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这些年走过的中医之路(3):​中医的几大派别

 谷山居士 2023-04-10 发布于上海

本文选自网络,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我这些年走过的中医之路

作者 陈明


中医的几大派别
说了这么多,都是谈的疾病成因,那么该如何治疗?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各大派别对治病的方案有什么不同,从而对中医有更深的认识。
首先是经方派,也就是以《伤寒杂病论》为准则治病的,后世大多数方药都是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如果真的弄懂了《伤寒杂病论》,必然是一代名医。可惜的是《伤寒杂病论》理论谈的太少,大多是按症状来用药,张仲景当年肯定是理论精通,所以才能写出《伤寒杂病论》,但是后世医生光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照搬用药,十有八九会出错。比如一个头痛,就有风寒引起的,也有津枯血少的内风引起的,还有龙雷之火上冲引起的,光凭症状,不懂伤寒的本意,实在难用药,所以后世才有那么多的中医学派。
图片
温病派就不说了,清热解毒,把人清的越来越寒,一瓶王老吉,越喝越上火,还有广东的凉茶,不知越是气候湿热的地方,人体内的阳气就越少,因为都在体表,凉茶的苦寒下去,吃啥也没胃口了。现代中医不少都走的这一派的路子,只要见到红和肿就清热。
脾胃派,李东恒创立,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入手,后世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说,也是突出脾胃中气的重要性,以茯苓、干姜、甘草、半夏健脾降胃。黄的理论写的非常透彻,用药也是极为简单精炼,中气强则疾病消,一点都没错,问题是,很多人中气弱是由于脾阳不足造成,脾阳不足又是肾阳虚造成,究其根源最初又是肾阴虚引起的。所以你会发现吃了一堆补中益气丸、理中丸之类的药,中气还是弱,改善的几天又还原了。尤其是人参,当人体上实下虚的时候,补进去的气都跑上面去了。记得有一次我试验人参的药性,晚上突然感觉流鼻涕,开灯一看,枕头上全是鼻血。所以虚病之人,上热下寒,补药很难去到相应的位置。

图片

滋阴派和温补派有所类似又有不同,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过四十则阴气减半”,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肾阴虚是造成虚病的根源,所以此派以滋阴为主,而温补派张景岳认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也就是说肾阴虚,也同时造成阳虚,这个就跟我们上面描述的阶段很接近了。这两派的滋阴都是以熟地黄为主,同时以少量附子温阳,以茯苓、泽泻去掉熟地之湿,以山茱萸和牛膝引药下行,目的都是让上浮的阳气降下来。尤其是张景岳的镇阴煎,熟地黄用量达60克。熟地黄入肾,可大补肾阴,并且因为九蒸九晒,所以性温不寒,看起来好像很完美,又滋阴又不寒胃,可是有个致命弱点,滋腻碍胃,特别难消化,本来你的脾阳就弱,这么难消化,煮出来像墨汁一样又粘稠的东西,你喝下去还能有胃口吃饭?所以这药只适合刚刚肾阴虚,还没累及脾阳的阶段。当初张仲景发明的千古名方八味地黄丸,用的可是干地黄,不是熟的,取的就是干地黄流畅活泼之意。当然,为了试药,镇阴煎我也是吃过整整两个月,边吃边号脉,现在想想还龇牙。道家很多辟谷服食的药材比如天门冬,黄精,地黄等都是补肺水滋肾阴的,但是如果你照着去服食,不出一周就得拉肚子。因为服食的前提是道家中气练的很足,脾阳强大,这些滋阴的药就可以帮助阳气潜藏。所以气弱体虚的人辟谷有害无益。

图片

名老中医李可校对的圆运动中医学,也是认为左尺脉足的人,也就是肾阴足的人大多健康长寿。正是看到了熟地黄的腻,干地黄的寒凉,此派的补阴方法较为偏于食补,也就是以黑豆,鸭蛋这些养阴又平和的食物为主,而养阳则以海参和猪腰为主。黑豆炖海参,是他极为推荐的疗法,大补肾阴肾阳,又无寒凉和滋腻的弊端,越吃气血越足。当然,为了验证疗效我又忍痛买过辽参回来炖黑豆,货一到我就发现几百块的海参居然还没我手指头长,这价格,不是咱无产阶级消费的起的啊,所以长期疗效我也是不知道了。但是黑豆浆,我确实喝了好几个月,并且验证确确实实可以补阴降火,没有任何弊端。但是黑豆必须是黄心小黑豆,就是长的像肾一样,扁扁的,上面还有凹进去一小块,那就是气的收藏作用给收进去的,越小就收的越紧,越能补肾。补骨脂更小,收藏力更强,但是太燥,独用不能滋阴。李可的肾气丸以枸杞滋阴,菟丝子和补骨脂收气,仙灵脾助阳,倒是可以长服,不过我觉得枸杞滋阴力不够,也不能引火下行,容易上火,配合黑豆浆也许更好。
图片
以上派别,都不赞同重要附子干姜之类的热药,认为热药伤阴,平时也应尽量少吃鸡鱼虾之类伤阴动火的食物。

杏林求真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