挖了3年坑道。

民间有句老话:解放军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实际情况却是,在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执行工程任务常常会发生塌方事故。

粟戎生身为一连之长,凡事都冲在最前面,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83年5月,粟戎生被任命为陆军第200师师长。走马上任前,他去医院向父亲辞行。当时粟裕大将的病情很重,舌头开始僵硬,说话非常吃力。

“师这一级很重要,连、团、师的锻炼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

这是粟裕留给粟戎生的最后一句话。粟戎生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随后几年,他担任解放军第67集团军参谋长,率部参加两山轮战。

20世纪90年代初,粟戎生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998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事实证明,粟戎生在此后的实际工作中时刻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员。

此外,粟裕大将军不仅对两个儿子要求严格,女儿粟惠宁同样也得不到父亲的“优待”。

吃苦、耐劳、严肃、顽强、勇敢,这十个字就是粟裕的家风。

当了官,手里或大或小总会掌握一些特权。特权的用与不用、怎样用?直接反映出一个为官者品格的高下。

这一点,以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做法堪称楷模。

参考文献:

[1]熊芳.大将军的严父情怀 儿子眼中的粟裕大将[J].人民公仆,2014(02):87-90.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爆款账号【一更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点个“在看”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