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弃采石场变身“洞天舞台”!缙云石宕在生态修复中“涅槃重生”

 陈正兴 2023-04-08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缙云石宕在哪里,能发个定位吗?”

这是社交网络上关于缙云石宕的分享下,

提问最多的。

这里尚未正式对外开放,

但已是发酵中的“网红打卡地”,

因为实在美得震撼。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部,有三千多座小型采石场。与现代采石场机械开采形成的宽阔景观不同,这些小型采石场往往以类似微缩山谷的石宕形象出现,其出产的火山凝灰岩的轻型石质,为家庭作坊式的手工采石提供了可能。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近年来,建筑设计师徐甜甜及其北京事务所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秉行着“建筑针灸”的原则,其位于同处丽水市的松阳县的一系列公共建筑项目,不仅吸引了国际建筑艺术机构的展览关注,也启发了缙云县政府委托DnA对石宕进行改造设计。表面上,缙云自宋伊始的小型采石传统与徐甜甜“小量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设计原则相为契合;从更深层次而言,细致勘查、微型介入等因地制宜的策略所能构筑的公共建筑前景更是促成了此次合作。这一量体裁衣的设计要素,也是本次柏林Aedes建筑论坛(Aedes Architecture Forum)专项展览的关注核心之一。

2021年4月,

建筑师徐甜甜,

受邀到隔壁县缙云,改造荒废的石宕。

她以最低的干预和成本,

将首批8、9、10号三个石宕,

改造为石宕音乐厅、石宕书房和表演空间。

从调研、设计到建造,

不到一年时间。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改建好的石宕,“石宕”“岩宕”是缙云当地对采石场的称呼,与石窟同义

在缙云县仙都板碧岩附近的村子,一条岔路拐进去,绕过一座小山,10层楼高的石宕展现眼前。

缙云的采石产业从宋代就开始了,整个县3000多个石宕,都是人工挖出来的,千奇百怪、形状各异,像是超大尺度的大地艺术。随着90年代开采被禁止,这些石宕逐渐闲置,也存在坍塌危险。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加固。

文章图片10

目前已经完成的8、9、10号石宕,都是当地石宕的典型形态。

9号窟,从鱼塘,到水之音乐厅

文章图片11

▲ 9号石宕,也为当地传统婺剧提供了新的舞台

9号石宕是顶部完全开放的露天空间。以前是鱼塘,徐甜甜最初在一个雨天来到现场,发现雨水滴在水中声音特别好听。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村民的鱼塘概念被稍加改造,如今,人们可以洞内发呆之余,体会“天光云影共徘徊”

于是,她延续了村民们自发改造的水塘概念,在正中央保留了一汪水,柔和了石宕的粗砺感,人行两侧,倒影其中,诗意便生。

文章图片14

▲ 摄影:王子凌

石宕上部的岩壁肌理细腻,为人工开采,靠近地面处的横条纹为机器开挖的痕迹。

石宕的岩壁颜色很漂亮,凝灰岩就是火山喷发后凝固的石头,尤其是阳光下会有温暖的色调。

她还为这个石宕设计了几种不同的使用方式,雨天、晴天,有水、无水,各有妙处:

“池中有水时,这时天光云影映在水中,很漂亮。游客不多的时候,人们沿着水从边上走,水的倒影在这里面也是一种体验。”

文章图片15

▲ 摄影:王子凌

无水状态下,摆上椅子,“水池”变成剧场观众席;拿掉椅子,变成小型广场。

“水放掉,就对应两种舞台形式。一种是中间的中心舞台;还有一种就是标准的舞台,舞台在前面,人坐在放掉水的空间。”

石宕的刚劲,与水的灵动,互相补充,互相冲撞,空间自然而然有了张力。

文章图片16

▲ 舞台状态,摄影:王子凌

文章图片17

▲ 清华大学的声学专家燕翔教授的吸声材料设计

另外一个令徐甜甜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悠长的回响。她邀请清华大学的声学专家燕翔教授,对石宕进行了声学优化,在岩壁上增加了吸音栏板。

“在这里面的演出都是不插电的,混响质量非常棒。”说起这些改造,她整个人都洋溢着开心和自豪。

8号窟,十层楼高的“书房”

文章图片18

▲ 光影在岩壁滑行

石宕改造前,内部有用于采石的台阶和平台。

文章图片19

▲ 摄影:王子凌

改造后的岩壁,用原有的台阶和平台,用栏板稍加“勾勒”,让人们可以安全攀爬。

说到8号窟的设计,徐甜甜用了一个有趣的表达:“我们只是把这个空间勾勒了一下”。设计之轻,像是要为了迎接客人,把石宕收拾干净,顺便用家里有的木材、石头,搭一些桌椅招待客人那么简单。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 石宕书房,摄影:王子凌

8号石宕底部,有原本用于采石的台阶小路和一个个上下串联的采石平台。建筑师保留了向上攀登的石阶,而采石平台被改造为一个个书房,摆上书架、书桌,成为一个个天然的阅读室。

文章图片22

▲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具象表达,摄影:王子凌

8号窟是三个石宕中最高的,净高38米,相当于十层楼高的岩壁,结合岩壁的小径,将古诗中“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抽象概念变成了一个真实的空间。

文章图片23

登高望向洞口,石壁之间的狭窄缝隙框出洞外的光亮和青山,与洞内幽暗的石壁形成鲜明对比。

10号窟,村民的表演艺术中心

文章图片24

▲ 采石表演

10号石宕之前是村民的养鸡场,在设计之初,村民们主动要求得有一个可以继续做采石表演的地方,也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个矩形的敞开式石宕。

文章图片25

▲ 采石表演的户外展厅,摄影:王子凌

由于经年的雨水冲刷,在岩壁上形成了峻黑的、富有冲击力的水刷痕迹,与原本的浅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竖直方向的石宕壁上,有两种人工斧凿的痕迹。上半部分是人力一敲一凿形成的,肌理细腻、过渡自然;下半部分是机器开采。两种不同的印迹,对应着不同的时代和作业方式。

石宕顶部的边缘被移除,与山林接壤的边缘加以固定,防止高空坠物。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 图片摄影:王子凌

一座看台矗立在岩壁之前,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表演采石,给予石匠们充分的仪式感,没有表演的时候,看台顶部是向外俯瞰周边山景的绝佳场所。

未来:十二时辰漫游路线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 待改造的2、3、4号石宕

已经完成的三个石宕是石宕改造的一期,目前二期的建造已经启动,未来,还将有6个石宕被改造,整体9个石宕组成一天的石宕游览路线。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 摄影:王子凌

内部相连的2、3号石宕,内部怪石嶙峋,采石活动像是蚂蚁不断四周啃噬一般,形成了奇特的洞天世界。

文章图片33

▲ 摄影:王子凌

2、3号其中的一个洞窟,水中蛙声响亮,四周和顶部有岩壁可以遮风挡雨,稍加整理和加固,未来人们可以在此坐下品茶。

未来,从石宕茶室出来后,沿山边小路会路过石宕花园的瀑布水景,日落时分来到石梁日照,赏日落烘亮石梁墙壁的奇观……

事实上,这里已经成为村民新的文化中心,疫情期间,村民自发来这里跳舞、拍照。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 2022年3月,柏林Aedes展场现场,摄影:Erik-Jan Ouwerkerk

文章图片36

缙云县凝灰岩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作为千年古石城,缙云县保留有大规模的采石遗迹石宕,俗称“岩宕”。据统计,县域范围内目前有3000多座体量不等、形态各异的岩宕,分布在仙都、壶镇、舒洪、东方、五云等地。虽然这些采石遗迹由古代、近代人工采石凿刻所形成,通常从简单生产需求出发,并未经过事先的景观性规划和设计,但是遗迹气势磅礴,浑然天成。

国际级建筑论坛Aedes在德国柏林为缙云石宕单独设展,从生态到经济的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系列项目的示范作用。

“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从经济开发到生态再利用”(Jinyun Quarries – The Quarry as Stage: From economic exploitation to ecological reuse)于2022年3月18日拉开帷幕,是Aedes建筑论坛今年四场中国当代建筑展览中的第二场。展览由建筑和城市设计学者爱德华·科格尔(Eduard Kögel)协同Aedes建筑论坛共同策划。论坛的馆长之一汉斯-于尔根·康默尔(Hans-Jürgen Commerell)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该展览在聚焦中国当代建筑可持续发展可能的同时,也力求为中国以外的环境改造项目带来借鉴,譬如德国的露天矿址和地下矿洞改造。开展当天,来自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丹麦哥本哈根、瑞士巴塞尔、还有德国各地的文化人士专程到柏林,了解学习缙云的这种经济、生态再利用模式,表示高度评价,纷纷认为这种创新将给全世界废弃矿产转型带来积极影响和样板效应。

承前:缙云石宕的

由来与当代文脉

尽管缙云的采石始于一千余年前,但该地石宕中的大多数均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开挖作业。鉴于肥沃土壤的稀缺、山地地形的多变,以及林地的广泛分布,缙云几乎所有村民都以家庭为单位加入了采石业。九十年代,由于砖造房屋的兴起,作为缙云支柱产业的凝灰岩条石开采逐渐停止,但留下了见证这段历史的大小三千余座人工洞穴。

除却丰富的采石历史,缙云还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升天之地,其境内仙都风景区的著名景点鼎湖峰即为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南方黄帝祭祀文化的中心。仙都景区内的倪翁洞集结了许多从唐至今历代书家的摩崖石刻;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的小篆“倪翁洞”石刻,便见于洞口,也是DnA设计改造石宕的文化考量因素之一。

为了此次改造,缙云县政府与DnA共同选择了九处石宕作为项目的前期试点,其位置均居于仙都景区之中,且接邻公路与附近村落。这九座石窟作为采石、石刻等缙云历史多面的实在体现,在仙都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下,为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文语境。至于石窟地理位置带来的居民使用和游客访问之便,以及这种便利蕴藏的当地经济和社区文化发展可能,更是被徐甜甜及其团队视为设计时考虑的重心。

再利用:因地制宜的

缙云石宕改造过程

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针灸的目的在于通过刺激穴位来克服经络阻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当DnA将“针灸”用作其建筑理念的喻体时,设计对“经络阻塞”能起到的疏通效果就显得格外关键。在事务所位于松阳县的项目中,事务所对既有乡土建筑和小块闲置土地进行了如针灸般外观干预较小,却不失经济转型影响的改造。如今,松阳的这些公共建筑在吸纳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得以以一种居民认同度高的方式,延续具有地方特点的红糖、豆腐、米酒、手工造纸等古法制造传统。

临近村县几经实践的“建筑针灸”经验,却不能照搬至缙云的九个石宕内。荒废将近二十余年的山体洞窟并非窄义上建筑的遗骸,其结构安全性、作为功能性建筑的可行性,以及改建所需成本都有待勘测和估算。每一处石窟皆有其空间形制、稳定度、干湿度、光线,甚至石质上的独特之处,而这些不同也成为了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思忖的挑战。容纳活动之余,石壁下的空间是否足够安全?建造时所需的设备能否通过狭窄的洞窟入口?如何以尽可能少破坏现有景观为前提,解决石壁的安全加固问题?怎么处理洞窟潜在的积水问题,为每个洞窟建造合适的排水系统?

文章图片39

在与地质安全检测、岩土加固工程与隧道施工单位的探讨及合作下,事务所通晓了这些常规建筑范畴以外的考量。目前,九处试点石宕已经完成了三处;其中,8号石窟作为公共书房使用。该窟内原有的采石作业台被保留了下来,一条之字形的小径串联起了数个平台,而每个平台都安置了专为之设计的书架与桌椅,供来访者阅读、临摹摩崖石刻的拓片,了解缙云的黄帝祭祀文化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书法遗存。

8号“书山”之外,9、10号两座石窟则有展示表演的用途,不仅呈现观众主体为外来游客的采石表演,还为本地外地共赏的婺剧提供舞台。空间的光照和声响在此类功能的设计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项目请来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的灯光设计师张昕与声学设计师燕翔,为包括婺剧舞台在内的特色空间定址,并为空间利用方法寻求建议。未来,还会有用以赏月和观赏落日的洞内观景台逐步落成。除了人文知识、演出需求和特殊景观外,仙都的生态环境也将是石宕设计所围绕的内容要素之一。

展现:一个后采石时代

中国地方石宕改建项目带来的启发

为了使身在万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切身体会石宕空间的特殊性,Aedes建筑论坛同DnA选择将在中国制成的设计模型送往德国,其中包含数件由半透明聚酯材料制成的,底部装有灯箱的洞窟展示模型,以及一件呈现了“书山”细部结构的大型石质模型。石质模型的背面是一倾贴以石纹墙纸的弧形斜壁,利用其倾斜角度对视觉的影响,将展览入口打造为宛若石宕入口的逼仄场景。其余模型之所以采用半透明材质,大约是因为石宕洞口较之内部体量实在偏小;若使用惯见的不透明模型材料,观众将只能通过模型中普遍狭窄的洞穴开口来一窥洞内的设计结构。这些模型均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抵柏林,而其他展示实物则在柏林制作——铁路这一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展陈运输方式,遵循了项目对环境少作干预的设计理念。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对设计后石宕空间的展示固然是建筑展览的重中之重,但本次展览对当地采石文化和石宕改建影响的介绍亦有可观。在窟内空间的平面图和剖面图之间,一部视频用村民接受展方采访时的回答叙述了当地人对改建后石窟的感观;不少人对石宕在振兴旅游产业中能起到的正面影响抱有期待。视频中出现的对前采石匠人刘旭山(音译)的采访,更是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解了缙云上世纪末的采石历史。这与不远处的另一部视频相辅相成:屏幕上,采石的历史资料画面描绘了条石从开凿到运输的过程。大量人力的频繁现身,让人不难想象当年采石举全县之力的态势——在凿山成废墟的后手工采石时代,石宕改建后的社区公共性,以及它能引来的可持续环境-经济效益显得分外紧要。

文化传递:将来自中国地方的

建筑实验带到柏林

能够直面改建所需要和可回应的经济条件,是缙云项目的优势,而能以直接的方式关照建设背后的经济和其他公共需求,在展览策划人科格尔看来,也是建筑与其他艺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在真正“被需要”的空间能满足可测算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若项目能疏通社会交流、文化传递和生态保护中的积弊,便是在极大程度上完成了各方对改建的期许。

用可持续且各方参与度高的方式再利用现有空间,是Aedes建筑论坛近年来的展览发力点。这点通过了解论坛今年年初为建筑师张利和其事务所简盟工作室所设的展览,便可知一二——简盟工作室设计了包括北京2022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在内的多个契合自然环境与既存设施需求的项目。在2022年以前,论坛还曾展示过标准营造的“微胡同”旧城改造项目、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市发电厂改建项目,以及非建筑专业人士打工青年艺术团发起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项目,等等。除了来自中国的项目,对现有建筑和空间进行再利用的母题,也时常体现在论坛着眼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展览中。

文章图片48

RURAL MOVES - THE SONGYANG STORY展览现场

2018年,Aedes建筑论坛就曾与徐甜甜和DnA合作,展出了后者于松阳县新近落成的一系列乡村建设项目,并在同年编辑印刷了DnA 2004至2018年的项目回顾出版物。那一年,Aedes建筑论坛还和松阳县政府协同举办了“乡村振兴”国际论坛,邀请到了全球各地的建筑行业从业者来松阳讨论有关乡村基础设施改建、重建与兴建的话题。

三年后,同为丽水市下辖县的缙云县政府决定委托DnA进行石宕改造。如今缙云县乡镇的许多建筑仍由当年开挖出的凝灰岩条石砌成。这些屋宇仿佛是石宕凹洞的凸型,提示着人们采石业曾在缙云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当这些废弃数十年的人造洞窟重新迎来人类身体的丈量时,切要地追溯曾经的采石场景,并反照周身的仙都景观,大约比凭空营造精品酒店更加势在必行。正如科格尔在开幕致辞中反问的那样:“这些人工石宕是我们认识中的建筑么?答案为否,但它们的确为建筑师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这类出现时未被加以思索的人造空间。”

此项目也是游学目的地之一,仅供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游学将走进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丽水,包括缙云、莲都、松阳、遂昌等地的乡村创富标杆项目为学习案例 ,浙江·丽水经验深度踩盘,探索浙江乡村创富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