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

 老木945 2023-04-06 发布于河南

离开象牙塔算起,自己从愿意、主动、到喜欢读书这个过程的时间,差不多也有十个年头了。其实,囫囵吞枣、断断续续读的书也不算多,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都耗在现实意义的虚构小说上了。读的也有上百本书,但真正记住的也寥寥无几。直到最近两年,才慢慢意识到以读书的方式,完成自我成长升级的重要性,开始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心理学、传记、个人成长类的非虚构作品上,获益匪浅。也开始意识到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关于读书这件小事,自己有很多不同维度的思考,所以想把它系统的记录下来。原本想一篇文章几个段落了事,但写着写着,感觉就来了。要说的点很多,一篇文章是不行了。就改成一个系列,和大家详细的聊聊我这些年的读书心得和成长变化。

今天是第一个主题,会断断续续的更吧!不要太期待……


 1、 

在读书过程中,找到你的人生导师

终身向他们学习

今年,从作家马伯庸那里知道了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明白了读书的真正方法和要义,似乎尝到了甜头,先后找来、并细读了他的《稼说》、《又答王庠书》两篇说论文,受益匪浅。不管是读书,还是其他方面,给了我很多新的看事情的维度。但是,感觉还不够,一定抽时间把它们用心背下来,甚至手抄很多遍。
也是在不久前,突然就意识到,苏轼这个人在我的心中一下子就变了——变得更加立体了。以前,只有在学校里学过他的几首诗词,电视上或正面侧面的听过有关他的介绍,一直以为他就是那个标着“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标签的豪放词人而已。但是,偶然看了他的文章后,他读书的那种努力,对生活透彻的感知,以及文章里展现的真诚,瞬间就觉得这人在自己心里活了,不再那么刻板、生硬。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心向苏轼学习,学习他的学习方式、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于是,找到李一冰先生70余万字的长篇传记《苏东坡新传》慢慢去啃、去了解这个900多年前的文人生活所处的时代,然后再决定去进一步读他的作品。

读书意识的自我觉醒

其实,“去跟特定的某个人学习”这种方式,并不是在今年才形成的自我意识。早在前年,零散的读了吴军老师的《态度》《见识》和《格局》三本书的过程中,惊讶他为什么在工作那么忙的情况下,还有更多的时间写专栏出书、去世界各地旅行(摄影)、而且还能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两个优秀的女儿。从他的文章、演讲视频里,感受到了这个老男人的睿智和沉稳。所以,就特别想跟他学点东西,哪怕学到的只是皮毛,也是有价值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读读他的书,思考他看待问题的方式,怎么教育孩子,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等等。
这样一段时间后,反而越来越觉得,吴军就是我的老师,虽然没见过面,从他的书里,我学到了九年义务教育老师们都不曾教过的社会学认知。所以,直到今年买了他的写作课《阅读与写作50讲》,课程是以理工科的思维解构阅读、写作和文学的常识,在课程最后几章解读了数十本文学经典著作。除了更深一步了解吴军的阅读面之广外,我对文学和写作又多了一种维度的认知。决定真正把他列为自己的导师,终身学习的对象。
去年,读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对曾国藩有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这个月我又开始重读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意识到曾国藩为人与做事的态度值得自己一辈子去学习,于是把他也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所以,直到最近半年,我才深刻的更加坚信:一个普通人,在你没资源没背景的前提下,在读书积累的过程中,从古今历史名流里,找到几个大家,向他们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多重要!跟孔子学做一个更好的人;跟苏轼学如何做学问、豁达的人生态度;跟吴军学习做一个更好的父亲和提升自我格局;跟曾国藩学习怎样聚一群人做成一件事;跟达芬奇学习培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跟李笑来学习和时间做朋友、升级底层认知,跟华杉学习如何更好的读懂国学。
在不断深化、明确了这样一个认知后,向来自卑的我反而越来越自信了!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自己背后站着孔子、苏轼、曾国藩这样一群博学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大半生思考都认认真真的总结写到了作品里,我有任何困惑随时可以穿越时间的长河,通过“书”这台时光机找到他们,对话、取经、学习,研究和思考获得答案。这是个很微妙、也很神奇的观察维度。也因此,在面对未知的现实世界,我有了更多的底气。遇到任何棘手的问题,也开始刻意反问自己:如果是曾国藩的话,他会怎么做?自己就会结合他的学识、性格,去更进一步思考他的做事逻辑,然后运用到自己身上。

研究与学习

我们到底怎样向这些人学习呢?通俗的讲,拿苏轼来说,读到他的《稼说》时,被文中那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给震撼到了!如果放在以前,我会看一下译文解释弄明白意思,再感叹一句:写的真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明白读书的要义后,我反而会思考了:苏轼是在什么状况下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为什么让我惊喜?它底层逻辑是在说什么?我能在哪些场合去运用它?等等一串串问题,当这些问题回答一遍后,这句话早已经印刻在我的大脑里,无法抹去。
因此,更深一步的讲,我们到底是在学习他们的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通过读书,这种“自学”能力,不断的研究、琢磨和思考,更近的对接他们的思维方式、做事底层逻辑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罢了。华杉老师说的“切己体察,事上琢磨”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不能通过阅人无数、看过无数风景所能亲身获得与感知到的体验。现实生活中,又由于资源、空间、环境这些外在因素的限制,这样看来,书,才是我们普通人唯一与名人圣贤对话、传声的载体。
所以,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要意识到:在读书的过程中,尽快找到你的人生导师,不断的研究、琢磨他们,终身向他们学习。那么,什么才是你要找的导师呢?在我看来,至少满足3点,就足够了:
首先,他是一个或多个领域里的典范榜样;
其次,他得有完整的作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真的很崇拜他,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从书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当你发现了阅读的灯塔后,也就找到了读书的乐趣。成长这件事,也就自然变得事半功倍。
愿每个人都能读有所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