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启蒙师
无畏真英雄
上次,我们讲到了日知会的重要成员,奇人张难先,今天,我们就花点时间来说说,日知会的主要创建者,那就是硬汉刘静庵。
为什么要讲刘静庵的故事呢?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骨气,这种骨气,直接奠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风骨,那就是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种风骨,古人也有,但大多有很深厚的忠君特色,像刘静庵这种为理想信念而牺牲的风骨,是近代才有的事情。如果这是近代才有,那么应该算是始于刘静庵这一代人。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来讲讲刘静庵的故事!
刘静庵,本名刘敬安,字贞一,号静庵,湖北潜江梅家嘴村人。
1875年,刘静庵出生在梅家嘴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由于梅家嘴交通方便,所以商业繁华,因此人们的思想开化较早。刘静庵打小就听船家和客商们说古道今,描绘出清朝的腐朽、官府的黑暗、列强的残暴、民众的困苦、江湖的险恶等现实,他深感时局之不宁,决心要改造世道。
刘静庵的阅读习惯很特别,可能是受到佛家修行的影响,他在家中总是面壁而读。
佛家修行中,常常需要打坐冥想,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专注。面壁读书也有类似的效果,可以让读者更加专注于阅读的内容,减少外界干扰。
刘静庵对各种学科都有浓厚兴趣。他不仅涉猎诗、书、礼、经、佛、道等传统文化,还深入研究了程朱理学、诸子百家等各种学说。为了掌握更多精髓,他甚至偷偷地阅读了被查禁的书籍,为此不惜冒险。
同时,他还在梅嘴私塾结识了大他三岁的傅慈祥,这位被孙中山大加称赞的民主革命先驱,对刘静庵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3年,刘静庵来到武汉,正好遇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李书城,说自己想当兵救国。李书城非常赞同,于是把他介绍给了花园山聚会的组织者——吴禄贞。吴禄贞为了发展军中力量,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熟人,当时任护马队第一营营长的黎元洪。起初黎元洪还不想要他,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刘静庵很有学识,于是把他调到自己的身边,担任秘书。由此,刘静庵就得到了在军队中散播革命思想的机会,为革命培育了储备力量。
1904年7月,加入日知会的黄兴也来到了武汉,他们与刘静庵、张难先商量,趁慈禧70大寿之际发难,并约定湖南举事,湖北响应。但这事儿组织不密,10月23日,湖南首先被查,湖北也受到牵连,但刘静庵事先得到消息,反应迅速,因此销毁了名单,在张之洞的追查中,大部分成员得以保全。但刘静庵与黄兴的信件却被黎元洪发现,好在他们用了大量暗语,黎元洪看不明白,不过意思也能猜到十之八九。
这下轮到黎元洪为难了,一方面,他害怕这事儿得罪上级张之洞,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加害吴禄贞、刘静庵这样的人才,于是决定网开一面,把信件烧了,然后让刘静庵以生病为由脱离军籍,一走了事。
刘静庵由于受到孙中山的影响,曾加入了美国人的基督教会。所以,他脱离军籍后,就寄住在美国人的圣公会教堂。正是在这里,他们创办了日知会,而刘静庵,被推为总干事。
日知会,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韵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他们主要以圣公会的阅览室作为活动基地,因此就取“日求一知,不断进取”的意思,而被命名为“日知会”。
成为总干事后的刘静庵,从日本、上海等地订购大量革命报刊书籍,特别是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让更多的人接受了革命主张和进步思想。董必武就是在这段时间与刘静庵相识,并接触革命思想。随着日知会读者愈来愈多,这时候的日知会,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同盟会在湖北的一大据点。
但是,同盟会主要在海外活动,而日知会则处于国内,因此危险性要更大。果然,他们的活动引起了清廷张之洞的注意,于是部署人员暗中对日知会和刘静庵等“匪党”头目进行秘密监控,收集“乱党”证据,还派人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跟踪监视。
萝卜快了不洗泥。恰好在这个时候,日知会的内部也出了投机者。当时,有个叫郭尧阶的日知会成员,看到清廷悬赏万金缉拿湖南革命首领刘家运布告后,见钱眼开,将日知会情况告密,还捏造事实,诬指刘静庵就是刘家运。他假借某公司愿捐资十万元资助革命之名骗取大家信任,先后将刘静庵、张难先等九位革命党人逮捕入狱。
清廷对此非常重视,参与会审的人员一度达到了13人之多,为了快速到赏钱,他们打算首先从刘静庵身上下手,说只要你承认自己是刘家运,就可以释放一同被捕的父亲和弟弟,但刘静庵大义凛然,承认革命反清是事实;承认日知会的所有革命活动都是他领头所为,与旁人无关,但声明自己不是刘家运。
审讯官恼羞成怒,下令当堂鞭打1400下,肉尽见骨,几度昏死,但刘静庵仍坚贞不屈。被难友称之为“铁汉”;被同志赞誉为“革命完人”;被教友赞誉为“活着的耶稣”。
在酷刑使尽却仍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审讯官只好强行判处死刑。但这种行为不仅激怒了革命同志,也激怒了基督教众。在他们的努力交涉下,才改判终身监禁。
身陷囹圄的刘静庵对改判并不领情,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在狱中,他一方面继续从事组织革命团体的工作,一方面教育难友刻苦学习,还做狱卒的转化工作,准备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
对刘静庵艰苦卓绝的狱中斗争,反动派无比恐慌,为了使其速死,对他进行了非人性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1911年5月16日,刘静庵没有等到辛亥首义的一声枪响而被折磨致死。
死时年仅37岁,正值人生壮年,却骨瘦如柴,鬓发皆白。
1928年,湖北省政务会议议决,要为刘静庵举行公葬,葬于伏虎山,墓志铭由张难先撰写。
今天,来到伏虎山,还能看到刘静庵的陵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砖石水泥结构,土顶高约2米,呈椭圆形。墓前立有悬山式墓碑,高2.7米,上刻“刘静庵先生之墓”,墓的四周有1米高的正方形用墙。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显得庄重而宁静。
新中国成立后董老都称刘静庵是他“心中的英雄,革命的启蒙师”。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向革命的启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