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百练:史铁生和他的“地坛”(曲令敏)

 一中大语文 2023-04-06 发布于福建
文本一:
史铁生和他的“地坛”
曲令敏
未见到史铁生的时候,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面带忧戚的朝圣者,一个刚毅得连额角都峥嵘起来的硬汉,甚至带一点洞彻人心的冷傲。
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我按照朋友的指点,乘115路电车去他婚后的新家,终于在林立的楼群里找寻到了那座楼,那个号。敲开房门,大爷很和善地告诉我:“铁生到外面写东西去了。”听人说他正在写长篇,不由心里一凉,又听见老人说:“你七点钟再来吧,他一准回来。”
再次登门,史铁生和他的妻子已经等在那里。这位坐轮椅的小说家比我想象的要显大一些,很魁梧、很健朗,绝无半点病态。他平常又谦和,像个知心知性的兄长,你简直可以伸手给他,听凭他引领你走遍天涯,那种宽厚与担待,是这般可以凭托,都教你无须担心途中的风雨坎坷,这一点使我惊讶。
史铁生说他正在与人合作,侃一个电视剧本,目的是挣稿费。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说:“一个人如果让别人养着,只管自己去清高,这清高本身就值得怀疑。”他现在写电视剧,就是想挣个万二八千的,赢得的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地去写小说和散文了。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他说这些时很平静,就像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
曾有评论家把史铁生称作东方的西西弗斯。这话也许是对的,但似乎不全面。交谈中,他时时蹦跳而出的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语言,结结实实地打在我心上,叫我感到那个“废弃的园子”——地坛,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用他的苦难人生浸透了的心灵的家园。在那里,他借助历尽数百年岁月的殿宇和老树,借助周而复始的晨辉与夕烟,借助生生不息的草木,在一派元气淋漓中完成了他对人生的了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在一片凄苦和迷茫中,沟通了流转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心灵:面对有生必死和人生无依的漂泊与困顿,面对“这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终于从容地站立起来,把与生俱来的一切,把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认成必备的节目来体验、来观赏。终于走出一己的困境的史铁生,就在这样的园子里看见了大化。既然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那么充任一世这等角色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史铁生从这园子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他的人生。置身于大自然涌流不息的变换之中,把生命抛掷成一梭一梭丝光,奔腾为一浪一浪雪白,就像是一场不得不欢畅以对的游戏。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直面人世,直面众生和自身的正面与反面。
告退出来,史铁生在门口合掌相送。握别他的妻子,走进一片月光里,有一种剥落沉重的感觉,清新得让我直想唱歌,直想旁若无人地旋舞一回。
文本二:
人间
史铁生
“瘫痪后你是怎么……譬如说,你是——?”记者一时不知怎么说好,双手象是比划着一个圆球。
我懂了他的意思,说:“那时我只想快点死。”
“哪里哪里,你太谦虚。”他微笑着,望着我。
可我那时是真想死,不记得怎么谦虚过。
“你是不是觉得不能再为人民……所以才……?”
我摇摇头,想起了我那时写过的一首诗: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
“那你为什么没有……?”记者象是有些失望了。
我说,我是命运的宠儿。他奇怪地瞪着我。
“您看我这手摇车,是十几个老同学凑钱给我买的……看这弹簧床,是个街坊给我做的……这棉裤,是邻居朱奶奶做的……还有这毛衣——那个女孩子也在我们街道生产组干过……生产组的门窄,手摇车进不去,一个小伙子天天背我……”
记者飞快地记着。“最好说件具体的。”他说。
我想了一会,找出了那张粮票(很破,中间贴了一条白纸)。
“前些年,您知道它对一个陕北的农民来说等于什么吗?”我说:“也许等于一辆汽车,也许等于一所别墅;当然,要看和谁比。不过,它比汽车和别墅可重要多了;为了舍不得这么张小纸片,有时会耽误了一条人命。”
记者看看那粮票,说:“是陕西省通用的?”
“是。可他不懂。我寄还给他,说这在北京不能用。他又给我寄了回来,说这是他卖了留着过年用的十斤好黄米才得来的,凭什么不能用?!噢,他是我插队时的房东老汉,喂牛的……”
“他说,这十斤粮票,我看病时用得着。”
“看病?用粮票?!”记者问。看来他没插过队。
“比送什么都管用,他以为北京也是那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的。我没见过他的儿子,那时他只带个小孙女一块过。”
我和记者都沉默着,看着那张汗污的粮票。
“现在怎么样?”记者问我:“你们还有联系吗?”
“前些日子他寄钱来。想给他孙女买台缝纫机,他自己想要把二胡。可惜,我只帮他买到了二胡。他说,缝纫机一定得买最好的……”
记者笑了,吹去笔记本上的烟灰:“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你是怎么战胜了……?譬如说……”
“还有医院的大夫,常来家看我……还有生产组的大妈们,冬天总在火炉上烤热两块砖,给我垫在脚下……还有……唉!我说不好,也说不完。”
一九八二年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初见时,“我”觉得坐在轮椅中的史铁生比想象的更显大一些,这种感受不仅来自史铁生的外形,也来自他的精神。
B. 文本一中,对于史铁生来说写剧本是为了谋生,写小说.散文才是他的文学理想,在他看来维持世俗生活不如坚守理想重要。
C. 文本一中说史铁生沟通了中国文化的心灵,说明他的凄苦和迷茫并不是他个人特有的,中国文化中不乏对生死困顿的思考。
D. 文本二中,史铁生记述了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小片段.虽然所述都是点滴旧事,但作家忠实且诚恳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作者先叙述了想象中的史铁生,但现实中的史铁生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让作者惊讶,也让读者好奇。
B. 文本一中多次引用了史铁生的话,将史铁生的生活状况与人生感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读者与史铁生之间的距离。
C. 文本二中,史铁生回答问题时,语言时有停顿和补充;表现出文章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对话过程,带有访谈录的特点。
D. 文本二中,记者在采访史铁生的时候.提问简短且时经常欲言又止,表现得很克制,体现了他中立客观的职业立场。
3. 文本一划线句子中,史铁生所看见的“大化”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分析。
4. 史铁生的挚友孙立哲说:“他(史铁生)的文字震颤灵魂,因为那是与生命中苦难、困境周旋而得到的生命体验。”史铁生是如何在与苦难、困境的周旋中得胜而归的?两个文本的理解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 B “在他看来维持世俗生活不如坚守理想重要”错误
2. D “表现得很克制,体现了他中立客观的职业立场”错误
3. ①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是人生的必然阶段。世界由正反两面组成,不幸与苦难和丑女、愚氓一样有其存在的价值。超然客公众号 人不要抱怨境遇,要担当起人生,能够体验、观赏生死苦乐。   
4. ①文本一中,作家认为史铁生通过内在的自省走出了人生的困境,他从自然中领悟到了生死的意义,完成了对苦难的哲学思考。文本二中,史铁生认为来自外界的微小善意和平凡生活中的别样温暖,让他战胜了苦难,他人的帮助给了他走出困境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